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0:32:4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系列題記:中華民族的書畫藝術發展至當代,正以廣闊的視野和多元化的價值形態拓展它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書畫藝術家和他們所從事的書畫藝術,則顯得更加豐富和繁雜。因此,我們用“系列”研究的方式開始從他們的“關系”中來探討他們的不同之所在,借助“中國牧青網”國際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和其它的媒介來發掘藝術瑰寶,人文情趣和現代與傳統相互交織的藝術情結,以期待能為中華文明的藝術進程默默地做一些工作。
本文是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研究系列之四,撰寫這篇文稿別無他意,僅談談對歐體楷書的一些淺薄認識,難免有更多的偏頗之處,望海涵。
歐陽詢與田英章二人都是歐體楷書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創立者,一位是繼承者。
眾所周知,歐陽詢是初唐時期一位在書法藝術上取得極高成就的書法大家,他所寫的楷書體被后人確為“歐體”,直到今天也沒有幾人能夠超越,他的楷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田英章是當今一位歐體楷書繼承者和勤于研習與探索者,由于他不斷的實踐與融會,書法成就也就令人刮目相看,堪稱“當今歐體楷書第一人”。
歐陽詢的“歐體楷書”到田英章的“歐體田楷”已歷時一千三百六十九年。從“書學”定位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妨對田英章的“歐體楷書”稱為“歐體田楷”。
歐陽詢的“歐體楷書”應從唐貞觀6年(公元632年)所刻石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為時間坐標點,此年歐陽詢76歲。雖然前面有《化度寺》等碑刻,但世人均認為最能體現歐體“險勁嚴謹、剛勁挺拔、規矩端正、瘦健俊美”顯著特征的則是后者,以至于被其后歷代書家奉為“楷模”。
田英章的“歐體田楷”以公元2001年為時間坐標點,此年田英章51歲,正值人年齡的第三個黃金階段,他的作品才有了明顯的風格和特征。此前他寫的“歐體楷書”還未臻于完美,不能用“歐體田楷”四個分量很重的字來做以學術性的界定。觀此前他的“毛筆書法”作品,雖然很美,也很令人興奮,但細察之,則是拘束多有,不能超脫“歐體”習慣性的藩籬。進入新世紀后,或許因時代風氣與社會思潮的激蕩,藝術市場與藝術價值的革變,他的“楷書”才顯得頗有生機,比原來的作品更“活些”。他的作品,章法氣韻貫通,不拘束于規矩而守規矩,在險勁中不顯得生澀,結體中宮內斂處不顯得氣弱,并且加重了歐體的“婉潤”成分。分析其因,他是受到趙體用筆和“二王”風格的影響過多,致使他的“歐體楷書“有了“歐體田楷”的明顯風格。這也是最能表現“活些”的地方。因此也引起當今不少的書法愛好者聚焦其處,訾言美語不斷。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田英章對歐陽詢是一位忠實的繼承者和跟隨者,那么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卻有推陳出新的意向和趨勢。他將二王氣韻與趙體筆法柔和在不失去“歐體楷書”本有的特征前提下開創新的歐體書寫筆法,敢于在嚴謹中越雷池而開創新的歐體章法與結構,敢于對“歐體楷書”進行大膽的創新。正如孫過庭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大家可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做以對照和比較。
另外,我們見到歐體楷書大部分是“碑刻”拓本及影印本,也就是說見到的并非“歐體”的原貌。用毛筆蘸朱砂書寫在石頭上并用刀刻之和用毛筆蘸墨寫在紙上的“字”,以及翻印、拓印等原因,同樣是歐體字,但在視覺、感官、質感上有多種差異。譬如用毛筆寫在紙上的字,因“力度”未能恰到好處的送至鋒端,或收筆過早,或用墨不當,有時會出現“鋒梢虛筆”,如長撇、反捺、左下提等,即使再好的書法大家也不能避免這一率真特性的現象。但是刻石時因“刀法”和“筆法”的不同就往往不能夠表現出用筆的這一率真特性,并且致使字的筆畫顯得更為干凈利落,最后的結果,無疑就增加了“歐體”特有的“剛勁”特征,而少去了“歐體”的靈動性,也就是“率真”及“活些”的問題。當然“刻石書丹”與“毛筆書丹”有很大區別,恕不詳談。
再之,身居皇家宮廷的歐陽詢用的筆是紫毫筆,屬于堅筆系,是上品筆。用這種“上品筆”寫出的字和現代狼羊相兼的筆寫出的“字”是大不相同的,無疑前者多了幾份剛勁,后者則增添了幾份柔弱。還有狼羊相兼筆的“筆性”問題,或者說筆的質量問題,在同等書法功力下都會造成對“字”的書寫影響。再譬如,假如用雞毛、鵝毛制成的“軟筆系”書寫歐體,即使書家的功力再深厚、再有學養,還是寫不出歐體的“樣”,這個“樣”包括歐體字的神韻、氣韻、形狀等。
還有,歐陽詢寫《九成宮》時已經是人書俱老,名動朝野,而田英章在新世紀中始有“歐體田楷”的風格確立,相距人書俱老、名動朝野的境地還很遠。用年齡來算相差歐陽詢25年,也就等于相差25年的書法功力。當然也有其它客觀因素制約,如學識、書寫環境、書寫工具,以及對書法藝術理解與認識、實踐等。因此,我們看“歐體田楷”時總與歐陽詢的“歐體楷書”有很多不大相同的地方。
通過以上簡單描述,我們不難發現還有兩大問題存在。
一是歐體楷書自問世以來就經久不衰,代有人習。但是真正以歐體楷書行世、名世的書家卻是寥寥無幾,且以歐體楷書為終生藝業追求者更是海水一塵!當然晚唐時期柳公權是學“歐體”之后獨辟蹊徑的開創了“瘦硬銳利、險絕遒健”的“柳體楷書”。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點。此間,雖然宋、元、明、清、民國五個時期出現過很多楷書大家,并且推崇“歐、顏、柳、趙” 為四大“楷模”。但是以顏、趙行世、名世者居多,精于歐體楷書者,以歐體楷書行世、名世者少之又少,是誰呢?確無人答。及至當今,寫歐體楷書者也很多,而寫出成就者是誰呢?唯一人敢應答——就是田英章!此內雖有幾位老先生也寫歐體,但是他們卻以行書行世,以書法教育名世,偶為“歐楷”也有嚴重的魏碑跡象。
二是歐體楷書是不是“唐楷”的準則,是不是“楷模”。這個問題能夠確答,歐體不能為楷模,也不能準則,只不過歐體楷書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極高而已。由此推導,雖然田英章可堪稱“當今歐體楷書第一人”,但是我們不能蜂擁而上的都去寫“歐體”,或者去寫“歐體田楷”,甚至去追趕時風。當前書壇的“風”刮得很厲害,一會這個風,一會那個風,稍不注意就有“風”的病變。因而筆者多言提醒。我們承認“歐體田楷”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但絕不能一味的去推崇他,更要客觀公允的去對待他,認真分析與學習。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徐浩、顏真卿、鐘紹京、柳公權“唐楷”八位大家各有千秋,不用多說。此間需要注意的一位書家是虞世南。因“虞體楷書”字內多“陰柔之美”,并且用筆極具“靜功”,書寫時最好能夠做到正襟危坐,焚香撫琴,心胸豁達于白云,意念結集毫端,寫出“虞體”溫潤含蓄,端莊靜穆,不激不厲的風格。這對于時下急于求名求成的“書法家”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不要輕易錯過。目前書家大都不會撫琴,這怎么辦?建議在合時、合適的情況下多聽些梁祝、二泉映月之類的經典曲調借入心法。
當對“歐田”二人的歐體楷書做了簡單闡述之后,我們需要深思的是什么,需要明白的是什么,留個話頭,以求智者慮而后答!
楊牧青 2006年4月29日于蘭州
(作者系書法評論家、書畫理論家,中國牧青網創辦人,中國書畫市場研究院籌劃人,《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研究系列—書畫網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