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的表現,是表達畫家內心深處的感受,而不是看事物的表面的需求。
——張清
【藝術簡介】
張清,湖南益陽人,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藝家,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油畫學會會員。
作品參展:
2017年8月,油畫作品《八月》,入選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屆全國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7年8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遵義會議會址》,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丶中央政治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7年8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三味書屋之一》,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央政治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7年9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三味書屋之二》,入選第三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入會資格條件一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展出中國美術家協會收藏
2017年11月,油畫《紅色故居系列——“憶三周”》(周谷城),入選第六屆全國中青年油畫展,入會資格(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8年8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41——古田會議會址》,入選“中國夢·燕趙雄風”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8年9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高原上的紅色故事》,入選第七屆中國西部美術作品展(陜西美術館)
2018年9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四方山”的故事》,入選2018“北京意象·詩化海定”大型美術創作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8年10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43-高原上的紅色故事》,入選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主辦的“高原·高原——第7屆中國西部美術展油畫雕塑年度展(高原·高原第七屆中國西部美術展油畫雕塑年度展評審委員會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中國油畫學會收藏)
2018年10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三味書屋之三》,入選“紀念何香凝先生誕辰140周年暨首屆香凝如故”全國美術作品展,入會資格作品,(民革中央·中國美術家協會)民革中央收藏
2018年10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43——東方紅》,入選2018年全國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8年10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44》,入選“逐夢·威海衛”2018全國風景·靜物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18年10月,油畫作品《紅色故居系列50》,入選“得境取像”——首屆東億中國油畫作品展。(東億美術館)
2019年9月,油畫作品《紅色記憶系列——致敬偉大的轉折·遵義》入選13屆全國美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化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9年9月,粉畫作品《紅色記憶系列——曙光無痕·遵義》入選13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中國美術館收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化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9年10月,《紅色記憶系列——大運河源頭遺址·都龍王廟》,入選“詩意大運河”全國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
2019年11月,創作的油畫作品《春到白洋溝》,入選“北京意象·話說昌平”油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2020年10月,油畫《紅色記憶——北大紅樓》入選第四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協)
2020年10月,粉畫《紅色記憶——通道往事》入選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展(中國美協)
作品收藏:
作品中國美術館收藏韓天衡美術館收藏民革中央畫院收藏湖南省畫院美術館收藏中國油畫學會收藏。
《紅色記憶——毛主席、楊開慧舊居》100×140cm 2020年
歷史的回響
——關于張清的主題油畫創作
文/楊衛
湖南是近現代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亦是紅色文化的中心,因為此緣故,湖南畫家特別熱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繪畫。這固然跟湖南畫家的歷史記憶有關,同時,也包含了他們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以及對曾經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的向往與憧憬。在眾多表現歷史題材的湘籍畫家中,張清顯得尤為特殊,因為他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即寫意性的表現語言,得益于長期關注的歷史題材,而他筆下那充滿靈性的筆觸與斑斕的色彩,又賦予了歷史題材的繪畫以鮮活而生動的意象。
《歷史印記——劉公館的故事》100×160cm 2020年
張清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陽市,那是一座山明水秀的湘中小城,張清生于斯長于斯,自幼感染著南洞庭的湖光山色,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4年,張清畢業于湖南理工學院美術系,后又在湖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名校繼續深造,系統的學院教育與繪畫訓練,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2005年,張清在益陽的一所鄉村中學,以及益陽市六中工作數年后,被正式調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擔任專業教師。這使他能夠依托著學院的背景,將繪畫作為一種職業,不斷深入其中進行探索。因此,多年以來,張清除了認真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之外,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美術創作中,不僅到處寫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而且還多次到北京等地進修,遍訪名師。可以說,張清這些年畫藝精進,事業如日方升,除了自己的才情以外,與他的勤奮與好學也不無關系。
《紅色記憶——紅船起航》100×160cm 2020年
張清的歷史題材繪畫,其造型基礎正是受益于他長期以來的寫生訓練。正是通過不斷寫生,張清的繪畫語言得以迅速提升,獲得了某種表現的自由,同時,也是因為四處寫生,尤其是尋訪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使他產生了挖掘歷史和創造歷史的巨大沖動,從而形成了他的繪畫主題——紅色記憶。因此,張清的歷史題材繪畫,不是先入為主的命題創作,而是自覺的打撈,抑或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回望。這正是張清的歷史題材繪畫與眾不同之處,也是他的主題創作與寫生相結合,形成某種日常敘事的魅力之所在。
《紅色記憶——北大紅樓》100×160cm 2020年
在張清的歷史畫中,紅色革命的足跡是一條主要線索。但有意思的是,張清不是還原于當時的革命場景,去描繪宏大的歷史景觀,而是基于今天的視覺經驗,捕捉其人去樓空的意象。正如他的《遵義會議會址》、《古田會址》、《安源寫意》,以及《三味書屋系列》等作品,均是以一個當代人的視角,表現了這些重要的會議會址、名人偉人故居等歷史場景之于當下的遺存一樣。這種以寫生代創作的表現方式,一方面更為真實地還原了歷史現場,另一方也是把歷史記憶帶入今天的視覺經驗中,為我們打通了理解歷史的通道。我把張清的這些創作稱之為“微觀敘事”,正在于他回歸于日常的敘事方式,與當下現實建立了有機的聯系,不僅彌補了歷史題材的繪畫往往過于空洞、過于概念的缺陷,而且還為其注入了有血有肉的人性與生命內容。
《歷史印記——魯迅故居》100×160cm 2020年
其實,歷史不是死去的概念,而是活著的文脈。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早就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如何將當下經驗與歷史意識建立一種有效的精神聯系,才是歷史題材的繪畫所要實現的主要任務。事實上,如果我們還原于真實的歷史,曾經發生的一切,革命也好,改良也罷,都是一種生命的選擇,也是一種人生意義的追求。因此,還原到具體的人,回歸于具體的歷史現場,才是歷史題材的繪畫其表現的意義之所在。從這個角度看,張清在繪畫上進行的這些探索和努力,無疑對歷史畫創作具有某種啟示意義;而他的寫意風格,也正是基于這些歷史題材,才具有了超越表象的人文深度,有了承接古今的精神內涵。
2020.8.16于北京通州
《紅色記憶——三味書屋之四》100×160cm 2020年
《紅色記憶——三味書屋之五》100×160cm 2020年
《歷史印記——上甘棠村的故事》100×160cm 2020年
《紅色記憶——曙光無痕·遵義》100×140cm 2019年
《紅色記憶——通道往事》100×180cm 2019年
《紅色記憶——瓦窯堡會議會址》100×140cm 2017年
《紅色記憶——古田會議會址》100×140cm 2017年
《歷史印記——四方山的故事》100×140cm 2018年
粉畫綜合材料 30×40cm 2020年
粉畫綜合材料 30×40cm 2020年
粉畫綜合材料 30×40cm 2020年
粉畫綜合材料 30×40cm 2020年
水墨綜合 50×60cm 2020年
水墨綜合 50×60cm 2020年
水墨綜合 50×60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