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7-12 15:13:0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硬筆書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姿態風靡神州大地,席卷全國。從1982年舉辦的首屆青年鋼筆書法大賽算起至今也有二十余載,硬書在創作、理論領域均有長足的進步,發展很快,但是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硬筆書法在發展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創作內容與形式的單調淡薄,文化品位的喪失等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不甚協調。鑒于此,筆者今就文化對硬筆書法的滲透問題作一些淺探,旨在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文化對硬書創作的滲透。
硬書創作在日趨成熟之今天,規范、細膩、嚴謹、整飭等特征表現出硬書創作朝著更加統一、更加相似的路上邁進。假如將“張三”和“李四”作品名字掩上擺在一起,讓人很難分辯出誰是張三,誰是李四。此乃硬書創作審美取向,表現內容與方式的趨于穩定,雷同在起主導作。硬書創作內容清一色“唐詩”、“宋詞”、“元曲”相似無兒之表現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書家創作情感的寄寓,創作潛力的發揮。有什么方法可以掙脫此種困惑與包圍呢?筆者認為宜重視文化對硬書創作的滲透作用,應選擇好表現內容。創作內容除了散文、名言警句,還應該是“發古人未發、寫古人未寫”之東西。自作詩詞便是最能顯示自我格調,提升作品藝術含金量的表現載體。北宋著名散文大家蘇東坡就是一位“詩書臺璧”式的人物,是因為他的書法中真正體現了“發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之妙語文章。老是抄抄錄錄,千人一面,表現與抒情的空間自然也就狹隘多了。而真正的大家因為書寫內容沒有重復,自由揮灑,不受舊有及其它風格束縛影響,反而詩隨書生、書隨詩發,相得益彰自然流露。歷代佳作不正是這樣產生的嗎?被譽為書壇三巨頭的啟功、沈鵬、王學仲哪一位不是飽學之士、詩人。他們的書法作品大多為自作詩詞。又觀當今硬壇,沈鴻根、盧前等詩書皆有高品格、高品位,不正如此嗎?當然,積累絕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時積累才行。
●二、文化對硬書教育的滲透。
當代硬書教育普及、深入、獨特而顯具魅力,與傳統書法教育相互爭輝,相互融匯,各呈其妍。全國各地青少年宮、少兒藝術培訓班等均已開設硬書教學課程,引導學生激發興趣,鍛煉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硬書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成效等方面存在著單一,零散,不統一規范,不成氣候之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影響了硬書事業的發展與深入,硬書教學過程中文化對硬書教育起著關鍵性作用,一條線貫穿其中,亦促進硬書內在本質的有律(規律)可循。
硬書教育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挖掘探索:
1、表現材料、工具的文化知識。如硬書筆、墨,紙的文化知識,簡單的裝飾知識等以及傳統書法筆、墨、紙、硯的了解應用等。
2、藝術表現技法的知識。硬書用筆、結構、章法、臨摹、創作等。
3、書法史的知識了解。包括歷代名家名作,創作背景年代,書法審美特征等文化知識,尤其是應該了解當代硬筆書法家的表現風格及代表作品等。
4、文學知識。尤其對中國文學的起源、發展、應用等清楚了解。明白硬書起源于殷商甲骨文時期,甲骨文體乃書法之母體,硬筆應早于毛筆書法。
5、姐妹藝術的綜合知識。對美術、繪畫、篆刻、文學,音樂、舞蹈等有廣泛的認識基礎和掌握能力。
在課程設置方面,老師受帶著一連串提問讓學生學會“培養獨立思考”、“帶著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認知意志和決心。比如以《蘭亭序》為例,老師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此僅供參考)
l、王羲之出生生活在哪個時代他當過什么官?
2、王羲之于哪年哪月哪日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一起流觴曲水、吟唱作詩?吟唱了什么詞賦?內容之大致意思?
3、《蘭亭序》中有多少個“之”字,相同的字有多少個?它們各有什么變化?
4、王羲之被尊為“書圣”,他有什么代表作品流傳于世,你現收集到他的哪些作品字帖?是哪個時期作品?他們大體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帶著老師的提問,學生會很想知道答案結果,便上圖書館、上書店查找相關書籍獲取資料,不僅可以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獲取大量文化知識,而且更加激發他們對書家“英雄”的景仰崇拜之情,繼而激發愛祖國,愛藝術、愛社會之激情,為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三、文化對硬書理論的滲透。
知識乃人類進步的階梯。文化在硬書教育、硬書創作滲透中注人生機與活力,進步與繁榮,必將掀起硬書理論的全面提升和深層戰略思考,硬書理論起步較晚,發展遲緩。雖然近些年來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加之此屆已滿四屆),為硬書理論提供了廣闊的討論土壤和生存空間,為硬書理論學科的早日建構推波助瀾,作出了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貢獻。硬書理論已顯現出積極、濃烈的發展苗頭,并漸漸形成一支富有活力、年青、知識豐富的理論研究隊伍。但是,硬書理論的研究還算初步探索階段,如何向縱深方向,深層次發展呢?文化對硬書理論的滲透起著至關鶯要的作用。
理論是未來的先導。傳統理論博大精深,在用筆、用墨、技法、審美諸領域均已建立起較為豐富內涵、完善的體系;硬書理論對傳統文化理應有傾向力,挖掘收集、借鑒吸收,無疑對硬書理論發展功莫大焉!硬書除了對技法,結體,審美一系列地借鑒外,應縱攬中國歷代書法史、發展史、審美史等,多角度、多思維、多方法地比較研究,尋找文化對硬書滲透作用后“基因”,組建硬書理論的新“肌體”。
文化對硬書理論的滲透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在濃厚的文化底蘊中辯析思考,綜合借鑒,爭取標立硬書理論新天地,可以從下面幾點考慮:
l、傳統書法史的發展過程對硬書的關系和影響;
2、傳統優秀論著《書譜》在論述內容,論述風格、論述成績對硬書理論的啟示;
3、歷代書法家、批評家對當代硬書理論的批評方向,構想以及風格之影響與借鑒可取之處;
4、當代書壇理論論著對硬書理論的思考;當代硬書理論的時代特征研究內容規律等;
5、歷代繪畫理論、美術理論、篆刻理論對硬書理論的借鑒與吸收、充實與完善:
●四、文化對硬書裝裱的滲透。
硬書裝裱突出時代精神特征,文化品位及個人風格,除了向傳統文化“取經”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裝裱方式方法。比如現在發表于一些報刊雜志上及一些賽事中表現出這樣一種文化滲透后裝裱印章“活用”之現象,使作品錦上添花。一幅作品里印章繁多,有的達到十余枚,少則也有三四枚;而來觀照傳傳統書法經典.作品印章雖繁而不亂不雜,是那么地和諧,那么地自然,與硬書比較,硬書似乎略遜一籌。“自然表現”,表現得就不是那么地自然協調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硬書裝裱缺乏較為深厚的文化氛圍,繼承傳接的不足,導致了硬書所表現出傳統裝裱內涵迥異的品質來。創作者對裝裱知識實踐的不重視,“重創作輕裝裱”心態普遍存在,因此,硬書裝裱就面臨亟待提高重視解決的口程了。可以從以下付諸行動:
1、對傳統裝裱知識的實踐與認識;
2、當今高科技給硬書裝飾裝裱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增加硬書裝裱新,奇、雅手段的研究,找尋適合硬書富有傳統內涵而具時代特征的裝裱的方式方法,為硬書藝術的繁榮與進步貢獻力量。
原載《中國鋼筆書法》2003年第3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