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09-09-17 15:58:2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一,改革開放之前......
盡管宜興陶器燒制的歷史悠遠,但就紫砂而言,歷史文獻中存有的線索卻需從北宋時期說起,宋人梅堯臣所作《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的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就表明了在北宋時期就有紫砂燒制的可能性。但更確實的記載卻要從明代的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尋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這更多說明了宜興紫砂至少在明代中后期,才漸為世人所知。
據載,明代一個叫供春的書童模仿金沙寺僧制壺,開創了紫砂匠人制壺的先河。而自供春后,繼起的董翰、趙梁、元暢和時朋,則因壺藝的精湛而被稱為“明四大家”,其中,董翰創造了菱花式壺,而趙梁則首創了提梁壺。“明四大家”之后的李茂林因創造了匣缽封閉燒法而避免了紫砂壺沾染釉淚,而同時期的時大彬也基本形成了嫻熟的制壺技法,時大彬是明代后期被譽為“三大”之中名聲最大一個紫砂藝人(其余兩位是李仲芳和徐友泉),他是“明四大家”中時朋之子。時大彬對紫砂發展的貢獻在于:他首先一改供春的大壺轉而朝精美的小壺發展,其次他形成了傳承后世的傳統制壺技法,可謂說是功績非凡。除他們之外,明代的制壺藝人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陳用卿、陳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他們都為明末清初的壺藝制作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至清朝康乾時期,知名的紫砂藝人有陳鳴遠,他以開創自然造型的紫砂壺而極富佳名;其次,還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范莊農家、王南林等等的壺藝名家。尤需提及的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陳曼生將金石字畫和壺體形態融為一體,他不僅開創了很多幾何造型的紫砂壺,也為紫砂壺由簡單的茶具器具演變成藝術品奠定了歷史基礎,自他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壺藝人互相協和,使紫砂工藝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層次。
清中期后,由于社會的動蕩,輝煌于明末以及康乾、嘉道時期的紫砂工藝陷入低谷,一直到20世紀初,由于民族資本家的興起,紫砂業才出現暫時性的拐點;而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后,由于戰亂等各種歷史原因,紫砂發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20世紀五十年代,傳統紫砂才又一次獲得新生,那時使一大批傳統的藝人得到新生,也誕生了很多知名的壺藝家,這些活躍于上世紀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國良、顧景舟、程壽珍、任淦庭、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蔣蓉等。
二,1978年后逐漸興起的現代紫砂
改革開放后,由于港臺地區的推動,宜興紫砂開始出現新的歷史拐點,由此傳統紫砂也走向現代化,并且產生一系列工藝、形體和裝飾的變革。一大批傳統藝人和新生力量一起創造了現代紫砂工藝,這種傳統和創新的交融成為新時期的最大亮點。這些新老交替的壺藝名家有呂堯臣、徐漢棠、譚泉海、何道洪、鮑志強、周桂珍、吳鳴、范永良、劉惠大、曹婉芬等。
實際上,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的現代紫砂是由當代陶藝家創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紫砂藝術品,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宜興一些受現代藝術意識影響的中青年陶藝家,以新的觀念、新的造型作為創作的方向。他們不為市場誘惑,更不為傳統規范的束縛,創作了一大批造型新穎、風格獨特的現代作品。這些現代作品與傳統紫砂有著明顯的區別。扎根于傳統紫砂近500多年的文化積淀,憑著當代陶藝家對現代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港臺地區商人和收藏家的大力支持,現代紫砂的發展很快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羅桂祥,廣東梅縣上村人,早年移居香港并創辦自己的實體公司。他自1950年開始收藏紫砂藝術品,起初他只是收藏茶壺,遇到什么都買。后來他開始研究紫砂藝術,并將收藏的范圍擴展到不同產地的茶壺。從1979年秋天開始,這個香港實業家多次去香港丁山實地考察紫砂陶藝的生產過程,并為當代紫砂陶藝家走向市場提供了各展其能的機遇。1981年10月,羅桂祥將自己幾十年來深藏珍愛的476件陶瓷茶具捐獻給香港市政局。在這個香港企業家的帶動下,在以及當時宜興紫砂工藝廠的配合下。1981年亞洲藝術家上,一場以“宜興紫砂陶”為題的展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這次活動吸引了無數港臺收藏者的莫大興趣,此后,宜興紫砂在港臺以及東南亞等地興起了一股收藏熱。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電視臺到宜興與鼎蜀鎮拍攝“紫砂陶器和龍窯窯址”電視片,同年9月,宜興陶瓷公司經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藝廠廠長高海庚,遠赴日本考察陶瓷生產技術;1982年10月5日,七十五國駐中國使節團一行九十八人,由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等陪同,分兩批來宜興參觀紫砂工藝廠、陶瓷陳列館。1983年6月,臺北故宮博物院邀請謝瑞華女士演講“談宜興紫砂”,之前,臺北陸羽茶藝中心,也邀請她舉辦了“宜興紫砂”座談,這是外地專家第一次到臺北介紹宜興紫砂壺藝。通過這一系列對外交流的推動,宜興從事紫砂的人也從197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四五百人,發展到今天數萬人的行業。
20世紀70年代初,以高海庚、徐秀棠為首的一批受過正規藝術教育的中青年,他們把學院的現代藝術思潮帶到宜興,為藝術院校與宜興的長久合作架起了橋梁。另外,宜興與藝術院校的聯系加強了,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以及其他一些藝術院校相繼為宜興辦短期培訓班、進修班、接受代培生,使改革開放之年涌入國門的現代藝術思潮、現代設計思想通過院校師生的接受、融化、傳播,又在宜興“登陸”,對現代紫砂在宜興的興起,起了關鍵作用,所以人們稱這些具有現代藝術意識的人為“學院派”。同時,院校和傳統的結合并沒有影響到人們對傳統的繼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后來回憶道:“我看到通過改革開放以后,職業學院越來越多了。我在北京看到,我在蘇州看到,我在無錫看到,甚至于在我們宜興現在也已經有職業學院。那么我跟學院的院長,教授,跟他們交換意見的時候,他們深有體會的說‘特別在陶瓷方面來講,他們教的學生,還有其他的工藝美術專業來講,到實際工作中去,很難跟實際工作結合’。為什么呢?學院里面教的跟實際生產上來講呢還有些脫節,甚至有些只重于外來的教材,所以國外的教材比較多。當然現在來講,譬如電腦啊,新的理念的設計啊,吸收一些外來知識,這些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傳統的,怎樣來把傳統的吸收,納入到里面,把它規范出來,變成一種現代的教材是一個很主要的。”
在1990年宜興第二屆陶瓷藝術節展現的新品中,人們明顯感到傳統正受到挑戰,現代藝術意識正悄然登堂入室,一批受現代藝術熏陶的中青年陶藝家脫穎而出,其人數之多,其實力之雄厚,其作品之新穎,令人矚目。這些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中青年陶藝家,用形體構成的新思維,強調點、線、面在形體中的地位,打破了功用結構舊觀念,重視材質的質表肌理等等,這些現代設計理念,創作了一大批新穎獨特、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紫砂。
現代紫砂的創新對傳統紫砂形成一定的沖擊,但它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傳統的繼承,更不會失去寶貴的傳統“紫砂語言”。由于傳統紫砂在中國還是一種區域性的文化,它比較封閉滯后。過去,雖有文人的參與,但大都是題些字、畫些畫,屬于裝飾上的點綴。現在,打破了地域概念,讓更多文化人的參與,不僅是裝飾上的點綴,還有造型上的設計,理論上的探索等,這些都是一種區域文化朝主流文化邁進的創新。它是在引入中國其他藝術的文化和外來民族的文化精華,經過消化、吸收、交融,造就新的紫砂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將宜興紫砂這一區域文化納入到中國的主流文化中,才能使紫砂藝術品成為中國的主要藝術品之一。
三,改革開放后紫砂文化開始走出國門
改革開放30年,宜興陶瓷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繼承、弘揚、保護和發展,成為建設文化宜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宜興的紫砂文化也開始走出國門。文革剛過的1977年,在美國紐約舉辦了一場“宜興紫砂陶藝展”,這次展覽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視,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評。過了兩年,1979年,紫砂名師何挺初等人隨中國陶瓷代表團遠赴澳大利亞考察,并作示范表演。這些活動無疑是改革開放后紫砂走出國門的一次次預演。
陶瓷文化的交流,陶藝的互訪,讓世界更了解宜興,宜興也融入了世界。1980年5月6日,各國駐中國大使館武官,來宜興鼎蜀鎮紫砂工藝廠參觀制作工藝。為增進宜興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從1988年開始,宜興地區連續舉辦了六屆兩年一次的“陶藝節”;1978年起,組織參加四年一屆的全國陶瓷行業評比活動;1998年、2001年和2005年在宜興還舉辦了三屆國際陶藝研討會;自2003年起,宜興市陶協還每年一次組團赴美國參加陶瓷教育年會。宜興陶藝家的足跡更是遍涉世界各地,在陶瓷文化的傳播上留下了清晰的腳印。自1979年2月,何挺初隨中國陶瓷代表團出訪澳大利亞,考察和示范表演紫砂壺制作技藝之后,數以百計的宜興陶藝家成為陶瓷文化交流的使者,赴德國、美國、英國、新加坡、法國、日本、埃及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去講學、去表演、去聯誼、去交流,使陶瓷(紫砂)文化飲譽五洲四海。
改革開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讓宜興陶藝展示在了世界的面前。1984年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紫砂竹簡茶具”和“百壽瓶”分獲金質獎;1991年在香港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殘疾人展能節和1995年在澳大利亞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殘疾人展能節上,夏淑君制作的9件四方紫砂茶具和紫砂雕塑“母愛”分別奪得金質獎;1989年、1992年、1995年在日本美濃舉辦的國際陶瓷展上,劉建平、徐維明、吳鳴、葛陶中、季益順的紫砂藝術品都得到了入選獎……2005年中國陶都———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暨陶藝展,匯集了中外陶藝家180余件精品佳作,每件作品都展示著東西方文化的時尚和潮流。業內專家無一不認為,這是在國內舉辦的最高水平的陶藝展示活動。
顯然,紫砂文化開始走出國門也帶來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曹婉芬回憶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位美國的工業設計家哥拉塔先生到我工作室訪問時,看到我在制作紫砂壺,非常驚訝和敬佩。他高興極了,當場提筆在紙上畫了幾筆高線條的草圖。他雖然不懂得做壺的結構應該怎樣,但畫的線條,美極了,他啟發了我創作的興趣。我從中挑選了一張草圖,欣賞他的創作,從平面轉換到立體,確實動了不少腦筋。前后用三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嘗試。試樣,調整,修整終于創作出了現在的怒放壺,這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手工藝的一次成功的合作,也給紫砂藝術留下了一段佳話。”
改革開放30年,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彩陶,被譽為宜興陶瓷藝術的“五朵金花”在傳承和發展中續寫著輝煌。同時,隨著有關宜興陶瓷文化的專著、畫冊、小說、報告文學、論文集的出版發行,電視專題片、科教片的攝制播放,宜興陶瓷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弘揚,提升了宜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今的紫砂文化藝術已不僅僅屬于宜興,它屬于中國,屬于世界。用國際陶藝學會主席托尼.弗來克斯先生的話說———“中國陶都在宜興,世界制壺中心也在宜興”。
四,體制的變化帶來的問題和機遇
可以說,改革開放之后的紫砂行業完全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從大背景來看,盛產陶瓷的中國到目前仍然是一個量產大國,而不是質量大國。經過人民幣幾次升值,出口退稅減免,結果中國陶瓷產區一下子面臨一個嚴重的轉型期,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一個出賣原料出賣勞動力的陶瓷生產國,如何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去逐步解決這個現狀。今后中國陶瓷包括整個經濟的發展,要走向自主創新品牌文化,這個事情不是簡單的事情,而是戰略問題,是需要很多年去做的。
另外,體制的變化同時也帶來紫砂培訓機制的變化,這些變化引起了清華美院的張守智教授的關注。他在一次紫砂研討會上說:“這么多年來,紫砂發展在中國陶瓷產區是最健康的。大家知道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剛剛解放的時候,我們群眾的生活是面臨的是有和無的矛盾,有沒有糧食吃,有沒有衣服穿,布票糧票供應券,當時中國陶瓷生產也出現了一個當時輕工業后解決全國陶瓷供應問題,那就是景德鎮得解決新疆西藏內蒙每個人五個飯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還是補貼的,整個陶瓷行業還是國家補貼生產的,老百姓如果說是一毛錢一個飯碗,事實上,國家要補貼一半。但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陶瓷機械代替手工,全國出現了這個情景,但是惟獨宜興紫砂,在計劃經濟年代,一直堅持保護我們的無形文化資產的手工藝,因為紫砂材料本身的性能,機械化生產不成功,而宜興紫砂,因為大家知道陶瓷歷史很大,而陶瓷現代教育很短,僅僅是解放前到解放后的60年,但宜興紫砂從解放初期到現在,一直我們這個七位老藝人,包括顧景舟、蔣蓉等,一直師徒承傳的紫砂工藝廠,今天有這樣好的成果,這個企業從生產方式上一直是計件工資,在座的大師都是這樣,作為紫砂行業的傳統工藝是全世界極其特殊,離開宜興紫砂,全世界包括中國沒有這樣的成型工藝,在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后,紫砂中學從初中到高中畢業,進了紫砂廠,經過三年的嚴格師徒培訓,所以打下了宜興紫砂這一代人的這么好的成果和成績,實際上這是紫砂教育的承傳和院校教育的結合出現的這樣一個好局面。如果按照全中國其他幾大產區來看,計劃經濟年代的機械代替手工,都沖擊了我們傳統的工藝,惟獨紫砂是非常健康的,那最近幾年我們陶瓷行業開會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今天紫砂在世界上作為......結合我們目前的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在這方面在中國陶瓷方面是做的最好的。但是,今天紫砂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去了,紫砂下一代的培訓,怎么樣去培訓,怎么樣把計劃經濟年代紫砂廠那樣好的經驗,當然那樣的體制是不合適的,但是在計劃經濟年代的那樣體制底下有些科學的東西,怎么按新的歷史時期,下一步發展當中,怎么能扎實把它傳承發揚光大,我希望大家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的確,改革開放之前那些傳統的嚴格師徒培訓給了無數紫砂藝師以不同尋常的藝術傳承體驗。對此,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曹婉芬回憶說:“我進紫砂廠,第一個師傅是朱可心老師,他給我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手把手教我做花貨器皿。第二個師傅是裴石民先生,他是一位藝德兼修的藝人,人稱‘鳴遠第二’,他的仿自然作品是惟妙惟肖。第三位師傅是王寅春,他是一位多面手的老藝人。四方,六方,八方,海棠,梅花,都能精密制作,尤其筋紋器的制作,對我影響最大。他做壺既快又好,一氣呵成,熟練技法對我受益匪淺。第四位顧景舟大師,這也是我從事紫砂以來,受益最深,時間最長的師傅。手藝上向朱老師學習,但是在理論上,但是在紫砂廠就由顧老為我們上技術課,講述了有關技術成型的方法,從工具到制作過程中等等方面的要求,這是任何師傅都沒有用這么全面系統的理論方面的來教授。現在再看看技術科的記錄,想當初顧老為了培養下一代藝人,要花多少的心血備課,把紫砂成型工藝通過書本來傳授給我們。特別是我進了紫砂研究所,在顧老身邊,直接受到教授。他嚴謹、一絲不茍的精神,不可不說是所有藝人的楷模。他只要看到器皿上不足的地方都要言傳身教,使我不得不佩服的五體投地。我一生中能接受到四位高師的壺藝,這是我最大的福分,也是我今天在紫砂藝術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改革開放后中國藝術品市場和紫砂收藏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文化藝術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宜興紫砂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高端的紫砂藝術作品的成交價格也不斷刷新。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以及“文革”之后,進入了極度萎縮的冷寂時期。古玩店鋪一度全部消失。許多年里,中國只有書畫與文房用品一起經營的榮寶齋、朵云軒等為數不多的國營書畫店鋪,只有負責征集文物和文物外銷的國營文物商店。文物和藝術品進入定點買賣時期。自古沿襲下來的收藏習尚以微弱的氣息存于民間。80年代,國內旅游業發展迅速,在全國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沿海開放和旅游城市,出現了經營工藝品的商鋪。外國游客的青睞,使這些藝術品成為了重要的創匯商品。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日漸頻繁以及工藝美術品、名家字畫仿制品的出口,更促成了藝術品外銷市場的繁榮。90年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全面復蘇的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和建立,使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迎來了春天。
新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跟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調整之后呈現出火爆的發展態勢。在藝術品市場動力的推動下,國家相關的經營制度和法律法規,在先有實踐后有理論、先有市場后有規則的情況下逐步制定、完善。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頒行后,中國內地的拍賣企業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2002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行后,民間私人收藏日盛一日,大批民營企業開始進軍藝術品市場。市場需求的迫切性得到充分體現。
在中國整個市場經濟中,藝術品市場所占的份額極小,但它仍從客觀上改變了經濟結構的發展,特別是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市場首先將中國藝術品推向了國際市場,將中國文化藝術推向了世界,促進了中國文化藝術在海內外的傳播。每年,拍賣公司都要印刷大量的精美彩色拍賣圖錄,免費發放給海內外的收藏家和文物愛好者閱覽。同時,每場拍賣會還要舉辦三天展覽會,吸引人們來參觀。通過閱讀圖錄和參觀展覽,人們更多了解了中國歷史、繪畫、書法、工藝以及藝術品鑒定等知識,認識到文物與藝術品的價值,中國的文化藝術得到了傳播和推廣,公眾的文化水平和文物保護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新聞媒體對于市場的宣傳,也使得文物知識、文物政策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得到了擴展與延伸。藝術品市場還為國家博物館提供了發現、收藏藏品的機會,促進了民辦博物館、藝術收藏機構的發展。特別是拍賣業世界范圍內文物貨源的征集方式,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對紫砂收藏而言,宜興紫砂始于北宋而成熟于明清,歷史并不是太長,但因為在此之前諸如其它陶瓷、玉器、青銅器以及書法、繪畫、篆刻等等各個文化藝術門類都已發展得非常完備,給予了紫砂藝術的發展一個很好的基奠和更多的借鑒,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以紫砂壺為主的紫砂器的產生盡管只有數百年的歷史,卻融合了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以明代時大彬為代表的優秀紫砂藝人把紫砂壺的的制作技藝逐步總結完善并達到紫砂歷史上第一個高峰。以清代著名書畫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為代表的文人介入紫砂后,將自身的人文學養融入紫砂,使原本只是一件茶具的紫砂壺演變為融匯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詩、文、書畫、篆刻等為一體的集大成的文化藝術品。陶文化和茶文化以及詩、文、書畫、篆刻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紫砂壺尤其是曼生為代表的“文人紫砂”則將諸多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一種藝術門類中豐富地展現出來,也就客觀上使得質樸素雅、不媚不俗的紫砂壺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從這個意義上講,紫砂壺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可以和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的作品相提并論!同時,紫砂又絕不等同于一般的民間藝術,它有著質樸淳厚、不務媚妍的品質,有著清雅的本質和意韻,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思維最為吻合!因此,隨著人們對紫砂文化內涵更多的理解,優秀的紫砂藝術品的內在價值還將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同。
經過近十幾年來的迅猛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以北京為中心,滬、杭、粵為支點,逐漸擴展到了全國。現如今,市場中國營、民營、外資、合資等各種企業并存,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越來越重視自身在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藝術經紀人在市場中越來越活躍,收藏品種的范圍不斷多角度擴展……藝術品市場呈現規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學術在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
然而市場畢竟是把雙刃劍。如今,藝術品投資與股票、房地產投資被人并列稱為三大投資手段,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性質已逐步從以收藏為主過渡為以投資為主,投機色彩過于濃重。對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市場中的假拍和贗品一直如惡狼當道,甚至海外回流文物中也不乏贗品,屯貨、炒作、頻繁換手等現象突出;對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一些學術界人士和機構出賣了學術良心,文物與藝術品的鑒定、批評無法形成獨立的、公正的、客觀的評判;對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當代藝術表現出消費化、娛樂化、復制化和趨同化的特點,藝術原創力下降;對于眼前利益的追逐,更導致不規范的市場操作,使市場結構一二級倒置。再加上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致使中國藝術品市場讓一些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讓一些經營者頗感無奈,讓一些學者扼腕嘆息……當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火爆之后所遭遇的寒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如果說到紫砂市場炒作的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港臺地區的紫砂市場確實存在過一些炒作現象,當時顧景舟大師的作品就有上百萬元的記錄,其他如呂堯臣,汪寅仙等大師以及如吳群祥、江建翔、陳國良、季益順等為代表的年輕紫砂精英們的作品,市場上就給予了數萬到數十萬的定位。而當時國內繪畫作品價格能上數十萬過百萬的也就僅有少數如吳冠中、范曾、陳逸飛等大家。但通過當時的市場情況,已經能讓人們開始充分認識到紫砂的魅力和價值了。近些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各藝術門類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大多數都在得到市場的充分挖掘,價格也都出現了大幅提升,如書畫作品包括一些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中數百萬、數千萬的價格屢見不鮮。相比較而言,紫砂藝術品由于整體宣傳的力度欠缺等原因,其市場發展實際是滯后于藝術品市場的大環境。所以,如果說現在市場有炒作的成分,與其它如書畫作品市場等相比,可以說紫砂藝術品的市場表現還是比較理性的。不過,紫砂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確實存在,這需要我們廣大業內人士共同努力,使紫砂這件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能更健康地發展。
回顧中國藝術品市場十幾年來的驕人業績,以及紫砂收藏市場的發展,放眼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國紫砂藝術品市場惟有立足于現實,在參照西方藝術品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理性調整,用學術加以規范,強勁的市場潛力才能被逐步挖掘,中國的紫砂藝術品市場才能夠穩步向前。
六,三十年來的危機和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活躍與繁榮為紫砂陶藝的發展創造了良機。20世紀80年代開始,宜興紫砂從業隊伍空前壯大。據不完全統計,現如今,紫砂業內具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師等創作人員達400余人,從業人員有數萬人之多。在國家級及省級權威機構舉辦的陶瓷藝術評比、工藝美術展評中,宜興紫砂技藝人員屢獲大獎。千年紫砂陶藝,早已成為宜興的一塊老字號“金字招牌”。在宜興與其他國內外城市的綜合實力競爭中,紫砂藝術的影響力、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紫砂陶藝已成為陶都宜興的“形象大使”,是宜興人的驕傲與自豪。
直面當今紫砂行業,輝煌背后暗藏危機。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紫砂行業滋生出許多不適應新發展、大發展的不健康因素。相應行業管理法規不健全,少數從業者拜金主義泛濫、缺乏商業信譽和職業道德存在問題,導致紫砂市場假冒名人作品、虛擬職稱、虛假宣傳等無序競爭現象屢屢發生。這些不良現象,對開放中的陶都及千年紫砂的形象產生了負面作用。一段時期內,招致宜興紫砂聲譽受損,市場低迷,行情搖落,成為限制宜興紫砂發展的一道無形的枷鎖。面對紫砂藝術市場的混亂,想到長此以往紫砂藝術將被侵蝕摧毀,身為陶都人,深感責任重大。假如人人只圖索取,不懂呵護,最美的鮮花、最茂的樹木也會枯萎,紫砂行業、紫砂藝術也是如此。它需要大環境的良好氛圍,需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更需要業內人士行業規范的自律自愛,以及更多有實力、有膽識的企業家和鐘愛紫砂的人士共同的愛護和參與。
創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紫砂行業需要文化藝術領域和體制的創新。重視紫砂文化的開發,邀請一流的書畫家參與紫砂藝術的創作,是提升21世紀紫砂藝術品位和開發紫砂藝術市場新領域的重要措施。過去,紫砂文化的研究、紫砂文學的創作遠遠落后于紫砂自身的創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紫砂的大發展。走進新世紀,紫砂藝術的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去研究紫砂的歷史文化現象,還要開拓紫砂和文學相關聯的新領域。如邀請各地知名作家創作紫砂題材的作品,借文學的形式來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同時,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基點,鼓勵藝術家和文人積極直接參與紫砂藝術創作。藝術家、文人的直接參與,必將對提高紫砂藝術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品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探求藝術創新的同時,還要探索體制的創新、市場的創新、思維方式的創新。書畫藝術的引入將招引收藏市場。積極開發分別適合東方人和西方人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的新產品及藝術品,將進一步拓寬紫砂市場。倡辦收藏家聯誼會、紫砂藝術沙龍,也是開拓市場、重塑紫砂藝術品市場形象的最佳途徑。只有實行全方位的創新,紫砂藝術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再度輝煌。具有特殊性、稀有性的紫砂礦源和魅力四射的紫砂陶藝,是宜興人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加強保護,合理開采,提升紫砂藝術水平,拓寬紫砂藝術市場,新一輪的紫砂曙光將會更加燦爛,傳統陶藝將會綻放出新的光芒。
來源:網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