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杜平,又名(瑞石杜平),字琦璋、璋草、瑞石。1960年4月生于北京,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
先后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創作院,中國國家畫院龍瑞課題班,中國畫學會研究生班。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杜平工作室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畫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畫藝術創作院院委,中國畫藝術創作中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五指山》136×68cm 設色紙本
獲獎經歷
2008年,國畫《當下正閑時清心在此山》入選首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2010年,國畫《極目林開梧并看葉尋居》入選第二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2011年,國畫《太行煙翠》入選201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國畫《澗水芳源》獲全國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優秀獎。
2012年,國畫《綠滿賓山》獲“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3年,國畫《霄林嫣翠》獲“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4年,國畫《峰高泉清》獲中國畫學會“明德·和融”2014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5年,國畫《茂林芳源》獲中國畫學會“明德·和融”2015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5年,國畫《家山晨話》獲“高潔品性·蘭蕙人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5年,國畫《荷塘記憶》獲“重溫經典”第二屆婁東(太倉)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6年,作品《騰沖印象》入選中國精神、百家金陵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由江蘇美術館收藏。
《霄林人家》136×68cm 設色紙本
藝術潮流·傳承發展
文/荼荼
在那個沒有電視機,沒有兒童樂園的時代,反復臨摹,反復畫連環畫,這是七歲的杜平老師一個精神生活。在往后幾十年里杜平老師對此段經歷充滿感激,這成就了他藝術生涯里最扎實的造型能力。
在不斷學習,創作中杜平老師對山水畫也有自己獨到見解,譬如寫山,即營造意境“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抓取欣賞者之感動,引起共鳴。
《蕭縣皇藏峪》40×40㎝
自近山而望遠山之,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的結構,使咫尺千里美景盡在眼前。抓取山之特征,是準確闡釋出山之神采,以線為骨,勾勒出丘壑巍峨,山川飽沃,一草一木皆靈性。
《天門寺觀音殿》40×40㎝
畫中關系處理,筆墨之輕重,筆墨之濃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賓主之呼應,大小之相間等等,使畫面產生變幻新奇,豐富空間。再來就是筆墨,杜平老師在作畫準則里有個坐標,以筆墨為中心,上為至高,下為至深,左是至尚,右是至遠。所謂:高、尚、深、遠,充分詮釋了傳承與發展,發展與創新的關系。
《農家院》40×60㎝
杜平老師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跟緊時代步伐在藝術領域不斷創新。在不斷總結前人教訓,不斷完善自身不足,明白藝術是時尚前沿的追求,成就每個時期最至高的自己。
《風水輪流轉》40×60㎝
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之采自然,似非因筆。杜平老師在不斷思考,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繪畫方式,讓畫作以最直觀的方式傳達世人山水畫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與美學價值有更高層次的研討。
杜平老師繪畫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顯露出人的情感與性靈,這種生命情調無不源于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的深沉情感。他極其活躍的思想,使其筆墨表達出無拘無束,使意境表現了多樣性,也傳述著心靈創造。杜平老師的繪畫看似隨意,實則氣韻之中蘊藏著情感和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平老師在吸收傳統筆墨精華同時,對傳統哲學的體會融入自己畫理畫法。同時吸收了很多流派的長優之處,結合當代藝術潮流,讓他的山水發揮出獨特意象。真正做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世藝術學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山水藝術樣式。
在杜平老師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仍是以青綠為山水畫承接。他的作品充分展現這種簡潔蒼勁的勾填,形成視覺空間空白觀,疏密觀,也是中國山水美學最初形成的命題。
杜平老師憑借對祖國山河的特殊感悟,以藝術為載體凸顯水墨渾厚,天人合一,自成剛勁犀利,雄厚磊落的一家風范。
話說藝術家的最高境界是寂寞,在杜平老師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喜歡孤獨,而是在這充滿欲望的亂奏,一個朝三暮四的世界,一切都是沒準的,他只有置身在這真山真水中,貼貼切切感受草木、山水、人心、才能落筆不驚,揮墨自如,灌注真情感。亦如倪云林在五十抒懷詩中說:“旅泊無成還自笑,吾生如寄欲何歸?”杜平老師就是在不斷的追尋中,找到他筆墨更高層次的境界。
杜平老師已然是將山水融為我物,思之蘊籍,深入要妙,在境界覺識上具備了崇高的修為,和時代共發展,發掘和創造更多文化資源,思想資源,他不僅要見證時代,反映時代,更要把握時代讓藝術引領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