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石
1968年生,筆名得源,齋號碧蕓軒
作品《欣欣向榮》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
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許昌市美協副主席
榮寶齋(天津)簽約畫家
九三學社畫院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人物志書畫學術委員
河南省荊浩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滿堂紅》265cm×220cm
向傳統要筆墨,向生活要構圖
近些年來,我秉承著這個理念,踏遍大江南北,力求創作與生活同頻共振。
當今時代,置身于火熱的生活中,要想把生活的真實轉變成藝術形式,便需要從寫生開始。可以說,寫生之路像燈塔一樣,導引著藝術家們的航程。中國畫的寫生創作,其主旨是畫面必須要充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這是躲在畫室里編造不出來的,只有長期堅持深入生活,去接受生活的浸泡,觸景生情,才能使我們的創作充滿生機與活力。
《松煙聽雪》220cm×200cm
從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進而創作出讓人觀后宛若身臨其境的作品。這也是中國畫家借助大自然神力,再行精神深層陶冶與沉淀后的飛躍。傳承千年的中國畫,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學習傳統是每一位畫家的必修課,許多畫家亦正循著前輩們的足跡,推動著中國畫藝術繼續闊步前行。我潛心臨摹古人技法,掌握山、水、云、石、樹、動物的畫法,了解各家各派的藝術風貌,熟能生巧,窮則思變。惟有熟讀古人的藝術結晶,才能更快捷地知道自己面對大自然的乏術,才能找到自己的疏漏,并學以致用。寫生是學習和繼承傳統的最佳紐帶,也只有在寫生中才能將所學到的傳統技法在大自然中加以驗證,并深切地體會到前人的高明,也只有在寫生中,我們才能對前人的技法加以改造,活學活用,并逐漸揣摩自己的筆法,進而形成自己的藝術語匯。
《四扇屏》135cm×35cm×4
山川河流,云卷云舒,枝繁葉落,朝暮的變化,四季的更迭,多樣性與復雜性的交織,人文與自然的輝映等等,都會撥動我們的心弦,引發畫家心生奇思妙想。寫生,就是要取大自然之精粹,取其生動之處。面對自然景物,觀察僅僅是開始,就如同牛的反芻,還需要將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山川林壑,加以歸納和取舍,抓住最能打動人的一剎那,付諸筆墨加以強化和夸張,最終潑灑出由自然景觀到藝術符號的升華。
概而言之,便是要先深入生活,然后再走出生活,進而走進藝術。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在“走進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多次深入密林、山澗腹地寫生,受益匪淺。在與自然對話的情感交融中,深切感悟到自然山水中有其無與倫比的魅力,從充滿生命的山林景象、飛禽走獸中,去體驗去發現并印證美。
《紅火圖》96cm×180cm
在我的水墨寫生中,偶然對自然與生命客體的刻畫,很少用較長的時間去深入表現景觀的內在之美,更多的是用筆墨表現主體對客體的現場感受,最終實現以現實自然情趣為參照的意象表達,重點把握畫面意境及大的結構關系,深入、細致地對自然做“目識心記”的觀察,在心中形成大致腹稿,然后才從容落筆。畫時須果斷、大膽,去粗取精,抓住瞬間之氣象。有時勾線,有時直接用墨塊,使墨色在紙上自由發揮。面對動物與自然之美時,將胸中氣象化成筆下意象,使有限的畫面生發出無限的空間。這其中,有著諸多偶然和隨機性。一幅水墨寫生,有時須臾片刻便可完成,且極具生動,別有趣味,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寫生過程中,還應深入了解大自然反復無常的規律,使偶然的畫面處理、轉化成必然的成熟的藝術創造路徑。中國畫十分強調抒發畫家靈性的能動性,抒情性是中國畫的主要內涵。在寫生的互動過程中,更能發揮畫家自由的靈性。畫家只有把目光投向自然,在自然中吸吮其精髓,搜尋表達自己主觀情思的感性符號,以自然作為創作的出發點,才能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望月》260cm×186cm
寫生讓我們更真切地去親近大自然,用心靈去感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獲取更多的創作素材,所以寫生是學習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我們進入藝術自由王國必經之路。
《碩果累累》180cm×96cm
《紅火圖》180cm×96cm
《木藍迎春》180cm×96cm
《仲秋清露》242cm×126cm
《和諧》138cm×68cm
《合歡》138cm×68cm
《秋爽圖》138cm×68cm
《紫荊雙雞圖》138cm×68cm
《綻放》138cm×68cm
《夏趣》100cm×68cm
《趣》100cm×68cm
《鳳凰木》180㎝×196㎝
《福田心耕》68㎝×68㎝
《荷》68㎝×68㎝
《國色天香》68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