-
作者:核實中..2010-07-07 16:53:08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前 言
提到中國的宜興,我想最多談論到的是紫砂壺,以至于現在紫砂壺成了一種文化。我認為紫砂壺不僅是文化,更是一種綜合文化,也是一門藝術。不能獨立從某一個方面去看,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紫砂壺為飲茶的最佳器皿,這是其它器皿所不能替代的;二是制作紫砂壺的這種紫砂礦,只有宜興丁蜀鎮才能有,是別的地方沒有的;三是中國陶都古老制陶業悠久的歷史傳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文人不斷參與使紫砂增加許多文化內涵;四是歷代陶藝工匠,反復實踐不斷創造,使紫砂工藝精湛、式樣繁多。我們暫且就從紫砂壺的造型來看:
宜興紫砂始于北宋,歷代紫砂壺是反映時代特征的產物,而某個時代的生活習慣和人文氣息也規范其紫砂壺的造型及紋飾。一般可以大概形容為由粗到細、由簡到繁、由大到小、循環往復的過程,陶都紫砂壺是和中國工藝品發展及演變的規律相符的。
紫砂陶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國宜興獨特的陶器工藝品,以造型多樣,光澤古雅,質堅耐用,技藝精湛而著稱于世。最明顯的特征,是用較粗的紫砂泥燒制,多呈紫紅色,一般不施釉所以稱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為突出的是紫砂茶壺,不論是地下出土的,還是人間流傳的,大部分都是茶具。因為紫砂茶壺式樣多種,各有特色,不僅富于民族風格,而且具有:用開水泡茶,冬天不容易變冷,夏天不炙手和不走味,貯存不變色,盛夏不易發餿等特殊功效。所以得到人們的一致喜歡,文人雅士特別喜愛,極力提倡,所以數量多,流傳廣。其造型之美是其它陶瓷器皿所不能媲美的。
拿到一把紫砂壺首先最先看見的是她的形體,紫砂壺的造型可以能說得上是陶瓷里面最富予變化的,每代人都會被它各種形體所征服,一些經典造型現在還在人們之間流傳,被人們傳誦。
紫砂壺的形體大致可分為圓器、方器、仿真器、筋紋器、提梁器等。在紫砂壺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幾類造型的壺均有制作,但每個時期制作的主導方向卻有所不同,其造型、藝術風格及發展趨勢也是不一樣的。我想這是由于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原材料的開發技術不斷改進,成型技法等所構成的吧。
在近二十年的學習中逐漸對紫砂壺的這種藝術有了一點認識,對紫砂壺造型的成因認識也有所提高。
生活習慣
從人們的生活習慣說起:起初的紫砂壺只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人們的生活不段改善的時候,紫砂壺也跟著不斷改變。最早的紫砂壺造型是比較樸素,簡單和實用的。有記載的供春壺就是模仿銀杏樹癭的基本形狀而成型的,但是又不失其使用性。還有其他的造型也是在較簡單的形體基礎上設計的,具有最早的古樸的特性。器形也較大比如壽星壺、龍蛋壺等,這時候的造型主要是滿足實用,在實用外再考慮其美觀,然后加些裝飾。
歷史不斷前進,生活不斷改善,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改變,紫砂壺造型也在不斷改變,人們在實用的功能滿足之后就不斷去探索和設計,讓其滿足人們的審美觀,這時候就會在“美”的這個上面去實踐了。例如仿古和石瓢的造型雖然也是模仿生活用品—鼓和瓢,但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模仿了,而是經過很深的思考和設計的過程,它們的搭配就是一個完美的黃金分割點,不斷的經歷著人們審美觀的考驗,現在這些造型還是被人們所喜愛。
人文影響
歷代文人參與紫砂壺的創作與制作,并與紫砂壺藝人合作。這也影響著紫砂壺的造型,文人一般喜歡輕巧,簡潔的造型,并把書畫刻繪在壺上,文人不斷與藝人交流,紫砂壺的造型也趨于文人化。例如清代的“曼生壺”,就是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創作的一種藝術風格。在紫砂壺發展的較成熟的階段,一些制壺名手的作品就成了人們之間所欣賞的佳作,所以一些名家所作的造型也會對后代的造型有很深的影響,后代人就會仿制,以至于一段時間里很難有新的造型出現。
紫砂泥的影響
關于紫砂壺的原料紫砂泥,紫砂泥是產于丁山黃龍山本山甲泥的一個夾層之中,為一種含鐵質的巖石。主要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鉀、氧化鈉等,顏色有多種,被主要分成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只因含鐵、硅量較高,燒后多為紫紅色,所以叫“紫砂”。紫砂泥在早期的時候,由于科技的原因,泥都是手工練的,所以當時侯泥的顆粒就很大,基本就只有二三十目粗細,那時候的紫砂壺都比較大,太小的造型教少出現,在此期間曾多次到蜀山古龍窯收集紫砂壺碎片,回來之后仔細清洗和分類,現在收集的碎片有上百件,有殘壺嘴壺把、蓋子、身筒等等,年代主要是清代到民國的,種類也包括圓器,方器,花器,筋紋器等。在后期的整理發現這些殘片在造型上基本反映哪個時代的特征和規律,造型較古樸,器行較大。
在近代的工業發展較快的時候,有了機器煉泥,泥的顆粒就很小了,現在的顆粒可以達到一百目了,在形體上就可以更趨于小巧了,更細致了。
同時個別時期出現的煉泥配方對紫砂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邵家泥就是特別的一類泥,這類泥做出來的器皿是別的泥所不能比的。
成型方法及工具
現在的人們鑒別一把新老壺有點是最主要的就是成型技法,以前紫砂壺的成型技法是有別于其它所有的陶瓷成型技法,它是泥片成型。而且當時用的就只是木轉盤,不是現在的鐵轉盤,所以古代的形體也會受到影響的。同時工具也是影響紫砂壺形體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剛開始的時候,在明代很簡單。據傳金沙寺僧制壺只用一把竹刀,到了清初,制壺工具有數十種,后來制壺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轉盤、矩車、線梗、明針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屬等等。這樣的話,現在的工具就可以做出很復雜的形體了,但是以前的一些老的技法也慢慢被淘汰,被人們所忘記。
紫砂成型一般分為手工成型,石膏模成型,注漿成型等。但是高檔的紫砂藝品,仍是以傳統的手工為主。手工成型具有個性,有活力,有生命力,有藝術性等優點。手工成型基本上可以分為“打身筒”和“鑲身筒”兩大類“打身筒”是做圓形器皿的時候,將泥料打成泥片,放在轉盤上,用手工拍打成空心體壺身。“鑲身筒”是做方形器皿的時候,是將泥料打成泥片,按樣裁成泥片,鑲嵌而成,然后加工成壺胚。
其它成因
紫砂制作技藝有著嚴格的師承徒習方式,跟著師傅學,嚴格遵守師傅傳授的方法。通過聽老師口授手教,學習基本類型的造型,掌握基本工,同時臨摹他人和老師的作品。這種方法產生的后果就會有些大致的風格相似了,其造型也就不會有更大的變化了。
在紫砂壺的發展中,特別是封建時代,乾隆皇帝對宜興紫砂的偏愛與倡導,使得當時紫砂界名家輩出、繁榮昌盛,當時有專門的工匠為皇室制作,這種風尚還在乾隆后期很長時間流行,這種封建最高統治者的參與,導致紫砂壺的制作達到了高峰。
同時有一些專門從事紫砂生產的商人,由他們根據市場的需求定制某種壺樣。這些人大多有較強的經濟后盾和社會關系。另外一些名人,權貴之人等對于紫砂壺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潘壺”就是較突出的例子,這些壺形就是滿足自己商鋪的需要。吳德盛(筆名企陶)也是比較有影響的。
結束語
以上說到的是紫砂壺造型形成的簡單原因,現在的紫砂壺造型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的優勢,把豐富的藝術想象立體化。作為茶具紫砂壺,它在一定程度已經超越了飲茶的功能。作為壺藝可能更貼切吧,它集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于一體,是集多體書法的詩詞歌賦、花鳥山水及圖案人物等等,使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與壺藝融為一體,更增添了西方的美學韻味。
當代紫砂茗壺的制作技術及裝飾藝術,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空前的發展。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之美,式樣形式之多,題材內容之廣,是任何別類陶瓷產品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去分析和研究紫砂壺的造型規律,更好地學習和汲取其造型美的語言。
參考文獻
《紫砂壺全書》韓其樓編著(出版八龍書屋)
《中國紫砂名壺真跡鑒賞收藏》時順華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
《紫砂春秋》史俊棠、盛畔松編(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9)
《陶瓷造型設計》李雨蒼著(輕工業出版社 1988.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