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0:26:5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宋代書法,以行草書的成就最高,楷書次之,篆、隸幾成絕響。如果說篆書尚可舉余鉉、夢英、郭忠恕、唐英、蘇唐卿、仁欽、王壽卿、朱濟道、董夏等數人。隸書在南、北宋的320年間,幾無可舉之人、可舉之碑。傳世能見到的宋代隸書碑刻見于著錄者,有乾德四年(966年)郭忠恕書《三體陰符經》,端拱元年(988年)沙門云勝書《新譯三藏圣教序》(以上碑并藏于西安碑林),至和三年(1056年)王洙書《范文正公神道碑》(現石在洛陽),司馬光書《王尚恭墓志》(石現存開封市博物館),政和三年(1113年)趙希孟書《歐陽孫墓志》題蓋(墓志為楷書,石現藏河南新鄭市博物館)。至于墨跡就更為罕見。故此,余復隸書墨跡《題燕文貴秋山蕭寺圖》就更顯可貴。有關余復的生平資料很少,僅知道他是寧德人(今屬福建省寧德市),宋紹熙(1190~1194年)初應制科射第,光宗趙惇評介其曰:“余復直而不訐”。遂擢置第一。后入史館,兼實錄檢討,著有《禮經類說》。生卒年不詳。檢索《宋史》,只有“光宗本紀”中載有“紹熙元年夏四月戌申,賜禮部進士余復以下五百三十有七人及第出身。”
余復隸書《題燕文貴秋山蕭寺圖》是一首七言律詩,內容為:“潯陽江山山如繡,挾策追游憶往年。柿葉霜黃秋滿壑,芙蓉波冷月臨川。釣舟個個來沙曲,梵宇層層倚樹顛。白發田園歸計晚,斷腸西望夕暉邊。”款署“鐘陵余復”,鈐白文印“復庵”。宋代隸書受唐人隸書整飭肅穆風格的影響,用筆技法帶有明顯的楷書傾向,余復隸書亦未能脫出時代所囿。此題詩頗有初唐隸書名家殷仲容的遺風,用筆富有勁直精微的特色,即起筆在紙上的書寫意味很濃,往往是露鋒直入或側入,然后再作藏鋒動作;這種用筆顯然是初唐一些書家如薛稷、馮承素等寫楷書或行書的筆法。而在鋪毫時,則大都作勻速、勻力運動,使筆毫平鋪著力,提按幅度甚小。收筆之前或頓或提,速度放緩而十分經意,故雖是露鋒仍不失凝重。結字多用排疊法,布白勻稱,取橫勢,略具方整,因字立形的原則仍在調整著整體中的變化。轉折處因多提毫另起,而少用圓轉,使字的造型方整感得到強化。如:“葉、秋、臨、腸”諸字刻意整肅,使字的結構有平板之弊,削弱了隸書的古樸意蘊。好在作者的學養較好,使整個題詩的品位尚不致于落入俗格。
宋代隸書在整個書法史與隸書的發展變遷史中,地位不高,然則不可或缺。因而余復的隸書尚能為宋代隸書爭得一席之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