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1-03-30 11:40:2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 美感的本質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復雜,它和我們只隔一層窗紙。
【摘要:美感不是感到了虛無的天外來客,美感就是普普通通的情感,只不過變換了個表現形式。出現這個特殊形式的后臺,是“三因反射”現象。】
【關鍵詞:信息,概念,情感,再現情感。】
三因反射律:當一個人產生某種情感時,在大腦中就會把該情感與當時感覺到的外界信息及形成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由信息、概念、情感組成的“三因夾”。如果其后某一因素顯現時,其他兩個因素也同時顯現。
1, 注釋:
(1)同類項結合不能形成三因夾。如數字或字母進行無序的結合不能被記憶。只有把這種結合聯系到某些概念或動作(其實概念也屬于信息和物象的動作內容),才能形成三因夾。聯系的動作包括讀和譜曲等。
(2),情感:即喜、怒、哀、樂等,可分為感性情感、理性情感;和正向情感、反向情感。
正向情感包括舒適、愉快、高興、愛慕、激動等,是人所追求的情感。反向情感包括悲哀、恐懼、痛苦、煩惱、憤怒、絕望等,是人所避忌的情感。情感沒有中性的,非正即反。(因為情感的功能是支配行動。)
感性情感是生來固有的。客觀信息對人的感官產生刺激時,對人的生理機能有利的,會產生正向情感。有害的,則產生反向情感。感性正向情感多為舒服型的快感。
理性情感是后天形成的、由概念產生的高級情感。如預期成功時和成功后會產生正向情感。反之,則產生反向情感。
(一旦產生,便與感覺到的各個信息相聯系。這正是藝術作品中的某個信息能夠激發理性美的原因。)
(3)信息:此處的信息只包括還沒有形成物概念的信息,可分為視覺信息,聽覺信息,觸覺信息。
觸覺信息有冷暖、痛癢、氣味等。 聽覺信息有最簡單的聲、韻母信息及聲音的高低、長短等。
視覺信息中有最簡單的點、面、線;各種形狀的點面線;由點面線組成的各種體;各種顏色;以及遠近、大小、高低等。視覺信息還有快慢、方向等動態內容。
(4)概念:由簡單到復雜。形體信息的組合形成物概念;物和物的組合形成場概念;場和人組合形成事概念;事和事的有序組合形成事件概念。(多個信息組合,形成樹的概念,人的概念...;人和鋤組合形成農民概念;再和園田組合,形成勞動事概念;播種,管理,到收獲,形成事件概念。)
(5)信息、概念、情感三個因素項的相對區別是,信息是客體靜止的符號;概念是客體信息的動態內容;情感則是由客體的運動內容導致的主體本身的某種信息運動的感覺。
2,證明:
(1)信息反射概念:語言是聲音信息反射概念的現象;文字是視覺信息反射概念的現象。
自然界中的一顆樹的概念,是由它具有的各個信息刺激我們的感官產生的。這不足為怪。現在,我們只利用最簡單的視覺信息——線,組合成“樹”,把這個與客觀的樹沒有任何聯系的純符號,放在一個文盲面前,并利用語言使其出現樹的概念反復讓其進行聯系,形成牢固的三因夾(學認字)。)其后這個符號一旦出現,樹的概念也同時顯現(認識了這個字)。語言概念的形成過程亦如此。這個現象不但證明了信息能夠反射概念,還證明了概念出現后,不只是將概念聯系在形成它的必然信息上,是聯系在所能感觸到的所有信息上。(情感亦如此)
(2)信息反射情感:其現象在以后的敘述中有所提及。要證明信息反射情感,須避免不能出現明確概念。否則就會誤認為其情感是由概念內容產生的。其實,三因夾的形成與打開不是一碼事,理性情感的形成必然提供理性概念,但帶有理性情感的三因夾的打開,不一定非提供概念不可,只提供三因夾中帶有的一個信息,就是一個偶然性信息,也能打開三因夾,顯現理性情感。就像電腦中打開一個文件夾一樣,不提供夾中的內容,隨意設一個標記,使其聯系到夾,也能打開對應的文件夾。為了確認,我曾做過如下試驗:有一個人(Q)非常愛戴她的****。我把一張綠色卡片剪成星形(引起注意),以“吉祥”的理由讓她把它掛在****脖子上。當沒了那個****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叫來Q和另外一個人,把畫有紅色花的圖案和綠色花的圖案(為了不讓她想到****)交給他們,辨認哪個圖案好看。另外那個人張口說紅色的,不出所料,而Q說綠的更好看(類似試驗不止一次)。正是這個原因,不但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還賦予某些色彩以情感。人在黑夜外出時,最關注的就是“黑”,它與當時的心情相聯系,使黑色有了恐怖感。(不能否認有的人無此感甚至有好感,但多數人如此,不然的話,為什么稱股票暴跌的那一天為“黑色星期一”呢?)紅色與綠色組合,紅色具有花的情感;紅色和肉色組合,紅色也具有恐怖色彩;諺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是一個信息反射情感的例證。(人們往往利用聯想解釋類似現象,如果稍加推敲,如果有聯想的余地,井繩像蛇總不如像自己更像些,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井繩,而不是蛇)。我聽說過有一個人不敢走一條道,常繞道而行,因為道旁有一個自行車修理攤。原來,她的兒子死在一次交通事故上,并且她到過現場,看到了兒子騎的那輛躺在地上的自行車。而修理攤上躺著的自行車,瞬間使其顯現強烈情感,只用聯想、意識、理念是解釋不通的。
找到一個你某從未見過的信息,當你非常高興或者極為激動的時候,看著它并什么也別想,只體驗那難以獲取的情感。以后,當你感到寂時拿出它來看一看,又會同樣的高興或者激動起來!這個信息,就成為你絕好的藝術品。(試一試:三十歲以上的人,找到一個像花生豆大小的軟橡膠球,用拇指和食指捏著它揉一揉,有的人會產生一種不尋常的感覺。)
(3)概念反射情感:概念反射情感,必須界定一個條件:現場的事物概念顯現的情感,與現場概念的現場情感無關。例如:李某雖然多次看到打架場面,但無一產生嚴重后果,看到兩人打架沒有明顯的反向情感反應。有的還可能覺得有趣。后來一次見到打架,一人用刀將對方砍死,李某產生了強烈恐懼感。以后又看到兩人打架,還沒等到出現后果,就“逃之夭夭”了。這個習以為常的現象說明了,當前的恐懼感,不是當前的事概念產生的,(并沒有出現后果),而是再現情感。讀小說時產生的情感也是一個例證。
(4)情感反射概念: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往往憶起往日那些美好的情景,反則反之;忙碌一天,晚上睡覺時多出現舒適感。剛睡著后,常做一些美妙的夢。(即零碎的事物概念的再現。)但也有做“怕”夢的,我記得,一個犯了罪的人說,他在被捕前整夜做惡夢。(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也是在情緒好的前提下顯現的)。
(5)概念反射信息:如果問:血是什么顏色的,都能說出是紅的。原因就是血的概念反射了紅色信息。(誰都沒有像認字那樣特意學習過。是無意識建立的聯系。)
一,"三因夾'的特性:
(1) 隨時間延長逐漸淡化。(兒童大腦中三因夾較少,其印象較深,并且牢固。到了老年如果聽到小學時曾經學唱過的歌聲,也會喚起生氣勃勃的情感,還會產生朦朧的概念。)
(2)沒有明顯情感傾向信息的刺激(多為經常遇到的信息),能夠消減其它三因夾的啟動強度。這很像電腦的運行程序越多,打開網頁的速度越慢一樣。(所以藝術作品要求精簡,取舍,以少勝多。)(這也是攝影的一個弊端,藝術攝影需加工處理。)
(3)大腦處在思維過程中,三因夾啟動被抑制。(如日常生活中)
(4)鑒賞者處在心情好的情況下,會加強具有正向情感三因夾的啟動強度,反則反之。(所以藝術作品也注重形式美的表現,如繪畫中形體、色彩的對比,音樂的節奏等,即烘托。)
(5)三因夾啟動的信息、概念和情感,是瞬間自然出現的,不是通過思維、推理、聯想產生的,具有直覺性質。而且不易因理念、意向而轉化。(十年怕井繩。)
(6)每個人外出時,除精神病患者外都有其目的性。不但工作中伴隨著思維,走路時也一樣,前面來了個騎車的人,想到的是“別碰著我”。較清晰、較持久的概念和情感的再現是在休息時實現的。
(7)帶有明顯情感的三因夾較牢固、較持久。(這已經從“失憶癥”病人身上得到證明)
(8)怪異信息(即:在某一物象上從未觸及過的信息)最能奪取人的注意力。并激發反向情感(本能)。當怪異值達到某一極限時,產生恐怖感。如:第一次見到天空的奇異現象,第一次見到超大的動物,第一次見到超矮的人...。
當一個人產生較強的情感時,如果形成的三因夾中存在著怪異信息,這個信息就是該三因夾的獨有信息,它能激發出最具體的情感和概念內容。
……
二,界定兩個概念:
1,即時情感:客體對主體的刺激,產生感性或理性利害關系時引起的情感。
2,再現情感:客體對主體的刺激,現場無任何利害關系產生的情感。
一個人顯現的情感,不是即時的就是再現的,不存在其他的情感來源。
同理,一個人顯現的概念內容,不是即時的就是再現的。不存在其他的概念來源。藝術作品中的物象的即時概念內容,和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物象一樣,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解釋內容。同一個物象,其再現概念內容則復雜得多,它被記錄到哪個三因夾里就會顯現哪個三因夾的內容。(即意象,意境。)。再現概念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可變性。由于日常生活中伴隨著思維,觸及到的物象顯現的是即時概念,休息狀態下觸及到的物象才能顯現再現概念。
即時概念由靜止的符號構成;可用文字給以肯定。概念的本質內容是信息或物象的動態的抽象內容(時間內容),一旦形成概念,形成三因夾,其動態內容便化為符號,化為靜態信息被記錄下來。概念的再現,由靜態還原為動態。如果把即時概念比作光盤或磁帶,再現概念則是屏幕上的動態形象或揚聲器中的聲音。
三,復合正向情感: 某些靜態藝術作品同時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很多(如繪畫),且其物象又無必然聯系,其激發的是多種情感的綜合感。(即使有聯系的場概念,除個別場合外,也聯系著多個三因夾和情感)。因為情感只有正反兩向,所以信息量再多,其綜合情感也會有一定的正反傾向,只不過有強弱區別。如果正向情感居多,其綜合感受就是所謂的美感。(戲劇或者電影表現的是較為具體的概念,它激發的是較為具體的某種情感,稱其"美”顯然不妥,然而它們的確是藝術。)
設:某圖畫展現了A,B,C,D,E五個信息。其中,A聯系著愉快情感,B聯系著激動情感,C聯系著舒服情感,D 無情感,E是反向情感。并且,各自有其具體的概念。1)設B信息刺激強度最大,其綜合感覺是被D、E弱化的偏向激動的美。2)如果A、B、C刺激強度無明顯差異,就會顯現美的感受(綜合快感)。(以上的描述指美術作品的整體感覺,構成其整體的局部效果各異。)
回顧歷史,當人的理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后,也即開始相信“事出有因”后,有些人就對客觀和主觀上顯現的某些不明真相的現象產生興趣,去探索、尋找原因。對美學的研討由來已久,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藝術是什么,這些個什么,究竟指得是什么?為什不去討論高興是什么,情感是什么,魔術是什么。究其因,是我們知道了魔術現象的原因,還不知藝術現象的原因;知道了情感現象的原因,還不知美感現象的原因;藝術現象、美感現象,這些現象容量太大,不具體。藝術是模仿,藝術是表現等都是現象,但都不是本質的現象。要使之具體需借助語法。把藝術現象具體化,就是找出與藝術最接近的那個詞匯的區別內容。與藝術最相似的概念是魔術,而不是醫術、算術等。如果界定藝術與醫術的區別,很容易落實到人們能夠理解的層面上。察看辭洋對“藝術”的注釋:文藝,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如果稍加分析,其中只有形象一詞具有確切意義。(概括一詞已經把音樂和一些繪畫作品剔除在外,并不恰當)。這個注釋只是界定了藝術和醫術等的區別。魔術是以真的事實去顯現假的感覺,藝術是以假的事實去顯現真的感覺,雖然其意相反,但都是對形象的感覺,且都具有情感色彩。魔術師把一件東西變沒或變有,把一個人攔腰截斷,是假象,那真的事實在幕后;影視作品明白提示“此故事情節純屬虛構”,也能顯現真的感覺。人們之所以不討論魔術是什么,是因為肯定了一個結論:魔術家顯現的一切不可理解的現象,都是由他那作假的技術產生的現象。之所以人們還在問藝術是什么,因為連藝術家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為什么顯現那樣的效果。(不是夸張,有的藝術作品的實際效果與藝術家預料的大相徑庭,)。他們同樣不能解釋,明知銀幕、繪畫上的形象都是假的,“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觀眾為什么還當真的看,還要花錢去“享受”?畫面上幾塊打開了的西瓜,明知是假的,還出現像吃到它一樣的快感?(藝術家是憑感覺進行創作的)。所以要給“藝術”一個較確切的定義,必須找出假的信息和概念內容能顯現具有情感感覺的原因。(不是吹毛求疵。像蘋果掉地的原因一樣,不能受習慣約束)。要使美感現象具體化,也應找出與其最接近的詞匯,應該是“好感”。察看詞洋對“好感”的注釋:對人對事滿意或喜歡的情緒。其中“滿意”和“喜歡”都是情感,再察看對“情感”的注釋:(1)心情感動。(2)人受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其中的(1)無實質內容;(2)的具體內容是喜、怒、哀、樂。它們都是情感的具體類別。與美感相似的情感是喜、樂、高興、愉悅、舒暢、愛慕、激動等正情感。到此問題就集中在這樣一個層面上:美感與上述幾種情感有什么區別。首先確認一下美感與它們的共同點:(1)都是感覺。(2)都是樂意接受的感覺。如果把美感列為是一種正向情感不會有大的異議。(美感肯定不是又高于情感之上的又一種感覺)。現在問題就限定在美感與其它所有正向情感的一個區別上,這個區別也是唯一的區別:所有正向情感都是主體獲得某種利益或預感到獲得利益時顯現的情感,而只有美感與利益無關。要想使某人顯現感性的快感,很容易,也肯定有效:在他饑餓時請他一頓美餐;想使一個人顯現理性正向情感也不難,他每月工資一千,給他提到兩千。所以人們不問情感是什么。然而如果不給他利益使之顯現正向情感,雖然藝術家能辦到,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找到無利害關系顯現情感的原因并使大眾所認可,是探討美感本質的焦點,也是所有藝術現象的焦點。
廣義的再現情感都是復合情感。只有量的區別。一個老母親的照片激發的情感,她的兒女與不認識她的人相比是最具體的了。然而要與日常生活中兒女對母親產生情感時相比就復雜得多。生活中兒女對母親出現明顯情感時,是與一件事情相關的即時情感,其情感特點與該事情的具體內容有關。(平時看到母親,也不過只出現“是母親”這關系概念而已。不會有明顯情感反應。)而墻上的那張母親照片對兒女激發的情感,就不只是某一具體情感了。所謂的“具體”是相對概念。
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某種即時情感,是由利害關系決定,不論感性還是理性的,當時都有確切的概念,都知道情感出現的原因。況且,理性情感就來源于概念。(無需證明)。再現情感是復合情感,顯現的是不相同的多個再現概念(朦朧概念)。信息量越少,提供的概念越模糊。例如“月”字,可能使你想到月亮,也可能想到日期。即朦朧概念。“十月”,“十月一日”其顯現的概念越來越具體。(提供的信息量越少聯系的三因夾數量越多,反射的概念、情感越復雜,反則反之。)復合概念和復合情感不同,由于概念不明則不能推理,有的音樂、繪畫作品,其概念接近于絕對抽象,要找到其美感產生的確切原因,難于上青天。(如:音樂美,容貌美,風景美,抽象畫美等。)
四,隨便解釋幾個現象:
(1)形式美:形式美就是作品提供的信息,對聽者或觀者的相應感官乃至精神的刺激產生的即時正向感性情感。主要表現在節奏感。如對皮膚有節奏的按摩或刺激、聽覺的有節奏的聲音、視覺的有節奏的圖案、有節奏的動態(如舞蹈)。繪畫中遠近、虛實以及色彩的對比,戲劇中的沖突、格斗也屬于高層次的形式美。形式美具有普遍有效性。
藝術發展到現在,不但沒有單純表現形式美的藝術作品,而且沒有了單純再現感性美的藝術作品。作品中的形式美,或者再現感性美,是為了喚起多數人的正向情感,用以加強帶有正向情感三因夾的啟動,起“烘托”作用。(如果對象無正情感三因夾,烘托無效。如毒蛇身上的花紋)。圖案多用在裝飾上。越古老的物件,越注重這種形式美。(如古建、文物等。)隨著人類理性情感的發展,再現情感不斷強化,理性美裝飾逐漸取代了圖案。例如:商品上的并不必要,但很醒目的“拼音”,其目的不正是用以喚起對洋貨的崇拜感嗎?當代的建筑,也幾乎沒有了像古建那樣的圖案,都是模仿那些聯系著給人以好感的建筑特點。(其好感原因來自于住房人)。或者,城市學西洋,農村學城市。….
雖然理性美是高層次美感,但是作為理性美產生的根基,感性美在藝術創作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把理性美比作樓的最上層,第一層也有支撐作用。
(2)“神秘”的美:古代服裝或古建筑、古裝戲劇臉譜等能喚起觀看古裝戲劇時的綜合情感(美感)。高樓大廈、西服等能再現高科技概念和相應情感。此類現象比較容易理解。美感的來源多種多樣,有的是比較隱僻的。
1),與印象好的人接觸時,喜歡細心觀察他。反之,盡量回避。所以人的面孔多聯系著正向情感。。見到一個陌生人,他的面貌信息比例,越接近你能見到的人的平均值,啟動的三因夾數量越多,怪異信息也越少,他(她)給你的感覺越美。(非洲人覺得黑皮膚美,歐洲人覺得歐洲人美,中國人初見洋人時,覺得中國人最丑的也比他美。)(當然,某小品演員的面部特征,也能使人產生快感,但這快感是較為具體的,使人發笑的快樂情感)。需要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物象接近它的平均值都是美的。“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看到老鼠,雖然討厭,還要盯著它不放。把老鼠畫得越像,給人的感覺越丑。
以上對容貌美感的解釋,有人可能認為太幼稚、太庸俗了。然而那些深奧的理論一旦用于解釋具體現象,就會漏洞百出。我不否認有的美學家的探討,已經接近了美的真諦。當代的主、客體關系論比脫離主體的“客體”論進了一步;又追究到主、客體似乎存在著某種“契約”,美感的顯現是契約的巧合,雖然覺得抽象、費解,應該是又進了一步。有的美學家,也已經感悟到作為審美的主體,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種“特異功能”。如果再進一步就會發現,這個功能的存在形式,就是“三因夾”。
上面對容貌美的解釋限定了一個條件,即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它的美感內容顯現的是,日常生活中有“好感”的那些具體人的綜合內容。其中可能有老實巴交的人;可能有通情達理的人或者看直理不畏強暴的人;也可能有性格直爽的人...(其綜合概念接近于絕對抽象)。可是,當與其相處一段時間后,發現了他是個橫豎不講理的人(并經自己多次體驗過),其容貌的感覺就會徹底改變,甚至成為“丑”感(反感)。同理,初次見面感到偏丑的人,以后可能又會改變為美感。(影視演員張國立的面部比例,并不是一位美男子。主演了幾部電影后,街道、廣告上到處可見他的照片,如果不是喚起人們的美感,與其廣告內容有什么聯系呢?)
這些習以為常的現象證明了什么?1)美的客體,其信息無任何變化的前提下,也能變化為不美的或丑的客體;丑的客體,其信息無任何變化前提下,也能變化為不丑的或美的客體。2)其變化的方向,是由主體的情感所決定。3)主體的情感被記錄到客體的容貌信息上,并且,信息的刺激再現了被記錄的情感。(如果不是,原來的容貌美感不會改變)。4)原來的美感也是再現情感。(如果是其他的原因,原來美的客體容貌信息沒有任何變化,不會因此變化為不美的或丑的客體。假設真的還有另外一個美感存在,它又會有什么意義呢?)
丑的容貌顯現的是對那些有反感的人的情感嗎?不是,是怪異信息產生的。人的面部信息個體間的差異并不大,卻能從數以萬計以上人中分辨出一個具體人,可見面部信息的微妙變化都能夠引起人的注意力。當某一信息超過你所見到的最大值時,就會顯現反向情感(丑感)。如:女人的超黑皮膚,超大的嘴。男人的超低鼻梁,超小的嘴。(女人較小的嘴是對女性特征的夸張,男人較高的鼻梁是“洋人”的特征,不為怪異信息);無論男女,超胖的人或超瘦的人...。第一次看到有巴拉、有麻子、有燙傷的臉等等。大部分人都是“不丑不俊”,美的和丑的并不多見。
2)人在顯現正向情感的那段時間,精神表現外向,喜歡觀察外界事物,較清晰,喜歡外出,主動與人交談...;反之,在顯現反向情感那段時間里,精神內向,多低頭走路,無心觀察外界事物,景物不清,不喜歡外出、交談等。這個現象導致了客觀景物(包括自然景物和人為景物)具有了偏正的情感特質。并且其情感類型不是那曇花一現的,是顯現時間較長的正向情感。多屬于高層次的理性情感。(正向情感顯現的時間長短,與意向的實現時間長短成正相關)。客觀景物的美感特質,可總結為由以下的三個原因共同形成的:A,某些情感能夠顯現較長的時間。B,情感能夠脫離概念并與信息不加選擇的結合。C,正向情感的外向表現和反向情感的內向表現。
風景畫最適宜再現由氣溫形成的感性正向情感。春天的特征信息,如桃花、杏花、嫩綠色的柳枝或嫩綠色的稀疏的樹葉等,會喚起暖和、生機盎然之感;秋天的特征信息(如桔紅色的樹葉)喚起涼爽(炎夏剛過)、農民的收獲情感和概念。(春、秋季的氣溫快感是感性情感中唯一顯現時間較長的情感。原因是它形成的前提為漫長的冬季和炎夏,且有較長時間的擺脫嚴寒和酷熱的意向)。粉紅色的天空配有近似于黑色的景物,是夏季早晨的特征;橘黃色的散云或天空,是夏季傍晚的特征,它們也能再現涼爽的快感。傍晚的情感還有勞累一天后的舒適感和完成一天作業的理性情感及概念(具有生活氣息)。客觀景物是常見的,有許許多多的中性三因夾,它消弱了美感特質的顯現。在風景畫中,此類感性情感的表現對于藝術家來說無論是不是目的,客觀上都具有烘托作用:這些感性美的表現和形式美一樣,使觀者首先顯現正向情感(并且普遍有效),引導和加強了理性美感和朦朧概念的顯現(動人)。
中國畫因作畫工具、染料特點,多顯現清晰美(清晰概念聯系的正情感)。西洋畫受工具、染料所限,不能畫出很細的線,其風景作品幾乎千篇一律的表現傍晚的景物,生活氣息濃厚。
中國畫又有“高雅”特質,(集中表現在寫意作品中)。其原因是筆墨痕跡再現了“文人”情感。(筆墨痕跡指的是非物象具有的怪異信息)。古人寫字用毛筆,中國的繪畫起源于有文化的人。它們用可畫可染的毛筆能畫出像真的物象,起初只是一種奇妙的技術感。后來逐漸完善為大眾的藝術形式。這種書畫一家的形式一直保留到現在。不需太久,五六十年以前有文化的人并不多見,,當時對文人有一種不俗的高雅、羨慕的感覺。屋內掛有國畫,也是在城里人或農村中文化人那里多見,所以國畫的整體感也有與其與相對應的情感。(以后,國畫的這種情感色彩會消失)。“高”字的即時概念是相對于“低”的對象向上的延長部分。(靜止的高低信息實質是時間在空間中的符號)。“高”的再現概念內容是動態的(動詞),是由低到高的移動內容。正因其為動態,客觀上聯系了所有相關的動態信息。在國畫中實際顯現的是與其最接近的,即高雅、高昂、崇高等具有羨慕感的“高人一頭”概念的信息。國畫中特有的由筆墨痕跡形成的脫俗、高雅的情感特色,使其表現的物象顯現了與“脫俗”、“高”的概念相聯系的所謂“喻意”的內容。(如梅、蘭、竹、菊等);(長短、遠近等對比概念也有同樣效果,如面對月亮會想到遙遠的故鄉)。
油畫沒有國畫那種人為的筆墨效果,風景畫大多是表現常見的景物,如郊外風光、村落、街道等。
3)音樂美。A,整體效果:音樂的靜態信息只有聲音,其它的都是有序的動態信息。這正是“概念”的特征。只要是有音節變化的音響,都能夠活躍所有的概念三因夾,特別是與聲音聯系的三因夾。(整體感覺為凈化情緒,其效果類似電腦的系統刷新)。鳥的連續變化的叫聲,連續變化的不明音響,乃至由風吹導致的變化的鈴鐺聲,都能夠打斷人的思路,奪取注意力。聽到五音不全的,并不好聽的歌,也會清除原有的情緒。B,具體效果:人在心情平和時,說話較慢,日常生活中把聲音特征與當時的心情建立了聯系,慢節奏的音樂能夠平和心態;像有人湊到耳旁偷偷私語的低音較快節奏顯現親切感。同理,低音慢節奏為悲調,高音快節奏感到歡快、激昂;生活中,人的對話音節都較短,拉長音節的現象比較少見。除了無情感的喊叫聲的音節較長外,人在抒發情感時也會把聲音拉長,特別是老人病故后,兒女在靈前的哭聲,是給人印象最深的長音節現象。這種如泣如訴的哭聲,都是在訴說著老人生前的優良品德,常使圍觀的人也熱淚盈眶,顯現如同悲劇的“愛慕”情感。(如二泉映月中時起時落、有時近似哽咽的效果)。較長音節的高音或低音都有抒情感,且為理性情感。(此感覺與經歷有關,隨年齡的增加而加強)...。C,節奏:無節奏的各種音響情感方向不明。節奏是音樂顯現美感和意境不可缺少的條件。
(3)看戲、看電影出現的正向情感,也會與當時感覺到的現場信息相結合。如某一劇種的唱腔,都聯系著看戲時的心情。在越劇流行地區,只聽越劇的一個唱段,也能產生意境較具體的美感。但是沒看過越劇的人無效;北京人則愛聽京劇唱段。保定人則愛聽老調唱腔。電影中的配音、歌曲,也有同樣效果;也由于這個原因,過去出現過“史村頭”,當代出現了追星族(使作者或編導成為無名英雄。)
(4)音樂是利用聽覺信息表現的藝術;繪畫是利用視覺信息表現的靜態藝術;戲劇,電影,小說主要是利用事件概念表現理性情感的藝術。
戲劇等較為具體的描述應該是:它們是利用多個有序的事符號表現事件概念和理性正向情感的。(不排除有的劇目沒有故事性)。
既然已經把可觸信息(視‘聽)進行概括抽取屬性形成了概念,概念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當一個人第一次看到兩人打架時,產生了“打架”事概念。第二次看到另外兩個人打架時,也會出現打架概念。甚至于遇到兩狗咬架,也會出現打架概念。所以,產生打架事概念的那可視信息便具有了符號性質。又如:把每一個具體的人進行概括,形成“人”的概念。只表現“人”的概念,具體人的信息可以用符號代替。兒童畫人:圓圈是腦袋,下面畫個橢圓是身子,再加四根線代表臂和腿,夠了,誰都能看出是個人。畫一根代表胳膊的符號線,還能看出是個殘疾人。而沒有鼻子和眼睛,怎么就不會出現殘疾概念呢?因為大腦中不存在這樣的三因夾,并且五官不是“人”的特征。不畫腦袋行嗎?不行,因為它顯現了這個“動物”所處的站立姿態,即“人”的特征。(視覺信息上“人”的特征是:站立行走的動物)。
舞臺或銀幕中一個日本人殘殺一位善良的老母親的內容,使觀眾啟動聯系著“殘忍”概念的三因夾,產生憤恨情感。雖然沒親眼見過日本人,更沒見過他做的事情,同樣能出現憤恨情感。。舞臺或銀幕中的形象,都是表達概念的符號
音樂能夠提供的信息量最少,繪畫較多,電影等最多。信息量越少的越注重形式美的表現。音樂的節奏幾乎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
(5)上面提到的形體和色彩的對比,有節奏的聲音,能夠使人產生舒適快感。一篇文章表述的概念如果滿足了讀者過去精神上的某種意向,當場會產生愉悅感。但這些即時情感都不屬于藝術美。其對象也不是藝術品。(如一個農民收聽或收看到中央公布有關取消農業稅文件時出現的正向情感,)。藝術美或者藝術情感,是過去日常生活中曾經產生的某些情感的再現。理性正向情感的再現,必須首先提供產生意向的信息,使鑒賞者產生某種意向。(如:提供阻力信息,產生排除困難意向,提供邪惡信息,產生戰勝邪惡意向。)
如果細心推敲人們常說的“以假亂真”感覺,就能夠證明藝術作品產生的意境和美感,不是現場的即時情感,是再現。什么叫”“真”?它的含義是自己曾經經歷過,驗證過。(你如果沒有經歷過,怎么會認為它是真的呢?) “亂”的意義即以前的意境不是清晰可見,和眼前這個假的攪在一起。
(6)詩歌不是表現事件概念的,它主要表現的是多個帶有正向情感的綜合概念。所以,詩歌也具有美感特征。(并且運用韻律這個人人都可能產生的感性美給以烘托。)
(7)“悲劇”激發的是正向情感嗎?是,如果不是,就沒人去看了。劇中人的悲不一定使觀眾悲,情感不是細菌,沒有傳染能力。悲劇主要表現的不是事件概念,是人的某些使人愛戴的優良品質,激發出“愛慕”情感。如果正是由于這優良品質導致了他的悲慘遭遇或者死,那么這種悲慘遭遇就集中體現、更加突出了他(她)那優良的品德。觀眾掉淚,不是痛苦的表現,而是由極度的愛戴導致的激動的淚水。朝鮮電影“賣花姑娘”之所以使那么多人掉淚,正是因為成功表現了天下的母親所具有的、人人都曾體驗過的優良品德。
(8)藝術品的鑒定:我認為,沒有絕對的藝術品。藝術效果是通過三因夾產生的,三因夾的存在和聯系的情感因人而異。它對誰有效,就是誰的藝術品。如果對多數人有效,通常就稱謂大眾藝術品。
沒有到過種植著西瓜的田地里去過的城里人,面對西瓜田圖畫不會有明顯情感反應。一位曾種植西瓜并獲豐收農民,他會覺得該畫很美。而一個種西瓜失敗(死秧)的人,他又感到該畫很丑。一個完整的西瓜在售貨攤上常見,它刺激的是買西瓜時的情緒。而一個被切開的西瓜只在吃西瓜時見到,它能激起較強的快感。
(9)抽象派繪畫只是提取那些聯系著正向情感的單一特征信息,而這些信息組合又沒有聯系著明確的事物概念。
(10)美的鑒賞能力有高低層次之分嗎?否。因為一個大學生因發表論文成功出現的快樂、舒暢感,與一個農民因獲得豐收出現的快樂感沒有高低之分。城里人看到豬糞顯現丑的情感,(討厭),而農民對它的情感反應會好得多。堆在田里的豬糞,還會出現美的感受。這不是因為農民愚昧,而是能使他獲取豐收,并且在豐收的事件概念里存在著肥料信息。(這還說明,理性能夠改變感性情感)。同理,國旗在國慶節升旗時最引起注意,城里人看到國旗顯現較強的莊嚴感,而山區人的情感反應就不會明顯。這也不能怪他們文化素質低。(現在有了電視,還能收看到奧運會升國旗場面,建立了情感三因夾,再看到國旗,同樣會顯現莊嚴、激動情感。)審美修養一詞無意義。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理念或概念,隨即改變即時情感,但不屬于審美范疇。
(11)文人的審美特性:要討論文人的審美特性,就應該討論它們的即時情感特性。文人的指向不確切,現在只討論兩個指向。 1),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其理性知識較多,相應理性情感豐富,思想境界較高,較正確(如,路上拾到一筆巨款,有的人高興得幾天睡不著覺,有人則認為不是好事(非勞動得來的成果喪失斗志等),其情感表現會有明顯區別。2)文藝愛好者和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對文藝作品體驗機會較多,其感興趣的事物和形成的概念和情感與常人多有不同之處,聯系的情感較豐富。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感受有其特殊性。
五,與即時情感相比,再現情感是較高層次情感。(暫定義)
如果討論它是高層次情感,需先確認“客體、主體、美感”三者的關系。(其中的“美感”現指再現正向情感。)
從進化論講,美感來源于客體,存在于主體之中。自然界進化到“人”產生的條件后,誕生了人類。客觀信息的刺激對人的生理的滿足或傷害,又使人類誕生了感性情感。隨著時間再推延,才出現了即時理性概念和即時理性情感。然而到此才具備了“美感”產生的第一個條件。如果沒有情感的儲存功能,就無所謂情感的再現。所以,來源于客體的“美”又保存在主體之中,才顯現了藝術意義上的美感。
要討論再現與即時具有質的區別,先從概念說起。,對概念的認識比對情感的認識清晰得多。(我們雖然認識了地球,月球甚至火星;認識了原子分子甚至基因,但是還遠沒有認識情感,只是感覺到了它的存在)。如果沒有概念的儲存,就不會出現語言和文字。例如,與自然界的樹毫無關聯的符號“樹”,沒有和自然界的樹的概念一起被“下載”下來,以后再見到那個純符號時,樹的概念不會出現。猴子、連狗在內,就已經形成了物概念(認識家人,并且不咬。)但是這概念的顯現,只是由信息激起大腦中一系列變化內容的臨時表現。并沒有把可視信息和概念一起被記錄下來。因為不能儲存,學不會語言,更不會認字。只因為有一個即時和再現的時間之差,使猴子進化到人。(沒有過去印象,就無從與當前的進行比較,不能誕生由時間介入的高級概念…)。但以此推論再現情感是較高層次情感,只不過是個假想而已。
然而再現情感已經顯現了至少有一個優越之處:如果沒有情感的儲存和再現,我們就不會知道怎樣做才能追求到“幸福”!(幸福暫指正向情感。)舉例:某人通過播種, 管理 , 豐收,顯現快樂。設:當時只儲存了概念,沒有記錄快樂。任何情感不會長存,過一段時間則無影無蹤。這時如果有人問他:“你播種、管理為什么?” “為了豐收。” “豐收為什么?” “有吃的” “沒吃的怕什么?” “不知道。” 我們認為他是個神經病。對,他就是一個缺乏情感儲存功能的先天不足。先前顯現的情感早已經失蹤了,怎么會知道沒吃的會受罪呢?現在的我們,正是因為概念和情感一起被記錄下來,通過再現,才能夠知道幸福是從哪里來的了。
六,藝術作品顯現的情感特征:
舉例討論:(1)一個私心太重的人W為了求職把一筆巨款送給貪官張某,張某喜出望外,對W產生愛戴情感。如果其后張某遇到他或看到他的照片時,也會有好感。然而除了張某以外,凡認識他的人見了W的照片,肯定不會有好感(也有例外)。即使有一位藝術家認識他,也不會以W為素材搞創作。(不是出于理性,而是藝術家的正向情感三因夾里沒有W.)(2), :有一個善良的老母親得了重病,由于沒錢不能送醫院,兒子王某焦急之際,街坊一位公認的老好人Q送錢給王某讓他趕緊送老人去醫院。王某與Q第一次處事,經過短暫的思維過程后(我該不該收?…)對Q產生感激心情并出現愛戴情感。即時形成的三因夾是“愛戴情感,概念,信息”。具體分析:具體人Q最具體的概念是“Q”概念,類概念有“人”、“動物”…;Q最具體的視覺信息是他獨有的信息,即:除了Q外,你見到的所有人都不具有。(包括獨有的符號和特征性符號組合。)Q的視覺“類信息”中有“人”的特征性視覺信息。現在,提供視覺信息反射情感:只提供Q具有的“人”的特征信息,顯現的是你見到的所有人的具體情感的綜合感覺;如果提供Q獨有的信息或照片,王某顯現的是愛戴情感,伴隨著具體的概念。這個公認的老好人,雖然在很多人那里也聯系著正向情感,但是都具有各自的特殊內容。如果這些人中有一位藝術家,由于正向情感三因夾里有Q的信息,就有可能想到以他為素材進行創作。其創方法至少有兩個。一是以自己感觸到的具體內容進行記實性的描述,其有效對象會很少,有人會做出“有意義,不真實”的評價。二是搜集對Q有好感的那多個內容對他做多方位描述,直到使人產生“老好人”這個類概念為止,隨即顯現“愛慕”類情感。這時,出現了質的變化:它不但增加了認識Q的人的有效對象,還能使聯系在“老好人”類概念上的其他人的三因夾被啟動,其有效對象的增加量已經不能以倍數來計算,幾乎遍及了所有人。類概念與形成它的各個具體概念的主要區別在于,具體概念具有偶然性,(Q給與某一人的好處,都不能排除他是否有自私目的)。所以,類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類概念形成后,它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便化為符號。要表現老好人使人顯現愛慕情感,不一定非要表現Q和他所做的事不可,農民、工人、軍人,甚至像西游記中的猴子、豬,雖然各自有自己的內容特點,都能夠表現“好人”、“老好人”這個類概念和激發相應情感。
“老好人”這三個字提供的也是類概念,為什么不能顯現明顯的情感呢?因為它提供的只是即時概念,沒有具體的形象信息。藝術作品的體驗對象不是“人類”,它是個抽象概念,不能作為個體而存在。藝術作品激發的情感是極為具體的某一個人的情感。“老好人”的文字概念與“人類”具有同類性質。一個人顯現愛慕情感時,老好人的符號內容是由形象信息參與那一個個具體事物。如果王某對另一個人說Q是個老好人,那人不一定有情感反應。因為王某沒有提供構成老好人的符號內容。要使具體人顯現情感,不能脫離形象信息。(當然不排除文字也能表現形象信息)。其道理可以比喻表述為:“疼痛”二字的概念不能顯現痛苦情感,是因為在疼痛時伴隨的概念中,沒有接近于這兩個符號的信息。理性情感和概念較復雜,此討論屬于表現技法范疇,不詳述。
總結以上敘述可概括為:個別的現象不可能成為藝術作品;局限于某一區域有效的作品,不會成為大眾的藝術;只有表現類情感的藝術,才能具有普遍有效性。而這些作品給人的意境,正是事物的本質內容。藝術情感伴隨著多個概念,雖然它們的內容各異,但都有其共同之處。例如,激動情感聯系著使其激動過的多個具體內容,但都有能使其激動的共同特征。容貌美再現概念雖然抽象,但都具有優良品質特征。整體概念雖然朦朧,特征概念則隱約可見。((如容貌美隱約可見的是“好人”概念,和“愛”的情感。這類概念即是鑒賞藝術作品感到津津有味之處。)再如:面對油畫“決戰前夕”,主席的激動神態,和對面那畫有箭頭的地圖,與決戰前夕概念組合,啟動事件概念,并顯現相應的情感。這里,主席那激動神態有可能使鑒賞者顯現激動情感,(但有一個前提,即他曾經和旁人一起處在一個產生激動情感的場面時,自己的激動心情記錄了旁人的激動神態)。這時,鑒賞者的相應的經歷內容被啟動(朦朧),主席簡樸的服裝和那簡陋的住所,可能使他想到主席的品德,想到勝利的不易,還有偉大之感...(與自己經歷的內容有關)。樸實的、褐色加黑、灰色調,還可能模糊地顯現為勝利付出的一個個戰斗場面意境。如果環境比較幽靜,還會感到似乎還有什么吸引著他(潛意識),是什么?是油畫內容和自己的潛在內容有一個共同屬性:重大的成功來之不易;或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與自己的經歷內容有關)。現在,鑒賞者并不是像學者一樣苦苦搜索那個哲理,而是那個再現正向理性情感驅使著他。他所感悟到的這能使人激動的共同屬性就是類概念。
可顯現的所有內容都伴隨著再現復合情感(再次提出,如果沒有再現,畫面中的主席激動,或理性上認為他應該激動,鑒賞者也激動不起來。上學以后的兒童,雖然已經明辨是非,但理性情感三因夾無有或很少,只愛看格斗片)。而這復合正向情感也正是類情感(或者接近了它)。
其實,我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藝術情感不同于任何即時情感:即時情感偏重于享受(自私性),藝術情感偏重于悟性(真理性)。欣賞藝術性較高的風景畫,第一眼的整體感會有個好心情,畫中的色彩、遠近對比又感到舒服。整體的再現概念雖然朦朧,但再現概念的共性都是動態的,風景畫的整體感覺還有動態的意境(即動人)。再仔細欣賞,與正情感相聯的生活中有印象的那些意境就活躍起來,,畫中一棵樹的特征能顯現現某電影的意境,也可能顯現牛郎織女求愛的意境…甚至某局部景物會人格化。比如,兩個樹枝伸出來連在一起,(概念的符號)會產生握手的意象;一顆小樹長在一棵老樹下面,會激發“愛戴”概念,與該概念相連任何意境,或觸景生的情,都是自己大腦儲存的再現!藍天心曠神怡,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洶涌澎湃…。這些畫外之意,無論覺得多么神秘,都不是上帝恩賜的靈感。(不排除某些人會有奇妙的“再創造”,但也不是無源之水)。在欣賞過程中,一步步感悟到“大自然是美的”這個類概念。畫中一個美貌的人,顯現的是那些美的內容(優良品德等),在欣賞過程中,一步步感悟到“人是美的”,或“人應該是美的”類概念。這些結論性的感悟,(只是感悟,明確的結論在思維推理時才能出現。)不正是趨近了事物的真諦嗎?
七,結論:
(1)美感雖然是日常情感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但還是情感性質。就像藍色和黃色混合成為綠色一樣,綠色還是色彩。感到了美就是顯現了正向情感。人人都樂意感受正向情感,所以都樂意感受美。古今中外美學研究者,雖然承認美感與情感有關,但都沒有把情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原因不外乎美感不像日常情感那樣產生于利害關系,具有功利性。于是自覺或不自覺的把美感從情感中分離出來。也難怪分離,對于某些能夠引起美感的作品,根本就無法找到其情感來源。有的音樂,美術作品提供的具有情感的三因夾不知有多少,由于情感只有正反兩向,也能顯現美感。要想分離其中包含著哪些具體的情感內容,幾乎不可能。電影、戲劇等能夠表現較具體的內容,雖然知道為什么憤恨,為什么愛慕,也屬于類概念和類情感。我認為,無論有怎樣的難解之處,研究美,就要具體到研究情感,具體到研究再現情感和再現概念的特性。人類進化到現在,第六感官感到的情感是最高級不過的了,不會再有更高的虛無感覺。
(2),美學就是情感的科學。我們只是感覺到了它,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3), 藝術是什么?藝術就是向人展現現場對其無任何利害關系的某些信息或概念,由于三因反射現象,讓其再現過去曾經產生過的情感和情景的技術。(舉例:王某把一條蛇扔到那個被蛇咬過的人面前,那人會很生氣,王某的行為性質為惡意;如果王某把一條繩子扔到他面前,他也被嚇得驚慌失措,但王某會大笑一場,此時王某的行為性質可稱為藝術。其再現的情感包括正反兩向。)
(4), 藝術品是什么?藝術品就是能使人再現正向情感的作品或物品。
(5),“美感”是什么?美感是正向情感的特殊表現形式:
1)美感是再現的正向情感。(廣義)
2)美感是幾種正向情感的綜合感覺。(狹義)
【【附:概念簡介。(只限于對藝術有關部分)
1,物:物是客觀信息經常顯現的某種固定組合。
2,物概念:當認識到某一組合與其他組合有其特定內容時,便形成物概念。
3,事:物的有目的的動作。(不單指人,如蜜蜂采蜜)
4,事概念:經過一個或幾個有序的動作,出現目的時,產生事概念。
5,事件:一個以上的事概念的有序組合,且為了達到某種意向。
6,事件概念:當意向顯現后,形成事件概念。
從進化論看,物概念的形成象征著認識空間;事概念的形成象征著對時間的認識。其時間表現為波段性,如物體受力形成機械運動,機械運動又可形成電運動,電運動又可形成磁運動...人類的認識實質是對時間認識的不斷延伸。人的情感來自于意向的實現與否,與目的的實現與否無關。,
以上所有概念的指向都是即時概念。其中間態是動態的,如果被儲存,便形成靜態信息。其概念包含的動態內容,化為符號被記錄下來。】
【作者簡介:原在文化館從事美術活動。后對美學產生興趣,現在家專一探討美的真諦。】
來源:美學研究 作者:許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