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1:15:2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倉石,中年后改吳昌碩,亦作蒼碩,辛亥后以昌碩行,號缶廬,別號苦鐵、大聾被荷亭長等。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任江蘇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寓滬涓書畫印為生。1904年與吳德等創西泠印社于杭,任社長。近代書畫印大師,工詩。著有《缶廬集》、《缶廬詩存》、《缶廬印存》等,有多種書畫印集行世。
缶老功堪幾代師?風從云偕世賢隨。
磅跨渾厚金石氣,俊逸書龍最偉奇。
這是我十多年前寫的詠吳昌碩書法的一首小詩,詩自不佳,表露了我當時的心態。在我的個人感受里,有好長時間是非常佩服吳臺老的藝術的,特別是他的畫和印,而于書法則不甚喜歡,尤其不太看好他的行草書。但是認識總會改變。就如同對于齊白石書法的欣賞也有過過程上的轉變一樣。
吳昌碩很少談到書法,盡管他下過一生的功夫。遍翻其入室弟子著名畫家王個簃所寫《王個簃隨想錄》,其中所記事多師與之談詩論印,而書法之事寥寥。迄今為止,還未見有比沙孟海先生《吳昌碩先生的書法》一文更有研究吳書價值者。這篇文章雖短,但關于吳昌碩書法的關鍵地方都點到了,直入肯綮,要言不繁。如果欲探吳昌碩對書法的見解,只好向他的詩文中尋消息。他在《缶廬集》中有《何子貞太史書冊》一詩,中有二句,盡揭本來:“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縱入今人眼,輸卻萬萬古”,“強抱篆隸作狂草,素師蕉葉;臨元稿”。吳昌碩書法不僅根抵在于秦漢(一如其?。?,而且亦追求古樸美——金石篆籀之氣。先秦石鼓文與漢碑正是吳昌碩篆書基礎。得益于石鼓文的筆力骨線,又胎息于漢碑的魄力氣度,成為吳昌碩書法的兩大支柱。在美感追求上,吳昌碩自謙:“縱入今人眼”,仍“輸卻萬萬古”——還遠不夠高古。至于“強抱篆隸作狂草”一句,是說自己不為成法所囿,要自出機杼——懷素書寫蕉葉并無所依傍呀。引篆隸作狂草,即所謂革中有篆籀氣。顯然,吳昌碩書法,行草中求篆隸意,篆隸中兼草書氣,在他的書法中“篆”與“草”正是一個對倒。吳的書畫印皆以氣勢磅礴、真氣彌漫為勝,他自謂:“苦鐵畫氣不畫形”,同樣的,他的書法也是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勢如破竹,勁如強駑。因此,他推重祝技山的草書“今來古往法誰曉?顛素而后祝京兆”,他其實也頗自信:“我口三百年后爭逐鹿,不知龍可從兮虎可伏!”(《缶廬集》卷三)沙孟海先生因之說他:“行草書純任自然,一無做作,下筆迅疾,雖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勢”,當為的評。沙先生又說他“勢疾而意徐,筆致如精鐵蟠屈”咱是見地恰當。
吳昌碩行書以及草書的筆法是“如錐劃沙”式的,從形態學角度看很單調,但因為他筆力強,筆氣厚,筆勢壯,所以我們在欣賞時,可以被其“力”與“氣”的美所吸引所感染而不去計較那方面的缺憾。在這一點上,他的隸書亦如此。吳氏書法粗擴奔放,諸體雜讀,率然蕪然,其佳者,如龍蟋鐵屈,其差者,有橫斜習氣,粗率少余韻。
中國的書法,古來有尚靜美亦有尚動美者,亦有兼之者。吳昌碩書法尚動美之書法,夭矯放縱,不可局限。相比而言,其書法不如沈寐叟凝煉,不如于右任沖和,但這也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獨到正在于這種強悍樸野,這種率放不拘,這種粗烈秾酣,我們從中可以品到血性,咂到剛強,賞到風風火火,體玩到有關生命的大放曠與文化的大樸質。然而這只是吳昌這個生命文化的個體的專利,步武者則皆不免于陷入種種尷尬——因為吳氏的“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的人本與精金石通詩文的文化修養不是追隨者都具備的。
或許,吳昌碩的行草更像“一筆書”,它的行氣幾乎沒有間歇和停頓,所以它在最后一筆上盡情宣泄,作往往最后的一筆。我前面說其書的筆法是單調的,但如果我們仔細把玩,又不難賞會到鋒銛的起伏波瀾,微茫變化,我以為,這是書家的詩人氣質與心懷所給予其作品的——放是外表,變是內蘊,粗是形貌,細是神情。孫過庭《書譜》謂:“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間,殊煙挫于毫芒”,吳的行草正合于此。時人作草,習于王鐸、傅山與吳昌碩,僅得皮毛,仿佛其氣勢而斷無其精微,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實不可不察。秾酣郁勃之美,匯于吳氏筆下,其密麗蒼茫處實可于書史長河中浮出水面作左右望。這種寫氣書神的著眼點,我以為才是昌碩先生的真正勝人處,因此,我也不必斤斤于其書跡的點畫確有狼藉處了。
不過,前人如向?、馬宗霍等對其寫石鼓大篆頗有批評,其烈者竟謂“了無含蓄,村氣滿紙,篆法掃地盡矣”馮宗霍),自不免夸大其辭。“了無含蓄”是特點,不是缺點——喜含 蓄與喜率放完全是審美接受中的偏好。“村氣滿紙”是樸野生辣氣息的濃縮化——這道出了吳書的習氣,然而“風習”也是“風格”的一個組成因素。試問,自漢《張遷碑額》后,千數百年間又有幾人寫出過吳昌碩石鼓那樣蕩氣回腸的大篆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