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09-09-08 18:59:08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自1840年以來的中國的現代性歷程雖然有一個內在的總趨勢,讓人可以作一個總體性的把握,但在表現形式又異常的豐富和多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呈現出來不同的面貌。這里,且從建筑領域選取不同年代的四個實例,以呈現中國現代性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建筑上的凝結,使人們從建筑上去體會中國現代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一、 水的內蘊
北京西郊,有一座皇家園林,名叫頤和園;園內曾經住過一個女人,名叫慈禧太后;她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長達40年。從今天回望過去,這位女人拼盡全力要做的,仿佛只有兩件大事,一是保住大清江山,一是保住頤和園。最初,這個山明水秀地方中的園不叫頤和園。而叫清漪園,建于1750年清王朝最輝煌的時代。清漪園的出現,既是乾隆盛世的政治驕傲,又是乾隆盛世的美學表現。當慈禧登上最高政治權力,雙眼望園的時候,這里已是一片廢墟。1860年,英法聯軍把園給燒毀了。在慈禧的眼中,清漪園的燒毀,既是中國民族的一次戰爭慘敗,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美學毀滅。應該是這位最高掌權者,把美學的毀滅看得到高于軍事的失敗,以致于后來朝廷挪用了重振海防的海軍軍費來重修此園。歷時兩年(1886年至1888年),新園建成,慈禧太后終于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美學復興,而且讓它有了一個可以和自己永遠連在一起的新名:頤和園。在那內憂外患的艱難歲月中行進的慈禧太后,以后就長年住在這里了。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女人當時的滋味,一邊欣賞美園美景,一邊思考著王朝面臨的復雜的政治事務。我們知道,她的政治思考并不成功,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然而她的美學決心卻一如既往,再毀再修。在美學上,這位愛美的女人又一次成功了,1902年頤和園重修如舊。在重修頤和園的同時,慈禧太后主持了被史學家命名為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與重修頤和園的成功完成了中國美學的復興相反,這個女人的重振清室的政治勞作,卻慘遭失敗。由她苦心經營的清王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這個女人一生想做兩件大事,但只做好了一件。其實按照歷史學家們的看法,慈禧太后沒能做好的那件事,本就是做不好的,清王朝在歷史的劫數中注定了要滅亡。倘真如此,那么。她做好的了這件事,就有了另外的意義。我不懂歷史,也不想被糾纏進關于那個女人的是是非非的爭論中去,只是每當在頤和園游步的時候,我就不禁要想,那個女人為什么一定要修成頤和園,修好頤和園?
頤和園達到了中國園林境界的一種極至。頤和園之美,可以寫厚厚的一本書。寫了厚厚的一本書,還不能完全寫出頤和園的美。這里,且以頤和園的水為例吧。在世界各文化的園林中,有湖有池,但那些湖那些池多為幾何形,一覽更知。頤和園中的水是昆明湖。你能說說昆明湖是什么樣嗎?說不出。因為昆明湖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向你呈現的。中國園林美學在設計上有四大要項:置石、疊山、理水、蒔花。昆明湖以怎樣的方式向游人呈現,就與“理水”這一美學原則相關。中國園林之美,“理水”之“理”是大關鍵之一。
從頤和園的正門——東宮門進去,靠山而建,是一群院落,仁壽院、德和園、樂壽堂……在這些院園內的墻上,有一個一個的墻窗,各種形狀的墻窗,方形的,圓形的,棱形的,六角形……透過墻窗,外面就是昆明湖。各種墻窗猶如一個個取景框,更像一個個畫框,昆明湖以一幅幅小畫的方式呈在游人的眼中。這時,昆明湖似畫,又是湖,是湖也作為畫。當年的那個女人,就曾在這以仁壽殿為中心的院落中,一邊漫步,一邊看著窗畫中的湖,一邊思考著她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接著,從邀月門走出院落,進入長廊,昆明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從廊中看湖,廊柱兩根一組,構成一幅幅大畫,隨著人在廊中移動,浩浩湖水也在廊柱間緩緩地一幅一幅展開。這時的昆明湖就像一幅長長的屏風畫,一一呈現在游人的眼前。到了排云門殿前的“云輝玉宇”牌樓,進去,踏著僅容一人寬僅比人略高的爬山曲廊里的石階上山,這時看不見湖,是但這不見恰是為了上山去更好地看湖。曲廊中的石階特別的狹窄讓人感到擠壓,但這時的狹擠,是為了山上觀水的鋪墊,從美學法則上說,是“欲放先收”。上得排云殿,眼前立刻大放光明,昆明湖顯出了它的浩大,一片開闊,飽收眼底。墻窗中看湖是窺,長廊中看湖是平視,排云殿看湖是眺望俯視,人與湖形成三種觀看關系,湖呈出三類不同的面貌。然后,下得山去,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中看湖,湖一會兒被山所遮,一會兒又從山路中顯出,一會兒在樹林的空中出現;墻窗時,湖在一個個窗畫中有規律地呈現,長廊時,湖在一根根廊柱之間有規律地呈顯,現在,湖在山、林、路之間無規律地隨意性呈現;又形成三種不同的面貌。半山中有一組房屋,云松巢,構成一種對湖的新視角,比排云殿上低,比山下高。山上、山腰、山下,形成湖水呈現的另三種樣態。下得山來,抵石舫,乘船入湖,碧波蕩漾,船中觀湖,船在湖中,人仿佛與湖融為一體,這時的湖又是一種境界。昆明湖在作了如上多姿多貌的呈現之后,還可以蕩舟后山。在前山之時,一邊是金碧輝煌的排云殿,一邊是白潔如玉的十七孔橋,一邊是樓屋掩蔭的龍王廟,一邊是遠山如黛的玉泉山,四面生輝,湖也顯得一派錦秀。來到后山,則盡是綠水、青山、小橋,船行其中,昆明湖顯出了它幽靜的一面,偶聞一二鳥聲,更覺山靜湖幽。再進入蘇州街,湖水一變而成江南小鎮中的街中之水……
湖就是這個湖,景卻不斷地變化,這樣的細膩而豐富,如此的含蓄而韻長。在湖景的變化中,你會不會想起那個讓這個湖得以美麗的保存的女人呢?在清漪園被焚毀之前,她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就在這里住過,在頤和園建成之后,她是大權在握的太后,還是住在這里。女人如水,中國的女人對中國的水,應是別有一番感受,別有一樣情懷,別有一種感悟。在一瞬間,我甚至覺得,昆明湖的豐富和變幻與那個女人的豐富和變幻有一種內在的同構。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那個女人的兩個夢,一個破滅了,永遠地,永遠地;另一個實現了,這個實現了的夢,頤和園, 1998年12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將永永遠遠地存在下去。水如女人,當你徜徉在昆明湖邊的時候,你會怎樣去感受那如夢如幻的湖水呢?
二、 陵的精神
南京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南麓,坐落著一派氣勢宏偉的建筑群,這就是中山陵,孫中山(1866至1925)的陵墓。在中國,只有帝王的墓才可以稱為“陵”。一個“陵”字,呈現出孫中山在現代中國的地位。中國歷史在從帝制轉向共和的關鍵時期,有兩個最為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從朝廷內出來的袁世凱,一個是由朝廷外進行革命的孫中山。袁世凱這位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要復辟帝制,讓自己的聲名陷進歷史的泥潭中,孫中山卻因一生都在為中國的現代崛起而奮斗,成為中國現代性的重要象征。孫中山病逝的那一年,正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精誠合作,共創輝煌的蜜月時期,作為革命陣營的總領袖,孫中山受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共同擁戴。這一特殊時期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歷史效果:無論是國共的相互斗爭、各自的政治分治,還是國共有了統一中國的愿望,孫中山永遠是中國現代性的象征。這一象征以建筑的形式定格在中山陵里。
中山陵依山而建,座北朝南,有古代帝陵的基本理念;陵沿山形而上趨,氣勢宏偉,氛圍肅穆,有古代帝陵的基本格局;走向陵區,有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是古代帝陵建筑的基本元素。然而,在對這些建筑元素的具體設計中,從陵前的廣場到墓道的石階,從牌、坊、碑、門楣、屋、檐堂額中的書法內容到堂中的大理石坐像和墓室內的大理石臥像,又呈現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理念,讓人清楚,這里不是古代的帝王墓,而是現代的領袖陵。從皇帝到領袖再到有任期的民主型領導人,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歷程。然而,在領袖之中,無論是那些曾想當領袖而未成功的人中,還是想當領袖已成功的人中,唯有孫中山,擁有這樣一座氣度非凡的陵墓,這里內蘊著豐富的政治史和思想史內容,而這豐富的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又具體地體現在建筑形式上。
古代帝陵是肅穆的,在一種天地循環中養尊處優地存在;中山陵也是肅穆的,但這種肅穆要突出的卻是現代社會的公眾性。因此陵前有廣場,服務于群眾性的瞻仰,375米長的墓道也不像帝陵那樣,是一條夾在石人石獸中的狹道,而是70米寬的大道。從牌坊、墓道、陵門到祭堂、墓室的長道上,不斷地在匾牌出現的名言警句,正是為公眾而設立:廣場南門的銅鼎面上的“仁”、“智”、“勇”,牌坊上的“博愛”,陵門上的“天下為公”,祭堂檐上的“天地正氣”,堂前廊廡石拱門楣上的“民族”、“民權”、“民生”,堂內四壁上刻勒的《建國大綱》和《總理遺囑》,加上堂中孫中山的4.6米坐像和像四周反映孫中山革命歷史的六塊浮雕(“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討袁護國”),以及墓室外門上的“浩氣長存”和室內的大理石臥像,無不是在用一種藝術方式向公眾傳達著一種中國現代性的理念。這時,人們已經感覺不到一種帝陵的古意,而完全沐浴在中山陵的現代觀念之中。
然而,中山陵仍然是具有一種中國的“陵”意。它以一條南北中軸線顯示了一種中國文化的特色,這條中軸線讓參觀中山陵的人,在沿牌坊、過墓道、穿陵門、到祭堂、至墓室的時間過程,用一種建筑的形式,不斷地增加著對孫中山的崇敬,在這一精心設計的建筑時間中,孫中山的形象越來越高大,與中國現代民族理想融匯為一體,就是這種理想的代表,成為了這一理想符號本身。正是在這一建筑形象中,孫中山成了中國現代的偉大領袖。中山陵的公眾性建筑設計,在以政府組織的在各重要節日、紀念日以及其他特定時間進行了集體參謁陵墓的儀式性活動為主、以民眾日常參觀為輔的年去年來參謁活動中,得到了最后的完成。孫中山作為中國現代性的特殊符號,就在建筑、儀式、參觀的三結合中固定了下來。
孫中山能夠有如此一個氣勢恢宏的陵,又與中國現代性的特殊階段相關聯,那是一個中國最受壓迫,最需革命,急需喚醒民眾的時代。中山陵的整體平面被設計成為一個鐘型。從某種角度說,孫中山的一生的努力,都是在竭力喚醒中國、喚起民眾,因此,中山陵的形象同是也時孫中山一生的形象:一個“喚醒民眾,以建民國”的巨鐘。喚醒者與被喚醒者的關系,正是一種領袖與群眾的關系。鐘型建筑完成了一個領袖的形象塑造,同時也象征了中國現代歷程的艱難。理解這種艱難,中山陵不同于古帝陵的一個特點突現了出來:從廣場,牌坊、墓道到陵門,幾乎是平道,一過陵門,出現上向的石階,突然向上,給人一種巨大的驚震感,在這一視覺的驚震感中,仰視抬腳,拾級而上,孫中山的形象隨著腳下的一步步上升而崇高起來,孫中山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一種建筑的形式,隨著腳下的一步步表現出來。
一個有著偉大傳統的民族在現代性進程中所需要的覺悟、領袖、奮起、斗爭,在一個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正是這一體現,使中山陵成了中國現代性中的一個政治符號。
中山陵還是中國現代性中的一個建筑符號。自1840年以來,西方建筑在以上海為代表的條約口岸城市大量出現,隨著清末新政進入北京,民國之后更是在全國普遍開來,一個“中國建筑向何處去”的問題擺在了中國文化學人和中國建筑學人的面前,1920年代,中國建筑精英提出“中國固有形式”的口號,在這一口號下,一批結合中西、發揚傳統、突出現代的新型建筑出現了,中山陵是其中的一個經典。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建筑的方向在理念上還沒有完全解決。中山陵作為一個建筑經典所包含的豐富的問題,仍值得人們去思考。中山陵是從40多件應征方案中選出來的,31歲的建筑學家呂彥直(1894至1929)一舉奪魁。孫中山為中國的現代革命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他奮斗一生,含恨而逝;呂彥直對中山陵有一種緊迫感,他嘔心瀝血,積勞成疾,1929年 3月18日,正當中山陵的主體工程,墓室和祭堂,即將完工之際,不幸去世,年僅35歲。
面對中山陵,人們會想起兩個人,孫中山和呂彥直,想起圍繞著這兩個人的中國現代氛圍和中國現代精神,也會想起由這兩個人所呈現出來的中國現代性的難題,這些難題有的已經隨歷史而消逝了,有的至今尚未完全得到解決。
三、 塔的符號
要從建筑上理解中國,有兩個地方的標志性建筑,是不可不特別留意的,一是北京,一是上海。當被命名為“東方明珠塔”的上海廣播電視塔,歷時3年多(1991年7月30日至1994年10月1日)完工,以亞洲第一高度,屹立在黃浦江畔的時候,不僅呈出了一個上海的名片,而且顯示了一個意味豐富的中國象征。
要理解古代中國,北京的故宮和天壇似一份建筑說明書,要理解現代中國,上海的建筑則如一部文化心靈史。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深圳開始突破性的試點,在上海達到一個高潮,1990年代的浦東開發,使上海重獲中國經濟的領頭地位,東方明珠選取了的亞洲第一高度,不僅是對上海在全國地位的重新確認,而且也是中國動向的一個重要象征。意味深長的是,在深圳作為改革排頭兵的年代,沒有出現一個典型的建筑象征,而在上海一躍而前的時刻,一個眾望所歸的建筑符號燦然顯出。正如上海1842年以來,以第一口岸城市顯示了中國的現代性時尚,作為新時代象征的東方明珠塔,于21世紀即將來臨之際,矗立在太平洋邊上,顯示了一個東方大國的胸懷。
東方明珠塔高468米,亞洲第一,與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和俄羅斯莫斯科電視塔共為世界最高三塔。用高度來顯示一種文化意義,不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乃為西方文化的強項。中國的建筑多以一種群體性展開來顯示一種空間的宏偉,西方的建筑則以一種向上的高度顯示一種美學上的崇高。在中世紀,基督教堂的高,成為一城一鎮的標志,同時也是中心性象征。隨著現代文化在西方興起,現代建筑也是越來越高,而今在每一個現代都市里,摩天大樓含著現代科技內容,大大高于基督教堂,正是現代性勝利的象征。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現代文化的全球化,從建筑上來說,就是“高度象征”的全球化。當上海具有了中國現代性的象征地位之后,呈現的同樣是一種在高度上與國際時尚共進,上海1843至1895年出現二三層高的建筑,1895-1908年,一批三四層高的建筑出現,1908至1919年,五六層高的建筑涌現,1919至1927年出現十層以上的建筑,1934年建筑成國際飯店高達二十四層。高只是一個普遍性的現代尺度,而在高的同時要顯示一種中國特色,這就集中在上海的外灘的“萬國建筑群”上。在僅有三里長的臨江線上,矗立著52棟不同國度和風格的高樓大廈: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芝加哥學派類型……在這里交錯展開;古希臘的柱式、羅馬的穹窿、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陽臺……在這里相交輝映。外灘建筑在歷史之手的天作之合下,以一種建筑的方式,既明顯了中國人與時俱進的“東方巴黎”心態,又暗蘊著中國人固有的容納萬有的胸懷。上海外灘也因此成了20世紀前半期上海的城市名片和當時中國現代性的特殊符號。而東方明珠塔在世紀之交的出現,不但更換了上海的城市名片,而且更新了中國現代性的符號。
如果說,工具演化是人類演化的一種標志,石器、銅器、鐵器、機器、電器,構成了文化演化的不同階段;那么,在上海,外灘建筑群體現的是機器時代的魅力,而東方明珠塔呈現的則是電器時代的光輝。如果說,媒介演化是人類演化的一種標志,口傳、文字、印刷、電子,構成了文化演化的不同階段;那么,在上海,外灘建筑群閃耀的是印刷時代的光芒,,而東方明珠塔突顯的是電子時代符號。上海外灘以一種視覺上的建筑多樣性顯示了中國人的容納萬有,力爭上游的精神。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功能本身,就集全球信息交流于一塔,中國與世界之間來來往往的信息在視覺上是看不見,但操縱著全球信息流動的廣播電視塔卻是視覺可見性的。這一可見的東方明珠塔,以其自己的美學高度,顯示了自己所容納的世界的廣度,宏揚了中國人與時俱進,力爭上游的精神,而成為時代和時尚的象征。
高高的東方明珠塔,從下而上由塔前廣場、塔基、三根直徑為9米的擎天立柱、下球體、上球體、太空倉、五個小球、發射天線桿諸部分構成。大小球體的不斷重復,猶如宇宙的原子結構,讓人聯想到一個科學的宇宙,而矗立向上的身軀,宛若飛船火箭,讓人想象到最新的科技前沿。當你遠處觀塔時,塔身的上下兩個巨型球體顯得特別突出,又像兩顆紅色的寶石,再兩旁一看,塔邊江上,一邊是揚浦大橋,一邊是南浦大橋,就像兩條巨龍,騰江而起,形成二龍戲珠的效果。如果說,第一種仰觀,讓人感到一種火箭的速度象征和一種太空的浩茫意境,第二種遠觀,讓人感到一種龍的飛舞和珠的美麗;那么,我們知道,中國美學講究的是遠近游目,上下往還,當你的視線由遠而近,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之時,塔身上11個球體,大小不一,錯落有致,其視覺結構,又仿佛從高藍的天空有韻致地串落到塔下的綠茵草地上,呈現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中國式的音樂境界。中國美學認為:“樂,天地之和也。”如果我們把龍的飛舞看成古代文化之道的呈現,把珠的圓潤看成古代文化之道的象征,把原子的結構看成現代文化的天體的音樂,把火箭飛船的遨游,看成現代性的天人合一的樂章,那么,東方明珠塔則以建筑的形式在演奏著中國式的天人合一的新曲。
中國建筑美學,既講究以下觀上,又要求以上觀下。當你在外灘隔江遠望,在塔下的廣場上近身仰觀之后,可入塔內,乘電梯上塔,塔的下球體離地90米,內有一個觀光廊,塔的上球體離地263米,是一專設的觀光層,再上,是離地350米的太空艙。塔上觀下,每上每異,近俯塔下廣場,再看江對面的外灘建筑群,再遠可見人民廣場、南京路、豫園商場,全市景色高低起伏,盡收眼底,還可遠望佘山、崇明島、長江……在塔內,回環移步,仰觀俯察,遠近游目,中國傳統的審美視線在一種最現代的登高形式中得到了合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古代感悟,在東方明珠塔中,會讓你突然覺得有了一種現代新意。
東方明珠塔又是中國人在后現代和全球化時代的創造。這塔不僅是廣播電視塔,代表了科技文明,還是觀光塔,意味著審美情趣,也是生活型的塔,呈現一種時尚:塔內有面積18000平米的商場,經營服裝、食品、皮具、金銀手飾、工藝美術等,讓你有日常購物感;塔內有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上海近代的歷史變遷,讓你回望歷史;塔底有科幻城,森林之旅、南極之旅、魔幻之旅,迪尼劇場、歡樂廣場、激光影院、動感影院、探寶車、藏寶洞,讓你馳騁想象;下球體內,不但有觀光環廊,還有太空夢幻城;上球體內不但有觀光平臺,還有旋轉茶室、餐廳,DISCO舞廳、鋼琴酒吧;太空倉內不但有觀光層,還有典雅豪華的會議廳和咖啡座;五個小球中,是環境舒適,情趣別致的20套客房……這里,一種后現代的拼貼呈現出來,而這,恰是東方明珠塔作為時尚符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從這一上海片名中理解中國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與外灘的萬國建筑群隔江相對,在一種中國人的審美視線里,東方明珠塔把外灘建筑群包容了進來,成為自己的一個組成部分,呈現出了內蘊獨特的上海形象,非常地耐人尋味。
四 、街的象征
北京是中國的象征, 北京有很多中心,政治的中心是天安門廣場,商業中心則是王府井,198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的變化引起了天安門廣場變化,1990年代后期中國社會的變化引起了王府井的變化:王府井成了步行街。歷時8年(1992-1999)精心打造出來的王府井,成了中國都市進入消費社會的象征。正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天安門廣場的出現引出了各省會城市的政治型廣場的普遍出現一樣,進入全球化消費社會時代的王府井步行街的出現引出了中國各大、中、小城市中步行街的出現,現在每到一個中國城市,步行街,都成了這一城市的城市名片。
王府井步行街,具有了中國歷史上社會和文化轉變的象征符號意義。
王府井作為中國第一步行街,其主題、其結構、其元素,對整個中國的步行街都有重要影響。走在由紅色花崗巖石鋪成了810米長的街道上,你會感受到中外的交匯,古今的貫通,不但體驗到商業、消費、生活、閑適、現代,還會感受到文化、歷史、藝術、情趣、心境。
享受購物,是王府井的第一主題。步行街南口,與長安街相交,東方廣場,由兩座巨型的現代建筑形成,對步行街做了一個豪華的延伸,下面的地鐵站,接聯了整個北京城,東方廣場的建筑形式,從內到外,體現了中國人所理解的當代型(理論界關于東方廣場的爭論,內蘊了中國學人對當代性的分岐);步行街北口,是新安商場,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清末新政,東安商場,與陸軍部、奉天火車站、家事試驗場、北京飯店等建筑一道,構成了北京建筑現代化的第一次浪潮。現在的新安商場,在空間體積和外觀高度上已經現代化了,但在建筑的重要部位(房頂的檐和大門的柱)上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原素,讓人依稀想到老東安的年代。步行之之中,是北京百貨大樓,這是共和國建立以來中國商業第一樓,該樓保持原來的基型,雖做了細部在新飾,仍可感20世紀50年代建筑的雄姿。特別是樓前是勞動模范的半身塑像,把共和國的榮譽制度作了一個藝術的體現。一個商業主題,三種建筑類型,三個歷史時期,構成了步行街主調。這一商業主題,在大街上被做了豐富性的延伸,漫步街上,有各種傳統老店,如四聯美發店,有各類國際新店,如麥當勞快餐店。不但有物質性的消費,讓你美發、美身、美容、美腹……還有精神性消費,有保持了80年代建筑風格的外文書樓,有裝修時髦的圖書大廈,有采用傳統形式的工藝美術大廈,有字畫店,玩藝店,文具店……讓你美心、美情、美意。
談到心、情、意,整個步行街,是各種建筑風格的展示,有完全的中國風格,如小吃街,中國門樓,中式的店面,中式招牌;有完全西方風格,如圖書大廈,玻璃門面,幾何分割,非常現代;有中西結合,如工美大廈,西式主體上,蓋一中式大屋頂;整個步行街高低起伏的建筑所構成的天際線,具有一種韻律的美感,構成這一天際線的,有現代的平頂、有中國的大屋頂,也有基督教堂式的尖頂,伊斯蘭建筑的圓頂……能欣賞王府井步行街的天際線,是你欣賞趣味的體現。
步行街的特點,第一是街,第二是步行,因此這里街中是街,店內也是街,東方廣場內、新安商場內,構成了一條條的屋內之街。在這樣的街中,步行成了一種享受方式,你要休閑地、悠然地、欣賞地步行,因此,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吃式,有單一的吃店,集中的吃樓,有專門的吃巷;這里有各種各樣的物,全面地勾起你的消費欲望和觀賞欲望,讓你買,也讓你看;當然,最能體現步行街的閑情的,就是那街中的五彩飲棚,街邊的風格坐椅,街頭的民俗雕塑。這三種元素具有一種“現代消費”的閑適情味,已經成了后來全國各城市步行街中的基本要項。飲棚,讓你邊吃邊看;坐椅,讓你邊休息邊欣賞;你看雕塑時,讓你顯出了種藝術氣質。
步行街,讓中國城市完成了一種性質轉型,讓中國人完成了一種心情變換,而這兩個轉型,是從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開始的。到北京,不可不去王府井步行街喲,那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特定的時代、文化、歷史、藝術,心態…
來源:網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