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輝,男,1968年生于內蒙古包頭市。
1990年畢業于包頭師范專科學校美術系。
2001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本科獲學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意大利華人藝術家協會會員, 中學高級美術教師,包頭市政協常委,包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99年 油畫作品《黃土地》入選全國第八屆“群星獎”,同時在內蒙古地區獲獎。
2006年 在《藝術界》雜志中作美苑人物專欄介紹。(賈方舟評論)
2007年 油畫作品《西北部·野花》參加內蒙古舉辦的“視覺草原”提名展。
2014年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油畫高研班進修。
2015年7月 油畫作品《鄂爾多斯高原》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油畫高研班2015屆結業作品展中獲優秀獎。
2015年7月 油畫作品《家》參加包頭市第三屆美術作品展。
2016年在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首屆油畫高研班進修學習并辦聯展。
2016年12月 油畫作品《家之一》參加首屆包頭油畫雙年展。
2017年7月 油畫作品《空中之夢》參加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包頭美術作品集。
2017年 油畫作品《西北部野花》參加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作品展“立夏·詩與遠方”畫展。
2017年9月 參加由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并獲得入會資格一次。
2017年12月 油畫作品《葫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高研班學員作品展中獲優秀作品獎。
2018年7月 參加由中國美協舉辦的大潮起珠江——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得入會資格一次。
2018年10月 參加由中國美協舉辦的吉祥草原· 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 油畫作品展,油畫作品入選。
2018年11月 油畫作品《記·憶》參加包頭市政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書畫展。
2019年3月 油畫作品《鄂爾多斯高原》等八幅作品參加現實實現—包頭寫實主義油畫展。
2019年6月 油畫作品《海莫日》參加第十三屆內蒙古自治區美術作品展。
2019年7月 油畫作品《西北部野花1》等五幅作品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
2020年3月 參加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舉辦的‘紅色百年內蒙古’大型主題油畫創作工程。
2020年7月 參加第二屆包頭油畫雙年展。
2020年9月 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許世輝 白其含美術作品集》。
許世輝《中國有稀土》350×180cm 2020年
這幅作品表達的是內蒙古包頭的稀土研究和應用鋼鐵冶煉的場面。歷時九個月完成嘗試了大型命題材畫的畫法,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作品有意義!
我眼中的許世輝
我與許世輝相識在1990年9月,那時他剛從包頭師范??茖W校美術系畢業分配至包鋼少年宮,一個星期后,我由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分配至那里。
初次見到許世輝,是在三樓大廳里,他正在畫大幅電影海報,是由巨幅的一字排開的十二塊鐵皮做成的畫板,待油漆干燥后再安裝懸掛在二樓的高處。我看到他熟練地用大板刷、調和漆畫巨大的頭像,揮灑自如,形神兼備,當時很是佩服這個清瘦的年輕人。
后來他被少年宮主任分配至劇組,負責電影海報的繪制和各類大型會議的會標與演出舞臺的布置。記得有一次看到他用刻刀直接在白紙上刻畫出大塊黑體字,根本不用尺子和鉛筆打草稿,那份胸有成竹的隨意讓我驚羨,心里暗自嘆服他的能力。
《展望家鄉》120×180cm 2018年全國“大潮起珠江”獲獎
因為在一起工作,又是同道,上學期間學習的都是油畫專業,所以,我們倆經常交流創作方面的體會、心得,也經常相約一起去郊外寫生、采風,坐在草地上喝著啤酒迎風對月,暢聊我們的青春、藝術與夢想。白駒過隙,轉眼己相識相交幾十年。
經過近三十年的油畫創作的積累,許世輝從“陰山”系列到“野花”系列,再到目前的超寫實系列,完成了藝術上的升華與超越。而在意大利的訪學經歷又加深了許世輝對古典藝術的理解,使他的油畫創作在良好的審美修養上又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讓人沒有理由不相信許世輝的藝術道路會越走越遠,催促著我們不得不快馬加鞭,迎頭趕上。
苗景昌
2019年8月
(油畫家、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包頭美術館館長、包頭美術家協會主席)
《記憶》120×180cm 油畫創作 2018年全國“丹青鹿城吉祥草原”入選
(這是包頭北部牧民們真實的生活場景。記錄牧民們享受美好生活的瞬間,畫面中突出了牛馬的神情,乖順、聰穎、強健、耐人尋味、趣味十足,是蒙古馬精神的寫照表現。)
油畫創作隨感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加上老師的鼓勵堅持了下來,不知不覺成了現在的職業,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情趣體現在畫畫當中,覺得很慶幸。畫畫是最具有獨立性的職業,能調動你全部的身心,興趣濃濃的進入那神秘的畫面魅力中,讓你迸發著熱情。我是一個實在的人,總愛踏踏實實的去做事,繪畫是人精神深處的一種表達方式。油畫是外來畫種,在中國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中已與中國人的情趣生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體現出了不少中國人的氣息。我覺得把油畫畫好,不容易。有道是:世上的事都是難能才可貴。
《海莫日》120×150cm 2019年
現代社會物質的飛速發展,讓人的心里承受力加大,占有欲、享樂欲的刺激,物質豐富而精神淺薄,空虛導致現代人的心理失重,使一些藝術品成為五彩泡沫,轉瞬即逝。人性中本身具備的美好重要品質在淡化和消失,這是很可悲的事情。古今偉大的藝術絕不是短命的,好的藝術是從心靈深處伴隨著自己的熱情自然直接流淌出來的。這么多年來,我著重傳統,不管周圍刮什么樣的風,我都能基本重視自己的內心,安靜的潛心體驗走自己選定的路。
畫家的作品是蘊積和表露個人性格和氣質的。地域環境的影響使我生長在黃沙風吹西北部地區的人來講是心靈的寫照和畫筆的自然宣泄,外來畫家就算刻意去營造也只能是形似而難以企及。大家看到的這些作品都是我近期的作品,起名為西北部·×××表現我們西北地區對我的印象——蒼涼、博大、深邃為背景的野花等。野花雖在冬季凜冽寒風中卻能枯而不倒,象征著我們這一地區的人們有著堅韌不拔的品質精神。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也在不停的探索新的繪畫形式,使他更加成熟起來,給人們的心靈增加一絲喜悅。
許世輝 2008.8
《鄂爾多斯高原》180×150cm 2015年
承傳其美,變古通今
——談許世輝、白其含的作品
在這個重視畫家獨立個性的圖像時代,像許世輝與白其含這樣在藝術上保持內在相似,外在迥異的夫妻搭檔井不多。他們的作品看似差異巨大,實際上卻有著密切的內在相似性。他們在生活和長期的藝術創作中相互勉勵,他們所具有的強大的自信足以對抗快速變化的流行風格對他們繪畫創作的沖擊,并使他們可以沉浸于自我藝術的完善之中,使畫面保持著一種溫潤雅致的美。白其含的《靈感真言》和許世輝的“西北部野花”系列都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可能得益于他們對古典傳統繪畫深入的學習與濃郁的興趣,但又不拘泥于經典繪畫的法則,自成體系。盡管許世輝創作的主要媒材是油畫,而白其含使用的是中國傳統水墨畫,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找到了彼此都認同與追求的價值。常年的探索與嘗試為他們的作品賦予了不同形式和材料的合法性,建立、完善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繪畫體系。
《祈》120×180cm 2017年全國第十屆西部大地情獲獎
許世輝這些年的繪畫創作穩定且逐漸凸顯張力,分為三個明顯的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風景為主,表現大西北的枯裂與渾厚,夾雜著一定的生澀之美??缭蕉兰o后轉向對靜物的表現,追求寧靜樣和的氛圍。2010年以后逐漸走向對人物的關注,表現蒙古族彪悍的壯美之情。早期時,傳統繪畫無疑是他作品中最為本質之處,近年發展成對歐洲古典美學的探索。創作風格由早期的平面性表達到如今對三維空間的重視,將早年的以潤為美發展為渾厚的壯美。
相對于許世輝來說,白其含創作活躍,具有一定的豐富性,涉及油畫、裝置、水墨,還在作品的美學本質上進行了多樣的嘗試,將材質的物性與圖像的主觀運用結合起來,雖然二者難以完美契合,但在多種系列作品中都蘊含著統一的視覺之美。她的作品具有一種散點式的特點,漫步者的閱讀節奏,畫面中時常流露出對多種文化符號的關注和突發奇想的靈感,表現出溫潤雅致之美。
張顯飛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畫家)
2019年11月12日花家地
《空中之夢》50×60cm 景物寫生 2017年
(超寫實畫法,注重材料和技法,畫面平整細膩入微,以還原真實物體為主的高技巧畫法,強調用油的層次覆蓋,畫面要求極其嚴謹。表現人物的柔軟與有寓意愛護弱小的愛心,與磚塊的堅硬產生的強弱對比。非常逼真的表現出了絨布、皮膚、磚塊、木條四種不同的材質搭配出了一幅孩子入睡圖并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留白構圖形式。)
《葫蘆》30×40cm 景物寫生 2016年
地域文脈與個人風格
——我看許世輝、白其含的畫
在畫界,夫妻皆為畫家的情況很不少。甚至在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一個“夫妻合作”的時代(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那時只強調一種時代大風格而無視畫家的個性特征和性別特征,因此,皆為畫家的夫婦一起合作就顯得十分便捷。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個性的張揚,即便是志同道合、相依為命的夫妻,在藝術上也凸顯出各自不同的取向。因此,生活上的相互扶持和藝術上的分道揚鑣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許世輝、白其含這兩位年輕的夫婦畫家就是這眾多夫婦畫家中的一例。他們所處的地域文脈、生存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樣的,這些因素對于他們藝術的影響也是共同的。雖然他們在藝術上還處在進取的過程,還未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但從他們的作品看,其藝術旨趣和追求已有明顯的差異。許世輝顯然執著于在畫布上表現大西北寒冷干裂的生存環境留給他的視覺記憶。而白其含則更傾向于在地域的歷史遺跡中尋找文化資源,特別是她只在必要時借用卻不廝守在畫布上,她對材料的敏感常常使她突發奇想,這使她的作品更顯出一種尋找語言的激情和表達的沖動。但是,敞開的視野和多向度的汲取又使她的作品缺少一種風格上的連貫性。她沒有許世輝體現在作品中的那種相對的“定性”。許世輝也在畫布上使用材料,表現語言也有從寫實、表現到半抽象的不同探索,但從他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一種探尋中的脈絡和連續性。各自的優長同時也有各自的不足,這都是很自然的。
《家》120×150cm 2013年
從目前兩人的藝術取向看,我覺得許世輝仍應堅守他一貫的“西北部”自然景觀這一主題,但在表現上不必走過分寫實的路。適度的材料介入和近于抽象表現的語言似更適合于他的風格的形成。如在《西部·云》、《西部·家鄉》、《西北部·花》乃至《紅·綠》中所展示的那樣。在他較為寫實的作品中,《西北部》I、II和《西北部·野花》較好地傳達出他所賴以生存的地域環境的感受。其中《西北部·野花》中對垂直線的運用,加強了這件作品的形式感和構成意味。而凝固的干花和土黃色調則凸現出地域環境的應有特征。但如果與《西北部·花》相比較,后者顯然更具有觀念色彩和當代視角。在近期的有鉛筆背景的西部系列中已呈明顯風格特點。
《西北部·野花之一》80×100cm 油畫創作 2007年
(野花系列是我探索十年形成的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作品。表現了包頭周圍地域里荒蕪的野草,夏季盛開的野花枝在冬季依然挺拔不凋,象征了一種堅韌挺拔的意志。畫面采用了中國畫的構思意境,中西結合趣味盎然。)
相對而言,白其含更敏感于對材料語言和形式語言的選擇,而她的不定性或易變性也正在于此。在可能的條件下,她更適合作裝置藝術,因為她屬于那種有能力發現材料并將它有效地轉化為藝術的一類藝術家,如她在《井田》和《無題》所表現的那樣。但因各種條件的限制她未能充分展示出這方面的優長。在架上作品上,《物語》、《門》、《源》是三件比較完整的作品,在斑駁的肌理中表達出一種豐富的內涵,已顯現出一種成熟的傾向。
《西北部·雨后的野花》150×120cm 2007年
以上這些作為他們的“同鄉人”(我曾在包頭生活和工作多年)的議論,既想說明他們藝術上的現有進展和未來可展示的更大空間,也想說出他們面對的各種問題和可能解決的方案。但也只能是“僅供參考”,對于他們藝術的未來,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他們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完成。相信他們在不長的時間內對自己會有一個更大的突破。
賈方舟(中國美術批評網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
2006年1月
《西北部·野花》120×120cm 2007年
人未動,心已遠
——觀許世輝和白其含的藝術作品
好畫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沖動,體驗出靈魂的顫栗,許世輝新的力作讓我們有了這樣的感覺,他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表達出憂郁的情感,就像泰戈爾的名篇【金色花】所描寫的那樣:“每一朵金色花在風中搖擺,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細致又不失整體,色彩也更為意象了,他終于遠離了‘西部,西部’的徘徊,也放棄了‘北方,北方’的抒情。心靈的遠行總會使精神得以超越,也會為我們提供溫情的慰藉,使自己的靈感飛向更廣闊的空間,畫面中閃閃發亮的野花讓我們感覺到呼吸或是血液在枝干中流淌,冷靜而客觀,敏感而不曖昧。這些畫面早已不是他過去的那種“寫真”了,不論是雪地中的花束,還是蒼茫大地上叢叢的野花野草,透過遙遠的天際吸收著陽光空氣,使我們感受到了精神家園里的片刻安慰。這些具體生長在何處的生命在許世輝的眼里早已無所謂了,他那看似平靜的面孔背后是激蕩不安的靈魂在跳動,在吶喊,他試圖把色彩和線條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對生命深刻的體驗過程中,他要用畫筆建立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王國,于是,我們通過他的作品看到一個孤獨的國王和他持之以恒的最本質的心路歷程。
《西北部·野花》150×120cm 2007年
白其含更像是位行為藝術家,因為她的作品多是立體的,讓我們看到她充沛的體力和不安的藝術基因在舞動,她擅長與材料對話,并把這些東西賦予鮮活的藝術生命。自豪又自信,直視著你象鏡子一樣,折射出我們生命的軌跡和歲月流逝的痕跡,對傳統元素的應用又讓我們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溫柔和細膩,曾經有過的生活經歷早已穿透這些作品表面,那是藝術家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和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對這種情感無休止的追問,也正是對藝術最本質的探索過程。她希望通過對傳統符號的應用來引發出現代藝術所要表達的無限生機。比較許世輝和白其含繪畫作品,她比他更加寫意和概括,她追求色彩上的雅致清新,造型上的洗練質樸,我很喜歡那些被她稱其為“小品”的大作。但他們這種差異其實是表面的,本質上他們是一樣的,都是試圖通過對傳統語言的探索,盡可能的轉化為對當下生活的關注,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當代藝術的精神實質,是的,我們都生活在當下,我們沒有理由不關注不記錄當下人的現實生活。要拒絕那些裝腔作勢的詩情畫意,或是癡狂的囈夢,現實生活具有無窮的力量,會讓我們的靈感飛揚。許世輝和白其含早已是走向成熟的藝術家了,他們又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是多年的朋友,這次他們的畫展開幕和正在編輯出版的畫冊想讓我寫幾句話,其實這些又是大家平時聊天的內容,那么還是讓我們一起感悟自由自在的美和那溫暖的深呼吸吧!
趙海 2009.4.2.宋莊工作室
《西北部.野花們系列》150×46cm×3 2007年
獨特的視角
欣賞你們的作品,能感覺到地域資源以及內蒙的地貌生活觸及到的文化背景,并找到各自的一個點,許世輝對野花的觀察、表達及白其含在老物件上進行自己的構思繪制,顯示出你們在藝術追求上語言有一定的深度。包括對意境的追求,從文化的角度,通過對比不同時代、時間、不同的感覺放在一起,在視覺上給人很多的遐想。在這方面的探索確實有自己的藝術方向。我喜歡許世輝這組野花系列畫,并可以再進行一系列的拓展。這個主題非常好,意境包括那種蒼涼感,深邃的憂郁傷感情節在藝術美上有很高的格調。這種美不同于一種艷俗的美,而是追求一種深沉的樸素的美,特有的自然環境會帶給人們一種視覺的聯想,在你的作品中都能夠感覺到。同時你們夫妻倆的作品又有互補性。白其含的作品放得開,很自信。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歷史文化的積累和厚重。蒙古族這個民族有很深的底蘊、文化及蒼涼野性沉甸甸的美。她的作品利用物件表達的那種沉甸甸的感覺,這里面會挖掘出很多的東西來。即使內蒙有很多畫家在這個方向上有各種各樣的探索,大家在大方向上追求的內容差不多,但作為個人視角的變化和表達出來的角度還是不一樣的,藝無止境。你們的作品是非常感人的,是能夠想進去,在創作上有自己的面貌和經驗,是很有潛力的。藝術潛能的發揮會讓你們的作品沉下去,思考進去,這個過程當中的油畫內容、形式、創作與探索是必要的。能夠在這個主題系列中挖掘到位,把握住就是你們的藝術生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鐵牛
于北京香山中間藝術區工作室
2015年6月3日
《初春》180×45cm 2008年
花挺好的,是一個系列,挺完整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王君瑞
《西北部·野花之十四》80×100cm 2007年
花系列相對比較成熟,有個人的面貌,從手法和精神面貌的趨向比較清楚,相對的穩定在一個成熟的語言狀態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李睦
2015.06
《西北部·午后》60×120cm 風景創作 2006年
(題材選自包頭市昆都侖水庫一角,把遠山坡拉近概括處理,將水岸前的一支小草放高加大重新布局了畫面的構圖,變的完整不空洞,并賦有詩意,讓人心靜淡泊。)
許世輝的油畫創作取材于西部地區的生活,這里是生育、養育他的土地。他對西部大地及其一草一木的情感,融入在他的血液中。寬闊、厚實,干裂中閃現出明麗,是西部土地上的人與草木共有的性格。他作品中的土地、花草呈現出這樣的性格,那些曠野里閃動的無名的野花,雖不名貴,不嬌媚,但是它們如星星般撒落在灰褐的大地上。無名的野花是倔強生命的象征,也是雄渾、蒼茫的西部大地的生命精靈。他以細致的寫實油畫技巧刻畫一草一木,一溝一壑,讓西部土地的生命精靈充盈自己的繪畫世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周愛民
2015年6月30日
《西北部·野花之十三》80×100cm 2007年
《西北部·家鄉》100×80cm 2005年
創作感言
展出的這些作品包含人物畫、靜物畫、風景畫和創作畫。這是油畫主要的四種表達方式,都進行了嘗試,占用了我30多年的時間,把年輕的歲月融入了無情的時間中放在了自由的畫布上充實和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的我沉穩了許多,作品取向鮮明。我認為畫畫是在畫自我心態,畫人生的喜怒哀樂,每當坐在畫布前時心情都能平靜,覺得每天都很充實。古人講:“畫如其人”我是在畫自己,通過畫面的氣氛來看真實的自己,而畫面也像我自己一樣能夠審視它自己。讓自己不驕不躁,踏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