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1941年生,陜西省綏德縣人,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現是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國畫院特聘畫師,陜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陜西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國防大學書畫研究院藝術顧問。
《信天游》
馮向杰:“鄉音”不改
——耿建其人其畫
耿建,一位年逾七旬的陜北“老漢”。他那張笑瞇瞇和善而帶有農耕文明基因的臉,操著高亢有力的陜北鄉音和穿著不大入時的衣褲。你很難確信他是位才學具富、創作欲望極高、作品極豐,且廣布海內外的畫家。
《陜北老鄉》
耿建自命“退翁”,退翁之意不在“退”,而在可以自由暢懷地畫自己想畫的畫。畫他人生幾十年眷戀著的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母親河上的船夫、纖夫。近些年耿建的創作成功率之高,人物刻畫之精妙,筆墨老辣而豪放,畫幅之大,膽氣之豪,讓我吃驚。一種噴涌而出的藝術激情,注定了看他的畫讓你心靈震撼駐足沉思……。力作《黃河岸邊的陜北人》《陜北道情》《嗩吶聲聲》《黃河纖夫》《老船工》《說書人》《礦工群像》等作品,一下子把你帶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土高原、母親河畔那種真切的鄉情民風中。
《故鄉老農》
耿建的畫大多是對黃土地、黃河岸邊鄉情、民風的寫照,是畫家對兒時養育他的故土鄉戀情懷的抒發。畫家懷念以往的歲月,不改鄉音,不忘兒時養育他的那塊故土和父老鄉親。因為那是一個保留著真誠、人們的靈魂尚未被金錢俘獲的純樸時代。那個時代早餐五分錢一根油條,二分錢一碗豆漿。不擔心地溝油添加劑。一兩毛錢可以吃一頓放心的早餐。而今幾元錢幾十元錢一頓早點,你也不敢擔保它安全。金錢腐蝕了人們的靈魂,金錢買不到安全,買不到誠信。被金錢俘獲的靈魂唯認金錢和權力,誠信、友情甚至親情都可能被金錢顛覆。這是很可怕的。
《故土》
我喜歡耿建其人,喜歡他的畫,是因為他那張笑瞇瞇且帶著農耕文明基因的臉,不大入時的著裝,不改的純樸鄉音和他不為世俗所吞噬、不為金錢權利所動的那顆藝術家的良心是一致的!他就是他難以割舍畫中的父老鄉親中的一員。
一個成熟的畫家,一個有良知的畫家能夠遠離世俗設置的名利場,活在自我心靈的靜處,畫著永遠割舍不了、忘懷不掉、人生中滋養過他的那方純樸廣袤的黃土地,施愛撫育他成長,善良的父老鄉親;流淌著千年文明的母親河。用自己的作品安撫牽掛著他們的藝術良知,耿建做到了。
《陳忠實小說白鹿原人物朱先生造像》
耿建的畫告訴人們,那個尚存真誠的年代人們的心靈是圣潔的,食品是安全的,他用他的作品呼喚能安頓本真的心靈,曾經有過的那方凈土,呼喚健康靈魂的回歸。
無節制的對金錢的索取,貪婪物質的得失使人們失去了對藝術大智慧。藝術成了金錢的附庸。當熱衷于錢權的藝術家,使盡渾身解數在有錢人面前賣弄風情,推銷他的藝術時,藝術已成為有錢人的婢女、嫖客的娼妓……不愿淪為俗物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注定是寂寞的。耿建選擇了寂寞,堅守屬于自己的一塊心靈凈土。這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超越時弊尋求自在的藝術情懷。
《民間藝人》
五六十年代,西安美術學院幾十位同窗學子,隨著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流逝,他們大多散落在茫茫人海的深處,有些已作古。耿建是我從少年到古稀之年至今未所段音息的為數極少的同窗好友中的一位。這位老同學不改的陜北鄉音,常通過電波縈繞于耳,其大作常借微信飛至眼前。幾十年不改的鄉音,幾十年不改的藝術初衷——執著的畫著他兒時記憶中永不忘懷的鄉俗、民風。他的人格畫品也激勵著我老有所為。
今歲初耿建囑我為他的畫說幾句話,我欣然同意,但自恨學淺難付盛托,言不達意,但出自肺腑。
(馮向杰 國家一級美術師、《新體育》雜志美術編審)
《蘇東坡撫琴圖》
《貴妃醉酒圖》
《月亮照亮我的心》
《醉花吟》
《唐人詩意——月色欲盡花含煙》
《張旭舞墨圖》
《唐——李白——月下獨酌圖》
《唐——杜甫麗人行詩意圖》
《匠心繪凈土》
《屈原——“國殤”》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唐——王維詩相思子詩意圖》
《長安伎樂圖》
《達摩面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