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介】
楊松壽,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臺灣江蘇同鄉會理事,受教于張大千、孫云生、林玉山、黃君璧、呂佛庭等名家,俄羅斯圣彼德堡列賓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研習。
2004年文建會推薦典藏雜志收錄華人百大藝術名人美術年鑒,臺北市大安文山電視水墨示范教學,大愛國際衛星電視臺楊松壽與您相約油畫教學文教節目。國際策展鄭州國際藝術交流、紹興中臺文化交流暨臺滬文化交流、哈爾濱師范大學學術交流、重慶大學、復旦大學聯展、與九江、溫州、湖州、泰州、金華、杭州文聯交流筆會、國際藝術家交流于首爾、波蘭、俄羅斯、法國、荷蘭、比利時、立陶宛、日本等國交流、作品并為各國政府公立美術館收藏。
ICAA國際藝術家創意協會副會長暨臺灣區領導人共有70多個會員國。
200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編入藝術篇共和國驕子。
2008年江西美術出版社編輯傳承與創新收錄臺灣藝術家九位之一編入海峽兩岸名家作品集。
2015年江蘇南通1895文創產業集團【墨濃情】個展。
2016年上海甲乙美術館【云間水墨】個展。作品捐贈內蒙恩格貝沙漠博物館收藏。年底跨年于泰州美術館策劃泰臺兩岸文化交流展出。
2017年第二屆泰臺美術交流展,首爾ICAA國際藝術家聯展。
2018年臺北藝術館藝友書會聯展。
2019年泰臺第三屆書畫藝術交流互訪,率領臺灣企業家參加滬臺兩岸青年藝術家交流。
溫州日報邀請企業藝術投資與發展講座,南通晚報邀請藝術講座與活動推展,代表臺灣赴波蘭威爾紐斯藝術家駐地交流,中華藝術文化觀光經濟發展協會暨國際經貿總會藝術總監,臺灣擁恒文創專屬藝術家,臺北市山癡書會暨兩岸和平藝術聯盟大中華區常務副會長,臺北市藝友書畫會顧問,臺北市綸美藝術作坊董事,臺灣中華國際經貿促進會教育總顧問,中國藝術書畫家協會首批特聘理事。
近兩年在內蒙恩格貝沙漠博物館,泰州、丹陽、上海、興化、臺北成立工作室。
《璀璨中華》135x70cm
【推薦序】心跡與形跡
文/劉鉆
“物動有形,心動有跡。其態勢忽急忽緩,時而存于寸厘,時而又行于宏闊。無論可見狀或不可見者內皆有跡?;蛐嫩E,或形跡。跡之累牘,忽而名,忽而不名。爾見心物始發端,延續持久又結于箭末”。
以上是我看老楊畫感受的直接流露,觀其畫紛亂行將至于安靜的前奏,線之蜿蜒游走,它不是物的變化之跡?不也是心之游動之跡?事物的現象有具體的存在形式,但在老楊的畫中萬物之虛實,存于物,存于心,皆化為線。就像周易理論中萬事萬物都能歸結為數,用數說事。老楊的畫用線說理,它更像數學中的線,很理性地抽離了萬事萬物的抽象存在狀態。但又感性地自由地置于畫面上。
《河山萬古長春圖》137x70cm
說起線來中國人對線可謂理解深刻,無論是國畫中吳道子的吳帶當風,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樂女在空中隨樂飄逸,還是中國最早才有的毛筆書法用線寫形。線已賦有文化的意義,具有精神空間,也具有“生命質感”!
《經典之美品味故宮》140x76cm
線可飄逸,情表萬千,溫若處子,豪氣沖天。王羲之狂草的瀟灑,像《琵琶行》中的狂放音符跳躍紙上,四坐皆驚。那么,老楊的用線如同纏繞樹間的秋風,有涼意,呼哨頓想秋的漸遠;如同水經怪石中的溪流,有清爽,潺潺冥思夏夜的風高。老楊也在建構自己的秩序,在山間、在云上、在田間、在微風…他去發現“樂”的感動,都“見”他指揮棒揮舞,于是,這些畫就現于我們眼前。這是自然的痕跡,是心的痕跡!
《歺末迎春圖》137x70cm
最近他又在探索絲網版畫和中國畫的兩種技法結合的實踐,這種實踐本身就是中西繪畫結合的新思路的探索,既立足于東學,又從西方的審美的窗口審視中國畫,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國畫本身的審美價值,這也是和中華歷史上歷次“一帶一路”中西文化碰撞的文化意義相符合的。
《紅山夕照》140x70cm
老楊,一個很用心感動的舞者,用線去闡釋生活的人,于是留下帶有理智而又狂放的心跡!更有趣的是,他是一個純藝術的大師,竟同時也是個童心滿滿的「老玩童」,所以他也能開心忘我地和孩子玩在一塊,教孩子們愛上美術!他,具體實現古人所說「游于藝」的境界,成為「少兒美育」的專家。有幸為他的這本新書寫序,我只能說,獨善其身的藝術家占大數,而能兼善天下,帶領少兒一起進入美術世界的人少,而其中的一位,就是我有幸認識的楊老師,我替曾經被他啟發、鼓勵而親近美術的孩子謝謝他。
劉鉆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國畫系主任 教授
《江山千里如畫》137x70cm
“探索”是藝術最可貴的本質
——我認識的臺灣畫家楊松壽
人們對畫家的認知一般是看其作品的優劣,其實這只是表面的藝術視覺現象,真正優秀的畫家要看其背后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我認為是一種探究精神。中外畫史上的著名畫家總是充滿著這種精神,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從宏大構圖到青綠色彩的表現,無不是畫家探索的智慧結晶;達芬奇雖然油畫作品不多,他更多的是探索性研究,大都表現在透視圖、解剖圖,飛行器設計圖、戰車設計圖等手稿之中;凡艾克兄弟反復試驗各種調和油稀釋色粉,最終形成色彩有厚度且保存持久的油畫。其實中外古代的畫家們都是自己動手研磨顏料,自制材料而作畫的,可以想象沒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們現代怎么能在商店里買到方便的畫材呢!所以我對具有探索精神的畫家一直有著崇敬的心情。
《錦繡勝境》137x70cm
臺灣畫家楊松壽先生是我十多年的老朋友,與他認識之后就發現他會畫油畫、中國畫、書法、各類版畫等,可謂全才型的畫家。“全才”的背后就是他具有那種探索精神。有一次我倆同在西安中小學美術教師培訓會上,楊老師拿一個常見的吸管,剪了兩下后一穿,則變成了可以拉動的好玩毛毛蟲了;還有一次他把一張平面作品剪了一刀,就變成立體的畫……,看似雕蟲小技卻滲透著探究的智慧。
《美哉寶島》140x76cm
更讓我佩服的是楊老師對各種藝術媒材的探索,十幾年前水溶性彩棒出現后,大家使用時一般是畫在紙上加水可以呈現水彩畫、水墨畫的效果。然而這種材料到了楊老師手里卻出現另一番景象,他創造了木板、玻璃和玻璃卡紙上獨特的藝術效果,令人驚嘆。有次我走進楊老師的畫室發現了更大的秘密,他的畫室幾乎就是一個試驗場,各種工具材料、以及正在探究的各種技法,在這里都奇特地映入我眼簾,贊嘆之際,我更感受到一個畫家的創造性是實實在在的探究精神的體現。他是一位最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優秀的畫家。
所以,沒有探索就沒有畫家風格的形成。這種可貴的探索精神無論是畫家還是普通公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
作者:程明太
上海中小學美術教材(上教版)主編、美術特級教師
教育部國家藝術課程標準核心組成員
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
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千峰萬壑錦繡江山》137x70cm
《黔韻清秋圖》137x70cm
《勝跡多華韻》137x70cm
《盛世中華盡顕繁榮》140x76cm
《寶島長春圖》140x76cm
《一帶一路之文明融合》137x70cm
《一帶一路之海上絲綢之路》137x70cm
《迎新發財》100x100cm
《萬事如意》100x100cm
參加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