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09-09-10 09:11:4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2007年年會,以“美育與和諧社會建構”為主題,共收到參會論文20余篇,論文集中于以下四個問題,下面分別述之。
一 美育與和諧社會建構的理論分析
天津財經大學的趙洪恩從美育的*能出發,指出美育的直接效應在于塑造和諧的人,而和諧的人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美育正是通過塑造和諧的人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家莊鐵道學院的楊世杰將和諧社會歸為社會美范疇,指出美育工作者當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美育教學與研究工作:積極倡導和諧理念;精心培育和諧思維;全面落實和諧行動;大力弘揚和諧精神。
山西潞城天脊中學的張正方認為,由于美育是通過審美活動來實施,審美活動的本質及特殊性決定了美育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密切的關系,具體表現在美育促進著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因此,美育對和諧社會建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石油大學的劉曉婷從美育對個體的人的塑造出發,認為審美教育的本質核心是生命情感教育,其目的是從根本上協調人在現實中的情感心理,使生命從物化的生活中釋放出來,在精神上處于一種積極的審美狀態,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和諧發展。而生命情感教育的最高目標是真、善、美的統一,它激發人尚美的情懷,鼓舞人求真的信念,提高人向善的品格,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上海海事大學的程揚從審美教育的理論源頭(席勒的《美育書簡》)以及歷史經典時期(古希臘時期),探討了美育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指出美育是通過藝術而實現的,而古希臘就是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和諧”就是融匯于古希臘社會中“美育”的內涵。作者進而論述了“和諧”的相對性,指出只要對當下的歷史情境具有足夠的認知,就能創造出更為高級的和諧時代。
二 高校美育工作的理論思考
中國傳媒大學的高慧燃立足于美育與和諧校園的構建,分析了美育的規律與*能,論述了和諧校園的內涵,并對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提出了兩點思考,一是大力開展審美教育,提升審美文化素養;二是專業課程、思想政治課程應努力和美育接軌。在文章最后,作者還提出了建立和諧校園的評價體系的問題。
廣西工學院藝術與設計系的黃蘊蘭從十七大報告中有關教育的論述切入,針對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諸多心理問題與社會問題,指出不會以審美生存的方式和人生態度來從容面對現實是一個重要原因,為此,作者認為當代大學審美教育要立足于對學生生存狀態的關懷,悉心引導學生學會并自覺踐行審美的生存,培養健康向上、樂觀豁達的審美人生觀,這是大學美育的當代命題,應當引起大學美育工作者的重視。
安徽中醫學院的賈喜平探討的是同樣的主題,她認為當代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問題令人擔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不種因素,而作為以審美理論為指導、通過以藝術為主要途徑的多種審美方式、改善并美化人類自身及其環境的審美教育,對改善在校大學生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和諧精神,構建和諧校園將有著特殊的意義。
承德醫學院的修俊雅從自身多年從事德育與美育兩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探索了德育、美育兩門課程交融互補的課堂教學模式,其理論指導為美善同一,目的是加強大學生人文思想的陶冶,在教學過程中,直接面對精品文化,又能聯系現實社會,不失為一種富有啟發的教學嘗試。
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夏威采用協同學理論,探討了高校審美教育與人格培育協同的問題,作者從二者的理論基礎、成因條件與影響效應三個方面展開了具體的分析,通過對協同概念的解析,論述了審美教育與人格培育協同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認為審美教育-人格教育與諸種素質教育協同所產生的影響效應不可估量,應當引起廣大美育工作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中國政治大學哲學系的張都愛對自然審美與人的發展進行了嚴謹的理論分析,認為審美意識從根本上呈現和揭示出人與自然的三點精神聯系:自然意識、生命意識與本源意識。自然審美本身具體而微地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精神連結,它本身內在地包含著和諧價值觀的訴求。作者認為,自然審美應該成為自覺的審美活動,自然審美教育應該成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進入教學和教學實踐的環節當中,在課程體系中成為一門課程。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的周軍偉從理論與現實兩個層面,論述了當代中國大眾藝術對高校美育建設的必要性,認為把大眾藝術教育引入高校美育有利于消解教育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保證審美教育終極目的的落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探索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的張南群詳細介紹了本校藝術教育工作的情況,主要有以下三點內容,一是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積極貫徹教育部2006年印發的《全國普遍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二是在課程設置中給予藝術類課程相應的地位;三是建立健全的藝術教育管理機構和教學機構,保質保量完成藝術教學任務,學校在藝術教研室、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與科研等方面都投入了相當精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張一凡對高校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學科建設的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解析,提出了本校藝術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與主要思路,并設計了藝術學科建設的內容與具體實施計劃。
哈爾濱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王碧在分析了理工院校藝術課程的現狀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藝術教育經驗,認為大學生應當選修以下藝術課程:中西方藝術作品欣賞課、美術造型基礎課、色彩基礎訓練及欣賞課、中國民間美術欣賞課、現代舞蹈、大學音樂欣賞與音樂史話等課程,以提高自身藝術修養。
哈爾濱工業大學藝術教學部(威海)的張爽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論述了多媒體技術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中的應用,指出了其中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認為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應當融入教學手段之中。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龔金平分析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以及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通識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方向,作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努力:調整第一堂課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融注人格教育的內容;在公共藝術教育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內容。
西安體育學院藝術教研室的張敏靈就體育院校音樂課教學中的節奏練習進行了研究,作者指出,體育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為目標的體育院校音樂課,還沒有自己的較完善的一個內容結構模式和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手段。作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節奏是音樂與體育結合的最佳切合點。將節奏練習作為占有一定比例課時的教學內容,引入體育院校音樂課教學,既突出了體育院校音樂課的特點,又促進音樂和體育的結合,可收到一舉多得之效果。
湖南工業大學的蔡嘉清、丁穎探討了藝術教育課堂教學的情境建構與觀念創新。作者闡述了教學模式的信息傳遞與認知過程,分析了新媒介環境對在校大學生這一特定受眾群體的影響,探索了藝術教育教學信息傳遞中情境建構的有效途徑。作者提出,在堅持系統而科學地傳授藝術知識的基礎上,應使課堂教學由靜態向動態演進,通過以“惑”激學、以“圖”譯學、以“趣”樂學、以“辯”導學和以“道”勵學的情境建構,使教師的編碼(激發興趣)、譯碼(組織認知)和解碼(激勵成*)等活動,能在與學生的譯碼(激學內化)、解碼(導學認同)和編碼(勵學再造)的互動中形成良性循環。論文強調了藝術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期提高學生對教學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縮短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距離。
四 高校公共藝術教材存在的問題以及教材的編輯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李新生探討了目前高等美術鑒賞課程教材與課程資源的開發現狀,剖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認為主要集中于課程教材陳舊,課程資源來源狹窄,局限于傳統美術教科書等幾個方面。作者針對面臨的問題,詳盡地提出了美術鑒賞新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及實施利用的方法手段等,從多個角度對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闡述,其目的在于促進目前美術鑒賞課程的實際教學,提升課程的廣度和深度。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王遠認為當前的時代是一個“視覺化時代”,相應于這一時代,公共藝術教材在教材結構、風格、知識點等方面也應具有一個變革,作者以所編輯出版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為例,提出了以下三個特征:建立注重實效的教材框架;規劃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主題內容;設計多維交叉的*能編排方式。努力做到教材自身的藝術化。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2007年年會論文題目
1 張正方 山西天脊中學《美育促進和諧社會》
2 龔金平 復旦大學藝教中心《融注人格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審美教育――通識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幾點思考》
3 劉曉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科部 《淺析生命情感教育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4 高慧燃 中國傳媒大學 《美育與和諧校園構建》
5 楊世杰 石家莊鐵道學院 《強化美育*能,促進社會和諧》
6 周軍偉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論當代中國大眾藝術在高校美育中的必要性》
7 王遠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視覺化時代的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編輯》
8 修俊雅 承德醫學院 《構建和諧校園的文化氛圍,探索美善同一的教學模式》
9 黃蘊蘭 廣西工學院藝術與設計系 《學會踐行審美的生存――學習十七大精神對深入開展大學美育工作的思考》
10 張南群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認真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扎扎實實開展學校藝術教育工作》
11 趙洪恩 天津財經大學 《美育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12 李新生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高校美術鑒賞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3 夏威 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審美教育與人格培育協同的理論實踐探討》
14 張一凡 張爽 王碧 哈爾濱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高等理工院校藝術教育學科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試論如何落實理工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規范性》,《多媒體技術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中的應用》。
15 程揚 上海海事大學 《重新解讀美育,領悟和諧的內涵》
16 賈喜平 安徽中醫學院 《強化大學生審美教育 構建和諧校園》
17 張敏靈 西安體育學院 《體育院校音樂課教學中節奏練習的運用與研究》
18蔡嘉清、丁穎,湖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的教學情境建構與觀念創新》
19張都愛 中國政法大學 《自然審美的精神意識分析——兼論自然審美教育成為一門課程的必要性》
20紀文君(渤海船舶職業學院),俞馳(遼寧科技學院),《審美“意蘊”說——美本質論舊體新解》
21 廖少華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走在“大美”教育的前列》
來源:網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