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0:26:0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書法之點畫是構成書法美的基本要素,是書法美最核心的部分。它之成敗影響一字及整體之美。而掌握好點畫之要領是習書的基礎和關鍵,它亦影響著筆畫之間的關系。另注重從不同的書體中吸取營養,融會貫通才能達到真的點畫美,反之如不注意點畫的研習,“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縱然章法再好亦難成佳作。
書法之點畫是人類擷取大自然萬物之美而在線條中的體現,是自然美與心靈美之高度概括,或說是物化了的“人”。它取材于諸物,滲透著濃厚的人的審美意識,反映著作者的學養、閱歷、情性。她由實用走向審美;由具象走向抽象;由簡單的記事載物走向宏偉的藝術殿堂。所以書法之點畫絕不能停留在原始之實用功能上,亦不是單純對前人書法的臨摹,而是反映了人們對美的感悟和概括,是人們審美意識的結晶,是人的意志之體現。因此,用最精確之藝術語言表達最豐富之感情,無疑是點畫美的最高境界。
對點畫美古亦有論述。如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說,“勒,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側,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正如王學仲先生所說:“并非是讓人把點畫做成類似的形象,而是象征性地形容墜地的力量,云陣的開闊。書家用筆時寓有這些自然的意境,筆頭就會自然的流露。”然而精到的點畫應有哪些特點呢?當然不外乎三方面:力度美、立體美與韻律美。一、力度美,它源于作者之悟性和對技法之錘煉,漢蔡邕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古語“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即言此。它亟需多年之磨煉,非“筆成,墨成池”之苦學精神罔成。二、立體美,即中鋒用筆,求墨色勻停,避圭角橫生。元趙子昂說“結體因時而易,用筆千古不易”,意即強調中鋒用筆。古語“折釵股”即言此。三、韻律美,意即行筆有起伏,有節奏感,古語“一波三折”即此理,另“屋漏痕”即言此。即自然流暢,富于變幻,無刀砍斧鑿之跡。此亦線條富有生命力之重要體現。宋代米芾在談到點畫美時說:“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秀潤生,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深入地剖析了點畫的實質和要領。
另外,點畫之間的聯系亦是構成書法美之重要因素。彼此間之從屬、主次必須明確。并依此確定長短、方圓、大小、俯仰、疾遲等對比關系。或連或斷,或疏或密,縱然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落筆后之失誤難免。此即令作者不但嫻熟地駕馭本書體,且善從其它的書體中借鑒點畫,此舉不但挽救不足,而有妙筆生花之效。正草隸篆四體,雖面貌各異,亦密不可分,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書體點畫通常是難以融會的,但有時卻是相互借鑒的。古往今來,新書體之形成和歷代書家之創新,亦是從點畫融會而成。如篆書向隸書的演變中為追求快捷和可識,將圓筆改為方筆,將藏鋒改為露鋒,將整齊劃一變為參差多變,有時甚至將垂直或水平之筆改為斜向之筆。而楷書演變為行書過程中,點畫則時常有斷續變為連屬,由連屬變為斷續,靜態的點畫變為動態的點畫,筆意更加簡約,點畫的呼應關系更加明朗。另如書壇鼎盛之時的唐楷——顏派書法,即是顏真卿承緒隋楷,并善借鑒篆書點畫之圓韌,隸書磔畫之勁利,而創立之寬博的盛唐書風,從而彪炳千古。而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體,即借鑒篆、草、行之筆畫入書,奇倔多變,驚世駭俗,被人稱為“亂石鋪街”體,是創新之典型。清人尹秉綬將顏派點畫融入隸書,遒勁圓潤,自成機杼,為隸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當前,在新思潮之影響下,許多青年人立志創新,敢于突破,使書壇涌現出頗多具有新的審美價值之作品,這誠然可喜。但作品往往是以大、以奇取勝,點畫美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力度美與立體美較差。此二者是書法美中核心之核心,是迥異于其它藝術門類的東西,如離開對點畫之反復錘煉與長期之臨摹,就難以產生精到的點畫,更無從體現二者之美。另外畫作在創作完畢后亦可涂抹,亦可增添,亦可覆蓋。可書作卻是一蹴而就,幾乎無修改之余地。任何精力之分散均可以導致失誤。鑒于此,相對繪畫而言,書法之創作更須注重點畫的質量,之間的對比和呼應關系,也更須凝神專注,一氣呵成,方能漸臻佳境。
古今書家都把追求點畫美作為書法創作之最高境界。對此蔡邕《九勢》、衛夫人《筆陣圖》、米芾《海岳名言》都曾有過精辟的論述。這均應成為書法創作之理論指導,因此只要沿著“觀、臨、養、悟、創”的學書途徑,認真把握點畫之精神實質,注重借鑒,就能使書法創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