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0:30:4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毛筆書法與鋼筆書法是否各自獨立?若獨立其關系如何?一直是書界爭論的焦點。爭論的內容無非是:誰是源頭?誰是正宗?誰是主體?甚至有些書法大賽把硬筆書法排斥在外。原因是書界某些權威人士根本不承認有硬筆書法一說,即或是承認,也把硬筆書法看成是毛筆書法的附庸。誠然,用軟筆書法壓硬筆書法固然不對,但反過來用硬筆書法問世早、普及面廣、實用性強來壓毛筆書法也是不足取的。道理很簡單:只練毛筆書法,卻成不了硬筆書法家,但硬筆字卻是不錯的;反之亦然。這就說明兩種書法藝術是各自獨立的,又是相通的。
從書法史上看,軟筆書法脫胎于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又植根于軟筆書法之中,從現代人習字的過程來看,軟筆書法又是以硬筆書法為基礎的。現代一些書家。采用“軟硬兼施”。便是明智之舉。因為,二者既是各自獨立,但又是相互嵌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進而可以共同繁榮,即可以雙贏。可見軟、硬書法的“爭霸”是應休矣!原因很簡單,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的軟硬筆書法,按現代心理學理論而言,兩者是可以互相遷移、互相變異的。
《心理學》表明,只要兩者主要方面相通,就可遷移,遷移過程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又是觸類旁通新能力生長過程,還是一個創新過程。有時還可以在同化的基礎上產生異變,變到對原來東西否定的層面上去,事物在否定之否定中發展或變化。哲學上稱之為異化,硬、軟筆書法也存在這種情況。用書法史上的術語,大同小異稱為加減(增損),大異小同稱為乘除。一句話,軟硬筆書法的關系就是以加減為主乘除為輔的“四則運算”。
一、軟硬筆書法大同的部分
都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反映書家旨趣為追求、含有神氣骨肉血五元素、用筆寫字,具有相同書體等的軟、硬筆的書法藝術,構造了兩者相互遷移的重要可能——大同。
但畢竟由于兩者書寫工具不同、字的尺寸相異等,致使兩者存在著小異,構成了遷移的必要條件。
二、軟硬筆書法小異的部分
1、書寫原理的不同。其一,毛筆與紙之間是軟摩擦,摩擦力不可能很大;而硬筆與紙之間是硬摩擦,摩擦力可能會很大。其二,毛筆頭用力則鍵,不用力則軟,因而毛筆的鍵為應力,即他鍵;而硬筆自身是有彈性的,故稱自鍵。其三,毛筆主要用鍵、復鍵,才能“頭正毛順”(啟功語)方受用;而硬筆則主要用鈍,即變粗 (周圣尊語),才好使,但兩者又歸“用力要自然”(潘現語)之大同。
2、審美觀點的不同。蔡琰(文姬)對其父蔡邕《筆論》有非常精當的一字位置的變動,即把“惟筆軟而奇怪生焉”變為“筆惟軟而奇怪生焉”(馮武《書法正傳》)。“奇怪”就是美學標準。也是書家的創造。可按前者的字面意思是只要使用軟筆“奇”便自然“生焉”,
與用筆者無關;后者的詞語含義則是,人用力則筆挺(鍵),人不用力則“筆軟”,筆軟時“奇怪”方可“生焉”。正所謂書之妙道在于用力與不用力之間。可見,書家的創造性,對于毛筆而言是一個“軟”字。而硬筆不論何時何地也不會軟的。奇怪將如何生焉?那就是“筆活”,硬筆的審美仿蔡邕句式,就“惟筆活而奇怪生焉”。然硬筆若活,主要也是在于用力與不力之間。由此,便由小異歸于大同。
3、筆勢(姿)、筆法不同。筆勢包括筆的走勢(亦稱 “骨”,啟功謂之“軌道”)及筆的姿勢(筆速快慢,筆桿與紙、筆桿與運筆方向的位置關系)。軟、硬筆的運筆軌道是相同的,而筆的姿勢卻是不同的,這是由毛、鋼筆結構特點決定的。最明顯的區別,毛筆可以同紙面成任何角度,而鋼筆只能在一側成一定角度。由此引起了兩者的用筆不同。首先,毛筆執筆很活,如枕腕、懸腕、懸肘,而鋼筆只能手的一部分挨在桌面,但為了筆活往往是手浮在桌面上,照樣也可收到毛筆懸肘的效果。其次,毛筆的流筆、澀筆可以使筆桿與紙面成任何角度,筆管在運筆方向正上方謂之中鋒,若筆管在運筆方向一側,謂之側鋒或偏鋒;而鋼筆則永遠在運筆方向的一側,因鋼筆無主副毫之分,故鋼筆的側姿便是其“中鋒”,這一點鋼筆比毛筆簡單。其三,毛筆的筆頭在前筆管在后,成逆鋒,稱“澀筆”,反之稱流筆,而鋼筆在紙上運行,猶如木塊在桌面上運動,可把與之相對應的澀筆稱“逆擦為蹭筆”、流筆稱“順摩為滑筆”。(見拙著《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總80期、93期,《中國硬筆書法報》總36期)
4、用筆繁簡不同。毛筆用筆有方筆、圓筆、尖筆,而鋼筆也有相對應的筆法,但比毛筆簡約,也稱減法,亦稱濃縮。如毛筆的方筆,筆尖應走一個直“U”形,而鋼筆簡約到用粗鋼筆迅速在紙面上一壓一抬即可。如毛筆的圓筆則需非常分明的且又連續的落、起、藏三個書法動作(見馮武《書法正傳》),而鋼筆落起即可,往往動作并不分明,意思到即可。如毛筆的折鋒筆則需韌性,而鋼筆意思到就行,甚至用搭接方法以兩筆進行(見拙著《鋼筆書法報》2000、9、28)。
大多數鋼筆對毛筆是減法。有時也是異化。如相傳的顏魯公的“錐畫沙”筆法,毛筆使用的是焦墨、中鋒、澀勢、徐勢等;而鋼筆則需在生宣上墊一有彈性平整點狀麻板,采用沿紙面方向為主的力、徐勢,便可寫出有“錐畫沙”效果的硬筆書作來。(見《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總104期、105期)。這就是所謂硬筆書法對毛筆書法的除法。
5、墨法不同。毛筆書法按墨汁對生宣浸潤的橫向來說,可分漲、潤、實、枯、竭,即墨分五色;按縱向說,可分墨之沉浮;按濃度來說,可分濃(焦)淡(潤);按成墨時間來說,可分新(生)、宿。而鋼筆書法就比較簡潔,可以說對毛筆而言又是減法。先不論墨水無新宿之分;即或有濃淡之異,也不是由墨水濃度造成的,而是由筆尖出水旺否而致;也暫不談墨水之沉、浮;就是鋼筆書法的墨法,很多書家都認為不存在。原因很簡單,在普通白紙作硬書確實無墨法可言,毛筆也是如此啊!若在生宣作硬書,自然開辟了硬筆書法的新天地。也可以寫出與毛筆書法墨法相對應的五色墨法。但漲墨,因墨水無新宿之分,不能墨分兩色,只是墨跡全面漲出筆界,邊緣呈春蠶啃葉狀;潤墨是墨跡全面略湮出筆界,實墨則是墨跡與筆跡相同,線條邊緣光滑,在一般白紙上作硬書大都是如此;枯墨就是墨跡面積小于筆界面積,且成點條相間的線條;竭墨比枯墨還枯,僅成點狀線條(見拙著《中國硬筆書法》報總66期)。
由上可知,既然軟、硬筆書法是大同小異,便可相互遷移,本文主要說的是按書法重要元素用減法從毛筆遷移到硬筆;反過來,用加法硬筆也可以遷移到毛筆上來,尤其對當前的青少年書法,往往是先練硬筆書法而再練毛筆書法,這樣使毛筆書法普及更具簡捷性和廣泛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要把毛筆書法簡單照搬至硬筆書法,沒有一個消化、減法、變異過程。則必然容易出現釘帽、牛頭、鼠尾、筆死、筆滯等病筆、敗筆;相反,把硬筆書法不通過加法的因地制宜的加工遷移至毛筆書法上來,毛筆線條自然少東西,且極易犯浮滑之病。總之,毛筆、硬筆之間的遷移是從實際效果出發、科研試驗先行,加減乘除是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踐支撐,不是憑感覺、憑直覺的偶得或突發其想,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的艱苦征途。但完全有理由相信,對軟、硬書法的研究、操作,放在兩者的比較、遷移方向上來,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原載《中國鋼筆書法》雜志2001年第12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