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09-09-10 09:14:0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本文擬以審美關系中的互動性特征為視角,揭示審美教育的自由本質。
一 審美關系是人類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對象性關系。
所謂對象性關系,是指對象如何與人構成一種關系,即“對象是怎樣變成人的對象”。
客觀世界是本原的、無限的、獨立于人之外的永恒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無論主體將來的活動如何得以長足的發展,自然界在怎樣大的程度上被“人化”,這種原本世界的優先地位是無法取代的,這時的物質自然界不是現實的客體。人的現實客體只能是人化的自然界,是肯定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存在;另一方面,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證明了人的本質力量,并在實踐中使人的本質得以實現,即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對象也對他說來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1](P78~79)
對象性關系是在人類的實踐中形成的。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表現為人類不斷建立和完善的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系上:一方面,實踐活動改變著自然界和社會的面貌,其結果為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表現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逐步發展——它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豐富、強化、提高著人自身的種種能力;并且,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不可分割、同步發展的,是同一創造性勞動過程在主體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雙向建構”,“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2](P4)。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是辯證的,既是相互改造的前提,又表現為相互改造的結果,人類在將粗糙的客觀自然改造為人化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世界,正是在實踐中,人的意識才得以產生、形成和逐步發展,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3](P95)
人的主觀世界是一個復雜的意識體系,這個體系的建構是由人對現實的不同的對象性關系體系所決定的。
關于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系的復雜性,馬克思論述說:“對象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特殊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它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4](P126)也就是說,客觀對象與人構成某種對象性的關系,應具備這樣的條件:一是對象的性質,一是“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人的本質力量只有當它對象化為自然時,才能確證這種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客觀現實只有當它成為肯定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存在時,才是被確證了的人的對象。對象對于主體和主體對于對象,都是它們各自特殊性質的互相肯定和印證,人與現實間的各種獨特的對象性關系,都是由主客體各自的特殊性質交互決定的。
馬克思在論述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系的多樣化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人對現實的三種基本的對象性關系:即認識關系、倫理道德關系和審美關系。
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是指審美主體的特殊的本質力量與審美對象的特殊的本質相對應所形成的一種對象性關系,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和諧自由的關系。
審美活動是在人們擺脫直接實用功利的束縛,對審美對象采取審美觀照態度的前提下產生的,是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心理活動,審美活動的結果是審美情感,這種情感既不是由生理感官和本能欲望而產生的快感,也不同于因倫理道德和理想追求的實現而產生的精神愉悅;既不是純感性的,也不是純理性的,是生理快感的升華和倫理快感的超越,是理性化了的感性和感性化了的理性。
審美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情感教育,這種情感既不同于認識情感,也與道德倫理情感相區別,是溝通二者的橋梁,它是基于人與現實建立起來的對象性關系中的審美關系,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主動性和受動性的雙重轉化,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一言以蔽之,審美教育是一種以情感為中介,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情感與意志、主體與客體互動建構,從而統一于一身的自由教育。自由,是審美教育的本質。
二 審美教育的自由本質首先表現為主動性與受動性的互動關系,并在互動建構中達到和諧統一,實現其自由本質。
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既有主動性,又有被動性,是主動性與受動性的互動統一。以往,我們在討論人的自由本性時,常常關注人的主動性一面,卻忽視了人的受動性一面,殊不知受動性也是人的自由本性的規定性,它構成了人的自由本性的深層結構和必要因素。
馬克思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存在物。”人的主動性是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受動性類似于動植物的特性,在形式上看似乎是不自由的、不自覺的。但從深層上講,受動性對人來說,實質仍是人的一種自由本性。馬克思說:“對象性的存在物客觀地活動著,而只要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能客觀地活動,它所以能創造或假定對象,只是因為他本身是被對象設定的。”又說,“對人的現實性的占有,它同對象的關系,是人的現實性的實現,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所以,“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動,是一種自我享受。”[4](P124)這就是說,受動性和主動性的辯證統一,才構成人的自由本質,離開任何一方,人的活動都是不自由的,從這個角度講,受動性是人的自由本性的深層結構。
主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構成了人的自由本性,但在不同的主客體關系中,二者有所側重,構成了不同的自由形態。認識的自由是一種偏重于受動性的自由,因為它是對客觀必然性的反映,受制于客觀規律,主體性處于被動的地位,正如黑格爾所言,“在認識的關系上,……獨立自在性只是一種表面的自由”,這種表面的自由來自認識主體的不自由,“對象的這種片面的自由是與主體了解方面的不自由密切聯系著的”,認識的自由是一種片面的自由。倫理實踐是一種側重于主動性的自由,是對客觀必然性的支配和運用,以改變對象的性質和面貌來滿足主體的需要,主體處于主動的地位,但這種自由也是受局限的片面自由,因為倫理實踐的自由是以犧牲對象的自由為前提,是以對象的不自由換取的自由,黑格爾對此論述說,把自由本身理解為“只是主體的,……就還有不自由”[5](P145)。
在審美關系中,對象對主體呈現為美,主體對對象呈現為美感,美是從客體角度提示對象同主體的關系,美感是從主體的角度揭示主體同對象的關系,二者是一種相互同化的關系,這種主客體互動的關系,就是主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的關系,審美主體反映審美客體就是主體受動于客體,主體反映了客體,主體便從受動性走向了主動性;客體也要作用于主體,說明主體走向客體,主動性走向受動性,審美活動就是在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交互作用,受動變主動、主動變受動的互動中實現的。
如果對審美活動進行動態的分析,即從現實的審美關系形成史的角度考察,我們不難發現審美是主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的特點。
審美關系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長期交叉滲透和相互轉化的結果。
客體的主體化表現為通過主體的感性活動使對象的內在規定性變成主體內在本質的規定性,將對象的客觀規律性變為主體的理性認識,對象善的特性變成主體意志目的,使對象靜止的特性(受動性)轉化為主體的能動性,受動性轉化為主動性,主體也就具備了從事能動活動的素質和條件,并成為現實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審美主體。由此可見,人的主動性恰恰是來自受動性,人的對象化恰恰來自對象的人化。審美主體所具有的本質力量是從受動的對象的人化活動轉化來的,對象的人化是人的對象化的內在規定性。
另一方面,人的感性活動既是主體的客體化又是客體的主體化。主體的對象化是指主體本質力量的客觀化、物態化,也就是說,主體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作為主體活動產品的對象身上、人的動態的內容要表現在靜態的形式中,主動性要以受動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經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形式表現出來。”[6](P205)在活動中,人是主體,是主動的;在存在形式中又表現為客體,是受動的,人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了自己客觀存在的形式,主動性變成了受動性。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的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審美對象的身上,審美對象變為物化主體本質力量的相對靜止的形式,其實質是客體被賦予了主體的特性,自然物被賦予了生活本質的特性,即在這里審美主體客體化了,客體也主體化了,受動性變成了主動性,主動性變成了受動性,審美真正達到了受動性的主動性與主動性的受動性的統一。
受動性和主動性是審美的自由本性的規定性,離開任何一方都將無法揭示審美的自由本性。審美關系屬于主客體關系,人把自身的活動變成自己意識的對象,這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由特性的獲得。從更深的層次上看,人不但把自己的活動轉化為自己的對象,能夠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由的自我調節,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去體驗和理解自己與客體的關系,使主客體的本質力量發生交叉對應的聯系,形成現實的審美關系,這就更深刻地表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性。所以我們說審美作為人的一種自由活動,它首先通過人的能動性表現出來,或者說能動性是審美自由本性的形式。
同樣,受動性也是審美的自由本性,而且還是審美自由的深層結構。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二是指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
人的感性的存在物是指人的感性活動,人的感性活動是化自然為自由的過程,人只有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才能進行創造性的自由活動。就審美活動而言,美只能產生于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審美是對主客體形成的審美關系的反映,離不開客觀對象,這就決定了審美主體的能動性源于多層的受動性之中,主要是源于客體自然,客體的受動性構成了主體能動性的必要環節。審美主體自身更是靈與肉、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主體必須從對象世界中不斷汲取物質和精神的食糧來充實、豐富和提高自己,從而獲得應有的審美條件和能力,與客體構成審美關系。由此可見,主體的能動性的獲得根源于受動性。
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因為對象性是對象化的積淀,主動本身不能表現自己,主體的自由本性必須靠與它相對應的對象來表現和確證,審美主體的本質只有在對象性的客體中表現出來才能獲得現實的肯定。審美的主動性只有存在于受動的形式之中,才是現實的主動性;而審美的受動性之獲得又必須依賴于主動性,因此,審美就是在主體和客體、主動和受動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的。
審美的自由本性還表現在審美主體與其自身客體的關系中的主動性與受動性之間互動建構的統一。
人把自己分為主體和客體,是人的智慧的真正開端,即人的自覺。人在審美活動中不但同自然客體構成對象性關系,對主體自身也必須實現雙重化,既要把自己當作主體,又把自己當作客體,即自身以自身為對象,正如費爾巴哈所說:“感覺的對象……不只是事物,而且還有‘自我’,……人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感覺對象乃是人本身。”[7](P627~628)審美主體以自身為對象,既表現出主體的能動性,又表現出主體的受動性。作為主體的活動,它是積極的、能動的,作為客體的對象,它又是受動的、受自身制約的。
審美主體以自身為對象,主要表現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同時也表現出了主體的受動性,這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來自審美主體“本身的自然力”,二是來自審美心理結構,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社會的。我們在談論人的審美結構時,應將心理結構與生理結構結合起來分析,人的生理結構系統是心理結構賴以存在和活動的自然基礎和生化載體,心理結構系統是在生理結構系統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并逐漸達到相對穩定的,兩個系統在人的現實活動中相互滲透和疊合,心理結構發出的指令必須通過生理結構系統的傳輸、調控和能量釋放才能得以實現。人的活動要受自身自然力的控制,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機制的制約,難以超越自身所能承受力量的限度去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人類在改造客觀自然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類自身,包括精神和肉體,社會實踐活動對人類自身的無機自然進行改造,使人的感性自然中滲透著理性,個體心理中積淀著社會歷史文化的內容,正是在這漫長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人的豐富的本質內涵和文化心理結構得以不斷完善。文化心理結構是審美的基礎,不同的審美形態源于不同的文化心理結構,作為一種歷史成果,文化心理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不可超越性,它制約著人們采取某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審美和其他的創造能力的發揮。文化心理結構是主體自身的受動性,它與人的生理結構共同制約著人的審美活動,受動性是人的主體活動的制約性,但從只有受動性才有人的主動性的角度講,這種受動性的制約又是一種促進,它構成人的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和條件,我們人類就是在這阻礙和促進的矛盾斗爭中創造著自己的歷史,不斷豐富、提高著自己的審美能力。
審美主體與外界客體的主動性與受動性,和人以自身為對象的主動與受動,是人的主動性和受動性的兩個不同的層次。審美主體以自身為對象的主動性和受動性是主體與外界客體關系的主動性與受動性實現的中介,也就是說,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反映要以對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的反映為中介來完成。審美意識作為以情感為網結點的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各種因素的自由和諧的統一,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它表現為感知性情感、認知性情感、意志性情感、想象性情感等各種情感狀態的相互滲透,因不同的情感狀態與審美對象發生作用,就形成各種不同的審美類型,產生不同的美感享受。
審美自由既超越了認識的自由,又超越了倫理實踐的自由,把認識的自由和實踐的自由統一起來,把客體的自由和主體的自由統一起來,達到了主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和諧統一,作為客體的自由,表現為自由的想象活動暗含著和符合著客觀必然性,是一種既不受制于客觀必然規律卻又體現客觀規律的自由,客體獲得的自由不是以犧牲主體的自由為代價;作為主體的自由,表現為不像倫理實踐那樣以改變或消滅對象來實現外在的目的,而是拋棄對對象的功利要求,以靜觀的態度看待對象,因此,對象也是獨立、自由的。正是由于審美的主動與受動的和諧統一,審美“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對象既不顯得受我們人的壓抑和逼迫,又不顯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襲和征服。”[5](P57)
三 審美教育的自由本質還表現在科學意識與倫理道德意識的互動逆反雙向建構方面。
人的意識體系的構成是由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系所決定的,馬克思在論述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系的多樣化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人對現實的三種基本的對象性關系:“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被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3](P104)這里,“理論的”和“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方式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是人們掌握世界的一切方式的基礎,也是人們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這即是人對現實的倫理實踐關系。與此相對應的另一端,則是抽象的、理論思想的方式,即人對現實的認識關系。在這兩者——倫理關系和認識關系之間,就是“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即廣義的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宗教雖離藝術較近,卻與藝術有本質的不同,它是對現實的一種顛倒的反映,是非自由的關系)。正是由于人對現實構成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三種基本的對象性關系,在對象方面表現為真、善、美,而在主體方面則表現為科學意識、倫理意識和審美意識,使人類社會形成了完整的關系體系。
人與現實的認識關系,是主體的理智與客體的規律所構成的主客體關系。客觀物質世界是認識的對象,人通過實踐認識外部世界,客觀現實通過實踐的內導作用轉化為人的意識結構,這時,如果人是以理智思維的本質力量與對象的真相對應,便形成科學認識,認識以反映對象的本質規律為宗旨,以建構特定對象的科學理論體系為目的,即科學是以思維具體復制客觀世界的具體發展過程,表現在主體方面,則是人力求以科學的態度去認識客觀規律,并通過“合規律性”改造客體,使之變成為我所用,達到“合目的性”的結果。在客體方面,則表現為“真”;在主體意識中,便是科學意識;如果從對人自身的改造角度講,則是理智教育。
人與現實的倫理實踐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關系。價值關系是主體需要等本質力量與相應的客觀對象的屬性(有用性)構成的一種對象性關系,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人們對滿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8](P406)就是說,反映在人的頭腦中的利益和需要早已存在于現實之中,這種符合人的利益要求的客觀現實就是價值的客觀體。價值關系反映的主要是對象的社會意義,而非外部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客觀屬性),在價值關系中主體不是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對待對象,而是主體以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對客觀事物的屬性進行的社會評價。從客體方面看,則表現為“善”;從主體意識的構成方面講,則是意志;反映到對主體改造上,就是倫理道德教育。
審美關系,與其他主客體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它們的否定性的統一。在審美關系中,客體是真與善相統一的美,在主體意識中則是審美意識。真與善統一的美是客觀的,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中,則是科學意識與倫理意識相統一的審美意識。科學意識反映客觀真理,倫理意識追求理想的善,審美意識把握真與善相統一的美。作為審美關系的主體方面的審美情感,具有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理智和意志單一所不具備的屬性,它是既不同于理智,也不同于意志,同時又不同于一般情感的一種綜合的全新的心理結構、心理功能。康德就曾把審美判斷作為溝通因果必然性的純粹理性和主體自主性的實踐理性的橋梁;黑格爾認為美雖然說不是知性認識和意志實踐的對象,卻又與知性認識和意志實踐密不可分,是二者內容的融匯,他說:“從美對主體心靈的關系上來看,美既不是困在有限里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的對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對象”,“如果把對象作為美的對象來看待,就要把上述兩種觀點統一起來,就要把主體和對象兩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5](P144~145)
審美關系作為人對現實的對象性關系體系的中介結構,決定了審美意識在人類意識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審美意識既包容了科學意識的內容,但又不等同于科學意識;既包容倫理意識的內容,但又不是倫理意識,而是融會這兩者的一個具有獨特本質的意識領域,人的主觀世界是一個多種意識互相依存、互相關聯的完整的意識體系,正是科學意識、倫理意識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人的全面、完整的主觀世界,形成了人的有機的心理功能。科學意識、倫理意識與審美意識共同構成了人的主觀世界,科學意識把握客觀必然規律,要求主體服從于客體規律;倫理意識滿足主體的意欲和目的,要求客體為主體支配、主宰。這樣,二者便構成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受動與能動的對立,而審美意識可以起到溝通二者的橋梁的作用,消除二者的對立,使之互動融于新的統一體中,這種統一不是簡單的、機械的拼湊,而是一種有機的融合,它可以使片面的感性融人理性因素,單純的理性滲入感性成分,主體的目的性與客體的必然性達到和諧統一,使人類獲得既不被客觀必然性盲目統治的認識自由,又獲得符合必然規律的意志自由,最終達到自由地運用客觀規律實現主觀目的的美的自由。
理智教育,是引導受教育者建立、完善人對現實的認識關系的一種教育方式。它通過對人的認識能力的培養,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以增強主體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與駕馭的能力,主體的科學意識水平標志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程度,決定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片面的理性主宰,往往破壞了人的豐富完整的本質特性,造成了主體思想與情感、精神與肉體的分離。
倫理教育,是引導受教育者建立、完善人對現實的倫理實踐關系的一種教育方式。它通過對主體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陶冶與凈化,培養造就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和獻身事業的堅定信念,以不斷提高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的主觀目的性在實踐中對客觀規律的駕馭程度,同樣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另一方面,單純的倫理教育,又可能使人把自己的意志貪婪地強加于客觀對象,使主體豐富的感性淪為粗暴和冷漠無情的占有欲,人的這種只知道簡單地使用對象,而對對象本身的特性,對對象的獨立存在絲毫不感興趣的被動的感覺狀態,只能造成主體自身感性與理性、精神與肉體的脫離,產生感官享受與精神節制在道德領域的失調的后果,與片面的理智教育一樣,這也是片面發展的倫理道德教育所必然產生的結果。
由此可見,無論是片面的理智教育使人陷入枯燥的理性主宰狀態,還是片面的倫理教育使人成為直露的感性欲求狀態,都導致了人的主體意識的分裂,從而束縛了人的主觀世界的和諧發展。對于片面的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兩極惡性發展,現代心理學理論將人的這一理智與道德倫理的對立狀態稱作“裂腦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對“裂腦人”的腦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腦是“邏輯半球”,右半腦是“情感半球”,正常人的兩個大腦“半球”應該互相協調、互相配合,這樣人才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才是健全的人;但是,片面的理智教育或者片面的倫理道櫧教育對人的危害都是雙重的,因為在強化訓練大腦的某一“半球”時,荒廢了另一方,由于發育的不平衡,從根本上破壞了兩個半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關鍵性作用,使得受到強化訓練的那個半球,因為得不到另一大腦半球應有的促進、配合與支撐,最終也受到損害。
因此,只有把個人的感官享受與自我節制之間的心理沖突和諧地統一在社會理性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人的本質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達到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單一的理智教育的局限在于脫離了倫理道德教育的有效制約,單一的倫理道德教育的局限在于失去了理智的基礎,因此,只有二者和諧統一,才能消除各自的局限性。審美教育的本質恰是通過自己特殊的中介地位使理智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二者得到統一,克服其單一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最終實現人在與現實的和諧的對象性關系中自由地運用客觀規律去實現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主觀目的的偉大理想。
從本質上看,審美教育既包含了理智教育的成分,促進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又包含了倫理教育的成分,培養了人們對意志目的的追求,從而使人既可以抑制“感性沖動”從客觀的必然性方面對人強加的限制,又克服了“理性沖動”從道德方面對人性強加的束縛,以達到人的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正是審美教育所實現的理智教育與道德倫理教育二者的統一,才把理智教育灌輸給受教育者的認識內容滲透于倫理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外部現實性的具體現象形態里面,融合在伴隨著意志所獲得的想象、情感等心理形式之中,通過個別與一般、本質與現象、偶然與必然、理想和現實的直接統一,使人在情感得到陶冶和愉悅、意志實踐得到肯定的同時,了解到事物的本質和概念,審美教育就是這樣一種既聯系著理智教育,又聯系著倫理教育,既把客體的真與善,又把主體的科學意識與倫理意識融為一體的具有自己獨特質的規定性的教育方式。
此外,審美教育的自由本質還表現在教育的目的性與無目的性的互動統一上。從教育形式上講,審美教育成功地建構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和諧自由的關系,這是單純的理智教育和單純的倫理教育所無法達到的境界。片面的理智教育使受教育者屈從于客觀規律之下,造成理性主宰狀態排斥意志目的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超脫于善惡范圍之外,人類在為獲取物質文明的同時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要報復我們。”[9](P561)單純的倫理教育使人沉溺于意志欲求,把主體的意志目的強加于對對象的占有,違背了客觀規律,導致主體凌駕于客觀必然性之上。
審美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覺自愿接受的教育,由被動性教育變為主動性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理隔閡,淡化被教育者的對立意識,它將培養人的目的通過看似無目的的特殊形式來實現,是目的性的高級表現形式,使受教育者將對客觀對象的必然規律的理性把握內在地作為自己意識形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客觀必然性與人類利益與需求的統一為崇高理想,把直接的外在實用目的升華為以自身為目的。所謂的“以自身為目的”是指需要和享受都已失去了自私的性質,自然也失去了它的單純的功利性質,這時的效用已變成了“人性的效用”。這里的“人性的效用”即指自身目的,是以發展主體的各種能力本身為目的。席勒也曾說審美是“無為而為”的自由活動,在審美王國里,人卸下了一切關系的枷鎖,并且擺脫了一切不論身體的強制還是道德的強制,“通過自由給予自由。這是審美王國的基本法律。”[10](P145)審美教育把理智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外在目的升華為以發展人的各種能力本身為目的,這種將外在實用目的向以自身為目的的轉化,使受教育者能夠進行主動、自覺的自我教育,把普遍的社會理性,把為人類造福的創造意志“真正地深入到我們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11](P442~443),從而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自由的關系中,達到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中的互動性特點是主動性與被動性、科學意識與倫理道德意識、教育的目的性與無目的性的雙向建構,從而實現了審美教育的自由本質。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5] 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費爾巴哈.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0.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1] 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來源:網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