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何占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寧夏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姜寶林工作室畫家,中國國家畫院范揚工作室畫家,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石嘴山市政協常委,石嘴山市文聯副主席,石嘴山書畫院院長、美術館館長,石嘴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寧夏山水畫研究院院長,中華環保公益藝術家,寧夏文史館研究員,被自治區評為“塞上文化名家”“四個一批人才”,享受政府津貼,建市60周年先進個人。十八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銅獎、優秀獎,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多省級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作品、自治區人民政府常務會廳創作巨幅作品、黨校貴賓廳創作巨幅作品、銀川市政府、文博館、貴賓廳等創作巨幅作品。
獲獎情況:
1、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12吳冠中藝術館開館暨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熱血忠魂天地留》獲優秀獎。
2、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作品《西峽頌》獲優秀獎。
3、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新時代、新面貌、新作為”政協委員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書畫展作品《清平樂六盤山》入展。
4、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0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全國美展”作品《傍山而居聽泉鳴》獲優秀獎。
5、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04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作品《賀蘭山之春》獲銅獎。
6、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全國中國畫展”作品《山泉日夜聽泉聲》入選。
7、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0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賀蘭煙云》入選。
8、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毛澤東講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60周年》”作品《山水》入選。
9、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05年紀念蒲松齡誕辰365周年中國畫作品展”作品《西夏賀蘭山》入選。
10、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葉淺予百年誕辰”中國畫作品展 作品《細雨絨霧》入選。
11、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四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展”作品《西部青山秀》入選。
12、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07中華情——美術書法作品展” 作品入選。
13、2008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上海東方美術館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14、高原.高原中國西部中國畫展入選。
15、第四屆全國中國花鳥畫展入選。
16、和諧趙燕、紅色太行全國中國畫展作品《清秀賀蘭山》入選。
17、慶祝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勝利召開,在人民大會堂匯報展中作品《不到長城非好漢》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收藏。
18、浙江省衢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水墨開化 筑夢同舟”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入選。
19、北京同舟畫苑主辦“同舟筑夢”同舟畫苑中國畫導師作品觀摩展入展。
20、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當代名家邀請展入展。
21、中國書畫30家巡展入展。
《紅色經典》215cm×180cm
序 言
用筆墨歌頌祖國,以書畫贊頌時代。通過此次全國書畫名家藝術精品展,鼓勵廣大藝術愛好者熱情參與,推廣書畫藝術精品走向人民大眾,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此次書畫展覽不僅是當代名家藝術成就的場所,還將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書畫藝術,促進海峽兩岸書畫交流活動,推廣國際藝術活動的重要事宜。
禮贊新時代,翰墨頌祖國。2020年10月6日,““同祖同根 一脈相承”——中國書畫名家走進李奇茂美術館”將在山東高唐李奇茂美術館展出,本次預計展出作品120幅。
《斷云千里附歸風》96cm×180cm
淺析“氣韻生動”
文/何占福
謝赫在前人繪畫實踐和論畫的基礎上,著有了經典理論著作:《古品畫錄》,此卷中,明確而系統化的提出“六法”來評論“眾畫之優劣”:“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二曰骨法用筆是也。三曰應物象形是也。四曰隨類賦彩是也,五曰經營位置是也。六曰傳移模寫是也?!痹谥x赫的六法中把“氣韻生動”放到了第一位,可見氣韻在國畫中的重要地位。
《青山綠水去無聲》48cm×180cm
唐代張彥遠在謝赫六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做了闡述,在他的《論畫六法》中,對于“氣韻生動”,他有著“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的見解,又說:“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他認為繪畫最主要的是畫家對所描繪的對象是否有真正上的感悟,強調了畫家在個人主觀方面對所描繪對象的理解,從而通過筆墨把這種主觀的理解所表現出來,強調了畫家這種個人主觀精神因素在藝術傳達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闡述了“氣韻生動”,也是告訴后人如何真正的理解“氣韻生動,”其實是通過畫家個人對所描繪事物的理解,加入感情表達,本來中國畫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淺層的形似,這也就是為什么將繪畫中“氣韻生動”放在第一位了。
《泉聲》136cm×68cm
“氣韻生動”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氣韻”,可以通過古代的幾位比較有代表性書畫家的見解對其分析,例如,有人認為“氣韻”應該是“氣”和“韻”。
嚴可均輯 《全齊文》其卷二十五 ,將“氣韻”與“生動”上下句接用的是姚最《續畫品》,在品評謝赫之畫時所提
:“至于氣韻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用來證明“氣韻 ”與“生動”二者之間的關系。
論畫六法最早是對人物畫所提出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用六法去評論人物畫如《伏羲神農》“有奇骨”,如《漢本記》“有天骨而少細美”,如《孫武》“骨趣甚奇”。
《天青江月白》68cm×138cm
謝赫所謂的“觀其風骨”中的“風骨”,“頗得壯氣”中的“壯氣”、“神韻氣力”、“力遒雅韻”的“力遒”,這里所說的“骨、氣”都為表達出“氣韻生動”中的“氣”在形神中的重要性。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古之畫,或能遺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其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其間矣?!蹦芸闯鰪垙┻h對“氣韻”的見解認為畫畫不能單單只講形似,而要從形似之外去追求整幅畫的氣韻,氣韻生動了,形神也就兼備,形神也自然在其中?!叭魵忭嵅恢?,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币鉃槔L畫既要有生命感又要有美感,依賴于形似而又高于形似,作品中如若沒有了氣韻,就是“空善賦彩”,“空陳形似”。
《百丈素崖裂》 136cm×68cm
宋代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所提:“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此觀點認為繪畫的其他法則是可以學會的,唯有“氣韻”是學不到的,而是要靠畫家的蒙養、自身修養,達到“不知然而然”的境界,也就是此處所說的“必在生知”。如“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彼J為氣韻應該與畫家人品聯系起來,人品高,畫品自然隨之,所謂的“氣韻生動”也隨之在作品中顯現,達到“不知然而所以然”的境界。還在其中提出了“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贝司湔J為如果一幅畫的氣韻不到那就等同于工匠畫,如文章中所說的“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
《奇峰出奇云》138cm×68cm
還有宋代的劉道醇《圣朝名畫評》中寫到:“夫識畫之訣,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也。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明代董其昌在《畫旨》中提出:“畫家六法,一曰‘
氣韻生動’?!畾忭崱豢蓪W,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董其昌提出氣韻不可學,為“,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又通過一個“然”字說氣韻是可以學到的,那就是要接受天地的蒙養,增加個人的修養,胸有成竹隨手寫出來的都是有氣韻的作品。清代唐岱《繪畫發微》謂:“六法中原以氣韻為主。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呆板矣?!庇钟蟹亏臁渡届o居畫論》亦謂:“氣韻生動為第一義。然必以氣為主。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其間韻自生動矣。老杜云‘元氣淋漓幛猶濕’,是即氣韻生動?!薄瓘倪@些歷代名家的畫論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如何理解“氣韻生動”,它在繪畫的領域里都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一溪煙咽寺樓鈡》48cm×180cm
氣韻在山水畫中的體現
中唐以后山水畫慢慢開始興起,唐末五代時期的荊浩在《筆法記》里說:“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他是最早將氣韻的觀念應用到以山水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中的。
《春融》70cm×50cm
宋鄧椿在《畫繼》中提到:“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之間者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有神。……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
《響入百泉去聽如三峽流》68cm×138cm
董其昌在《畫旨》中提到“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遠山一起一伏則有勢,疏林或高或下則有情?!庇址Q趙松雪、黃鶴山樵“各能為此山傳神寫照。”這樣我們可以看到氣韻的觀念,慢慢的運用到了山水畫的創作上面,這也是繪畫自身的一大發展。荊浩也在《筆法記》中寫到“山水之像,氣勢相生”,又有王原祁《麓臺題畫稿》的“從氣勢而定位置”等等。這些所說的氣勢之勢即是氣,情即是韻。
《水抱孤村遠山通一徑斜》48cm×180cm
氣韻在山水畫中也可以說是山水之氣,也可以說是山水畫所傳神之處,所以顧愷之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碑嫾彝磺笮嗡贫⒅厣袼?,這一觀點在山水畫中也是一樣的。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到:“觀今山川,地占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保@說明了山水畫傳神的重點所在。
《融》215cm×180cm
氣韻所在自然離不開筆墨的運用,當發現氣韻的重要性后,畫家們開始用大量的技法在筆墨中找尋氣韻,希望能在筆墨之間呈現出氣韻,此時王維、張璪在山水中開始運用破墨,所以荊浩稱王維的作品:“筆墨宛麗,氣韻清高?!狈Q張璪的作品:“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因為筆墨是相輔相成的,筆墨與氣韻也是相互聯系的,這里也說明了何為以墨論韻。這也就是為什么從唐代以后以山水為主的作品中常常在筆墨上論氣韻,因為畫家們慢慢發現筆墨的關系既是氣韻的關系。
《猿鳥三峽里》68cm×138cm
《山水純全集———論筆墨格法氣韻之病》中所提“格法本乎自然,氣韻必全其生意”,這些都說明了氣韻和生動的相輔相成,因氣韻才會生動,生動才會有氣韻。清代的張庚所著的《圖畫精意識
畫論
論氣韻》中將氣韻在山水畫的發展中做了一個綜合的敘述。他說:“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于意者次之,發于筆者又次之,發于墨者下矣。
《紅色太行》190cm×138cm
何謂發于墨者?既就輪廓,以墨點染渲暈而成者是也。何謂發于筆者?干筆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何謂發于意者?走筆運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濃淡干潤,各得其當是也。何謂發于無意者?當其凝神注想,流盼運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蓋天機之勃露,然惟靜者能先知之?!标P于“氣韻”和“生動”錢鐘書先生也對此有過評論:“……則“氣韻”匪他,即圖中人物栩栩如活之狀耳。所謂頰上添毫,“如有神明”,眼中點睛,“便欲言語”……古希臘談藝,評伯雕刻繪畫,最重“活力”或“生氣”,可以騎驛通郵?!?
《好山十里都如畫》68cm×138cm
結語
“氣”在我們的生活中來看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在我們的人格魅力上存在的是一種氣勢、一種氣魄,同時表現出生命的精神狀態,像近現代畫家中:吳昌碩的繪畫講的是種“氣勢”,潘天壽講的是“氣局”,這些都是氣韻的不同理解與不同表現,氣不單單是做出來的,更是養出來的,這些也都是畫家精神狀態的不同體現。韻在音樂的角度看是指韻律、節奏,那么在畫面中同時也要能感覺到這種韻律感,畫面的中的筆墨、造型、空間等等的碰撞都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了如音樂般的韻律感、節奏感,這可能就是我們所感悟到的畫面中的“韻”。我想“氣韻生動”可能就是氣在畫面上運動的方式,“氣韻”動起來,畫就給人以活了的狀態,這種運動或平靜或激烈,總會產生一種運動形式。這些都是生命的存在和鮮活的形態,生命是跳動在中國畫之中的不滅靈魂。所以有了“氣韻生動”的作品就是有生命的作品,這種生命長存,中國畫的精神也會永垂不朽,流傳百世。
《江上青山橫絕壁》 136cm×68cm
名家點評
占福是我姜門弟子,他主攻山水畫,基本功全面而且深厚,能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是寧夏人,長期在賀蘭山下生活,對賀蘭山的山石有深刻的觀察、強烈的感受,因此他能夠運用傳統的筆墨手段來表示自己對大自然的鮮活感受,創作了許多有特色的山水畫,引起了廣泛關注,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因此我對他的作品是肯定的,也是滿意的,希望他在此同時繼續開闊思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創新,能夠在“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的理念下,將古老的山水畫向現代的山水畫轉軌,創作出符合新時代的帶有時代感的山水畫,我愿意和占福弟子,共同努力,共同取得豐碩成果。
——姜寶林(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白雲出山》70cm×50cm
照理說西北的漢子畫的畫比較雄強,但是何占福的畫在雄強中還有一份清潤??赡苋ミ^寧夏的人都知道寧夏是叫“塞上江南”,真正去過寧夏的都知道寧夏是肥草水美,氣候宜人,所以很有發達的民族文化在里面,通過何占福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寧夏也不是一味的雄強、秋高氣爽,也是有遍地綠草,水草肥美的景象。他的筆墨是出自中國傳統的正宗,他走過很多地方寫生,跟我也去過婺源寫生,后來他自己又去過很多地方,以自己的筆墨去表現大自然,歌頌美麗家園,這都是又接地氣,又能夠潛心藝術,扎根祖國的鄉村、山河和人民大眾貼的很近,能接地氣。應該說我們去寫生本就是接地氣的,而不是在家閉門造車,這個接地氣除了跟人民大眾一起生活啊,體會他們的精神以外,祖國的山河也是有地氣的。我覺得何占福在這一點上做的非常好,這是我們這一代畫家應當走的一條路,取法傳統取法自然,走進生活接地氣,然后創作,然后展覽,這是何占?,F在做得非常好,而且也會越走越好。
——范揚(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畫院副院長)
《賀蘭山蘇峪口》223cm×142cm
占福和我是多年好朋友,他的作品我覺得,除了具有傳統山水畫的功力,他很多都來源于生活,是到生活中去體驗生活、采風。他的畫基本上還屬于山清水秀的風格,它不純粹是水墨,占福不僅有傳統的功力,他又有自己生活的底蘊,不難看出何占福先生,是一個很用功、很有才氣的畫家。
——滿維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常務副院長)
《湖上清風》70cm×50cm
何先生的畫給我的感受呢,最大的一個特點呢,就是丘壑縱橫,氣勢磅礴,而且氣象高遠,真地是很難能可貴,而且在他的氣勢磅礴的畫面中間,透露出來一種很安靜,很愜意的一種狀態,我想我們時下所說的正能量,把藝術作為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性的東西,在何先生的筆墨跟腕底都呈現得非常地自然而清晰。
——楊濤(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院長)
《大山吻》215cm×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