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1-03-30 11:37:3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成中英老師上學期在北大開設了兩門課程:中西哲學比較(康德與儒家)、當代西方哲學(伽德瑪與蒯英)。
2007年3月28日(第一節)《康德與儒家》課上,我積極地幫助成老師分發資料?!罢埬惝斘业闹蹋貌缓??”于是,我就成了助教。最初特別有榮譽感,每周六小時與成老師的接觸中,漸漸轉化為一種崇高的責任感:要勤奮、認真地學習,北大作為中國最好的哲學基地,我們有責任維護她的聲譽!
成老師對課程準備的要求很高:要看英文原著、要注意多種翻譯本的不同;要關注哲學界對康德、儒家、伽達瑪、蒯英等的研究成果;每周要寫paper,每節課要提出問題。
時光飛逝?;仡櫵膫€月的學習經歷,收獲最大的是: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學術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境界追求。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這是我們對成老師的評價,本文將從知、行、超融三方面來敘述。
知——授人以漁
成老師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喜歡在黑板上畫結構分析圖,有坐標式的、有三角形,最愛畫圓圈——那是理性分析的圓圈?!拔蚁矚g五這個數字”,接著,黑板上五個圈就出現了,“這是我的五句教”,哪五個?行為、心靈、符號、現象、真象。詮釋西方哲學時,這五個圈是單向的(西方哲學線性思維的特點),對各個圓圈之間的關系討論,就涉及了語言、經驗、體驗等問題。語言的去引號,就是體驗轉化為經驗表達的過程。討論中國哲學時,又變成了首尾銜接的圓環(中國哲學重超越)。這個圓環有什么功能呢?它作為整合、歸納的方法,使一些問題從混亂中逐漸明晰,“噢,問題在這里!”作為分析方法又能解決實際問題。
以畫圖法來分析問題,很快能理出內在結構,或看出文章在結構上的欠缺,我把它比喻為脈絡法。有無脈絡?脈絡是什么?于是思考的方向便形成,思考的張力很快能推進問題的解決。
“問答法”也是成老師的隨身法寶。我們問,他答;他問,我們回答。特殊之處在于:“你們任何時候都可以自由提問。我在講課過程中如果某個地方觸動了你,問題就冒出來了,要立即問,過一會兒,問題就忘了。我有這樣的經驗?!薄拔乙郧霸诠鹉顣臅r候,看到同學提問,我沒有問題,開始很著急,就對自己規定,每次上課一定要提一個問題,而且要有質量。后來問題越提越多。”在成老師的鼓勵下,我們經常舉手提問,有時還直接插話,有時反對他的觀點?!澳銈儾唤邮芪业挠^點,我能接受,但你要說出理由”,“反對要理由,同意也要有理由!”
“今天你們還沒提問呢?”
“志琴,你有什么要問的?”
寫至此,心里一陣溫暖。
“問答法”的意義在哪里呢?為了每次能找出一個好問題,能在課堂上與成老師交流,課后我們大量地去閱讀相關書籍,作為興趣的引導法,我們都迷上了中西比較的思考方式;使我們抓住了西方哲學在當代發展的基本脈絡、動態。
“通過這兩門課,大家可以基本把握當前中西方哲學研究的狀況”。大家確實做到了。
6月21日,成老師講內在(心靈體驗)、外在(經驗區分)時,我腦中突然冒出昨晚大家爭論的 “方以智”、“圓而神”話題,“成老師,是否可以用‘方以智’來代表外在、‘圓而神’代表內在?”
“還有不同之處?!畧A而神’代表的是一種超越?!?nbsp;
“我們缺一個中間環節,那應該稱它什么呢?”
在體育館裝修聲中的教室,此時顯得特別安靜,成老師在南北向的講臺前踱來踱去,念念有詞,我們也在下面思考。一會兒,黑板上寫下了“體以理”。一個是經驗界,一個是體驗界,兩者融合,即超融。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體”是體驗,不是本體。
課間休息時,成老師坐在前排,開始抄寫黑板上的圖和內容,凡是上課有所發揮的內容,成老師都會抄寫下來,以自身的勤奮給我們做了示范,也示范了教學如何相長的方法。
行——一諾千金
6月21日,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成老師結束了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學習過程中,大家從不同的專業聚在成老師的周圍,形成了一個親密的學習團體。課堂上我們相互爭論,互不相讓;課后一起探討。作為助教,我與成老師經常有課外的交往。那天下午我打電話建議:“成老師,我們找機會合個影吧。”“好啊,那我今天早點出發?!惫唬c鐘成老師就已經坐在老化學樓227教室,身上還穿了一件新T恤,胸前赫然印著美麗莊嚴的北大?;铡!敖裉煊悬c冷,我就買了這件衣服,也正好拍照,這字有紀念意義?!背衫蠋熜Σ[瞇的臉上,流露著無限的真誠。
六點半到九點半,是晚上上課時間。有一次,同學們討論的氣氛很熱烈,不知不覺中才發現已經十點了,“啊,今天有點遲了。”大家便收拾東西邊思索課堂中沒有繼續進行的問題,出了教室門。走到理教附近,成老師雙手一摸口袋,“哎呀,手機掛墻上了!”
“手機怎么掛墻上了?”“在充電?!惫荑€匙的同學已經走遠了,我只有他宿舍的號碼。陪著成老師回到二樓,聯系同學,隔五分鐘一個電話,一直沒有人接。焦急地等待中,成老師說:“我的手機都成了‘道’——須臾不可離也!”“今晚必須把手機取出來,否則有些事辦不成?!遍e聊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我的手機在身邊隨時開著”,因為“這是對朋友的一種承諾!”
五月期間,成老師連續參加了歐洲、美國的一些國際會議,回國后不顧身體的疲勞,立即利用休息日補上,“我想把缺的課程全補上!”這是成老師作為客座教授對北大承諾的實現。
超融
超融是成老師的一種生成性本體論方法。“就是這樣,咔、咔、咔!”成老師站在講臺上,雙手緊握拳頭,表示圓圈——兩個相矛盾的系統,咔、咔、咔聲中,拳頭轉動著,表示找出矛盾中可融合的共同點,以此為基點,擴充之,于是一個新的圈——一個超融的、具有雙方優點的系統便生成了。
“我最擅長的是整合”,成老師象拉手風琴的高手,拉開展示的是西方的分析哲學,合攏則是中國的本體論哲學。他熟悉西方哲學,又深諳中國哲學,愿望是整合中西方,走向超融的境界。
“我喜歡課堂上師生交融的和諧狀態”。成老師有時會被我們的問題所激動,你可以看到他在講臺上走來走去,腰也挺得特別直,臉上洋溢著光彩:興奮、激動、贊賞。有一次,我們又忘記了下課時間,一個是講得興致勃勃,一些是聽得趣味盎然。門外有人敲門,“四點四十五這里有考試。”“那就下課吧(遲了一個小時)?!痹捯魟傔^,等在門口的學生就沖了進來,我們則邊走繼續談,成老師的興致還很高,說著,不停地說著:
“去括號,括號內是你說的話,去括號之后就成了我說的話。不停地去括號,不停地相互交往……”
“蒯英的去括號,我理解的是括號外是存在,括號內是說出的存在,即我對世界的經驗?!蔽覇?。
“都是一樣的。加括號表示體驗,去括號表示的是經驗。”
……
本來準備在講臺上講的內容,在校園的林蔭路上繼續說著,情緒已有了觸發,一時難以剎住,于是我們的課堂又延伸到了校園里、公共汽車的站臺上(成老師乘車回家)。
成老師站在百年大講堂前與我們合影時,曾說:“我期待著你們將來都有所作為,成長為大家”;第一節課上就鼓動大家,“我們要有點野心”;在講座《中西哲學觀照下的蒯英和伽達瑪》中說:“作為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強的哲學地,我們要有一種責任,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能立于世界?!彼偰茉谖覀冃闹屑て鹦坌膲阎?。
“你很有才華”,和朱老師一樣,“四年后博士畢業時,你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兩位導師這么高的要求、期待,心里又惶恐又感動。
“成老師已經做得那么好了,我們以后該怎么再往下走?”羅軍問。
“你們可以在我的五個環中引出第六個環,可以批評我,發展我,最后超越我?!?nbsp;
“我們不要照著講,要接著講,有時還要跳出來講,這需要魄力,能力?!背衫蠋熂拥卣f。
成老師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條鋪滿了圓圈、三角的分析、整合的哲學之路,它一直伸向遠方,我們在上面走著,發出啪啪的腳步聲,更遠的地方還需要我們自己來鋪設。
來源:網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