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1-03-30 10:44:4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攝影工具變得越來越先進。技術已不再是限制攝影記者的主要因素,記者的主體意識在攝影中變得空前重要。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行,中國攝影記者開始直面巨大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如何同世界范圍內的優秀攝影記者競技勝出,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攝影記者意識觀念的轉變。
一、主體意識及其在新聞攝影中的地位與作用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人對于自己作為主客體關系中的主體的自覺認識和能動把握。其具體內涵有:獨立自主性、責任使命感、主觀能動性和進取精神。人首先有對主體地位的自覺,不但意識到自己“獨立”于客體,而且懂得自己作為主體能“自主”,進而弄清自己在主客體關系中是什么角色,享有怎樣的社會權利和責任,又承擔著怎樣的歷史使命。明確權責之后,主體就要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最后,主體要不斷完善自身的主觀意向,同時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只有具備主體意識的覺醒與成熟,人才能成為出色的實踐主體。
⒈主體意識對于新聞攝影的意義
主體意識是當今攝影記者最重要的職業素質。以前,衡量一名攝影記者水平高低時,往往看其對光圈的運用、構圖手法、暗房技術等,但如今已越來越強調拍攝者頭腦中思想意識水平的高低,強調攝影記者要有很好的主體意識,透過照片要能看到拍攝者的獨立思考,照片的內容要具有厚重的社會感和歷史感,更追求通過拍攝者思想情感在照片中的表現來打動讀者,等等。你可以不懂照相技巧,只需會按快門;但你如果沒有思想意識,就決不可能拍出好照片。優秀的攝影記者,通常都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美國年輕的獲獎老手安東尼?蘇奧的成功秘訣被歸納為:“積極、執著、熱情、進取,使命感和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優秀攝影記者之所以能拍出有力量的照片,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性、使命感、能動性、堅韌的毅力和自省的態度,等等。
⒉主體意識在新聞攝影中的突出作用
主體意識在新聞攝影中的突出作用,這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解析。(1)保持獨立自主性。攝影記者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不盲從,不輕信,不受人擺布,具有獨特的視角。(2)責任使命感。攝影記者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把目光敏銳地投向暴露現實的最佳點。在新聞攝影里,一幅佳作往往是兩者兼具,也就是既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又具有很好的歷史價值。例如,解海龍拍貧困兒童,推動了希望工程;盧廣拍吸毒女,增強了全社會對毒品危害的認識。(3)發揮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能使攝影記者在采訪拍攝中始終保有思維的活力,選取獨特角度,挖掘主題深度,在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從而提高新聞攝影作品的質量,增強傳播效果。(4)培養創新精神。主體意識中的進取精神是不斷發掘攝影記者前進的內動力,它能使記者不斷突破自我、打破定勢,從而自我提升,不斷創新。
二、主體意識在新聞攝影中的具體應用
⒈增強獨立自主性
主體意識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首先表現在獨立自主性的增強。攝影記者除了對新聞攝影獨立自主性的科學把握外,還應該培養獨立思考品格、運用獨家慧眼“抓新聞”、訓練單兵作戰能力。新聞攝影最忌諱“有聞則拍”。而有獨立思考品格的記者,往往更能抓住社會生活中具有本質意義的典型瞬間,從而在新聞事件發生時,更能深入準確地把握其本質,敏銳地認識到其獨特價值,進而揭示其蘊涵的典型意義。
其實,在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時,如果攝影記者對之有過獨立思考、深刻理解,拍出的照片往往更生動,更能把握宣傳的主題,找到準確的落腳點,宣傳效果更好。運用獨家慧眼抓新聞,也是增強獨立自主性的一個表現。獨家新聞已經成為新聞單位和記者在當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求生存的重要手段。新聞攝影同樣要運用獨家慧眼抓獨家新聞。運用慧眼抓新聞,正是攝影記者增強獨立自主性的具體表現,體現了記者強烈的主體意識。
⒉強化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
攝影記者主體意識的應用,突出表現在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強化上。攝影記者責任使命感的傾注往往是跨越國界、種族等因素而共同的。這種傾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披露現實問題,發揮監督優勢
新聞攝影在披露現實問題和社會矛盾,進行輿論監督時,具有獨特的優勢。攝影記者應該有意識地研究和披露社會現實問題,在照片中傾注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發揮攝影記者在輿論監督方面的積極作用。“新聞攝影要走出困境的希望,就是要肩負起社會責任,飽含真情紀錄現實,推動社會的變革”而決不是簡單的揭露。
②為歷史留影
沒有歷史使命感的照片,只能是新聞的易碎品;只有歷史意識的注入,才能使新聞照片具有歷史價值。正如《英國攝影雜志》所說,新聞攝影是“將世界的情況紀錄下來”,成為“歷史檔案”,這是攝影記者崇高的職責。自1852年世界上第一張新聞照片《漢堡大火遺跡》誕生時起,新聞攝影似乎注定了擔負起“把觸角更多地伸向災難、貧困、戰爭以及一切人類困境”使命。攝影記者要有為歷史留影的意識,從生活中發現題材、審視題材。
⒊樹立進取精神
①提高“搶拍”能力
進取精神首先表現為強烈的競爭意識。新聞事業的發展自然造就了新聞記者的競爭性,沒有競爭意識就無法在新聞競爭中立足,新聞攝影尤其如此。對于新聞攝影來說,由于拍攝角度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使得攝影記者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許多時候你如果沒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就只能望洋興嘆。“搶拍”應該與“抓拍”一樣,成為當代攝影記者的法寶,攝影記者需要提高“搶拍”能力來搶新聞。
②培養韌性戰斗精神
韌性戰斗精神,就是指攝影記者在采訪拍攝時要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堅強決心與毅力。內在的自信與自尊熔鑄出高昂的主體精神和獨立人格,使攝影記者勇于超越困境,不斷開拓進取。意志,從來就是攝影記者成名的必備素質,它造就了攝影記者精神世界的獨特魅力。
③預見典型瞬間
典型瞬間的出現,常常是可以預見的。攝影記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采訪拍攝前要親自到現場熟悉環境了解情況,并盡量爭取預先知曉新聞事件的相關情況,而且要意識到,應先在頭腦中建造起一個預見性形象,占據主動,預見到典型瞬間。這種能動性的發揮,常常是優秀攝影記者的必備素質。
三、培養和強化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
⒈借鑒國外經驗
對國外同行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要樹立“放眼世界、求同存異、積極參與”的方針。
首先要從自我封閉中解放出來,培育和樹立世界眼光,求同存異,注意世界認同的興趣與標準。 其次,要重視與世界攝影界的交流,使新聞攝影在國際化道路上健康發展。注重反映社會熱點、注重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注重攝影形象的沖擊力,注重圖片傳播的社會責任與傳播效果。第三,要學習外國攝影記者在拍攝我國題材上的成功之作,注意將其與自己的拍攝思想、主體意識加以比較。多向別國的優秀攝影記者學習,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新聞攝影事業向前發展。另外,要注意新聞攝影的意識形態特性,在借鑒中要結合本國實情,有所取舍,在用心揣摩別人的同時,要正確區分其中共性與個性。例如,我國國情決定新聞攝影不能一味去表現社會的消極面,要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這種責任使命感是嚴肅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故而我們談與國際接軌,應防止片面和盲目,要有對中國新聞攝影自身的反思與剖析。
⒉加強自身修養
要增強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從內在的方面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攝影記者自身要加強修養。 首先要求攝影記者必須要有對主體地位的自覺。這種自覺既是主體意識得以不斷深化的前提,它本身又已經是主體意識的覺醒。其次,要全面加強攝影記者自身的修養,以增強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攝影記者要全面加強自身各個方面的修養,包括思想修養、理論修養、知識修養、業務修養,乃至生活修養、處世修養, 等等。通過修養的加強,為主體意識的覺醒與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第三,還要注重對文化傳統心理的反思和突破。中國的某些傳統文化不利于主體意識普遍覺悟與弘揚,對攝影記者養成主體意識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這就要求在加強修養中,特別注重有意識地突破傳統文化心理的弊端。
⒊做到“三個深入”
攝影記者要想更好地增強主體意識,必須做到三個深入: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社會。三深入使攝影記者更多地站在實地上,走在基層間,傾聽群眾的意見心聲,貼近社會大眾,就必然促使攝影記者更多地對社會現象進行獨立思考,攝影記者就既能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路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及時發現問題,不盲從,從而增強攝影記者的獨立自主性。深入生活、基層和社會,使攝影記者能得以平視社會,更真切地了解社會現狀,更深刻地認識和發現矛盾問題,更清楚地把握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脈絡,從而增強攝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l]石少華著:《攝影理論和實踐》,新華出版社,1982年7月北京第1版
[2]蔣齊生著:《新聞攝影一百四十年》,1989年6月第1版
[3]蔣齊生著:《新聞攝影論集》,新華出版社,1982年[l0月湖北第1版
[4]許必華主編:《新聞攝影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5]徐忠民著:《新聞攝影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6]林路著:《跳出鏡頭的局限——文化現象與攝影方式漫談》,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7]延百亮著:《新聞攝影》,吉林攝影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8]程力群著:《意識論》,河北人民出版社[9]潘寂主編:《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第1版
[10] 薛華著:《自由意識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11]遠志明著:《沉重的主體——中國人傳統價值觀考察》,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2 月 第1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