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張如學,字,習之,號,儒學。湖北荊州人,畫家,書法家,詩人,藝術評論家,學者。涉獵子.經,史,集,撰寫藝術評論30余萬字,出版雜文集一部,出版書畫專集十余冊。師承姜寶林先生。
書畫作品被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等收藏與陳列,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及聯展,國畫楚文化系列主題作品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針對書畫界重技法,乏文化之普遍現象,以言辭犀利之筆抨擊“畫匠”“書匠”之江湖氣。又尖銳指出當今文學界,作家普遍存在傳統文學功底淺薄,讀書少,寫作多的現象,并加以時評。成為在書,畫,文多方面開展研究,創作,評論的焦點人物。開展藝術講座及經史講座數十場,應邀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文化藝術工程評審項目。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荊州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湖北省文聯委員,荊州市文聯副主席,荊州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楚風詩詞研究會召集人,北京張如學藝術館名譽館長。

《冷艷》196×98cm 2021年
再說大師——評李毅峰《何為大師》
張如學
前段時間,于微信群中見李毅峰《何為大師》一文后,頗為感觸,睄視其題,試想該文大抵有告知,正名,解惑,辨析之意。可謂:世人皆懵懂,惟君獨清醒。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大師”一詞,最早見于周,《周禮·春官·大師》曰: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又戰國《荀子·王制》曰:禁淫聲,以時順脩,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由此可見,“大師”一詞無非是個職務而已,即樂官之長稱謂。隨著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大師之詞又廣泛用于佛教經典論著中,佛經將初以上乃至諸佛菩薩尋圣人,堪為眾生之師范者,稱為“大師”。《瑜伽師地論》:“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出現世間,故名:大師。”既然“大師”一詞早有詮釋與定論,今人又何必濫竽充數,自不量力以至篡改!釋迦牟尼被稱為“三界大師”,佛教界有:虛云大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等,這才是名正而言順!

《斑馬一號》120×240cm 2017年
至于當代文學藝術界,何人何時搬弄是非,鸚鵡學舌,將藝術家稱謂冠以“大師”一詞,雖時間不遠,但難以考證。筆者記得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三版里,根本就沒有這個詞,后來該詞典不斷再版修訂,增補了“大師”名詞,是基與什么理由增補,是社會口頭禪約定成俗,還是時代文明進步之需?不得而知。“大師”被注解為:“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這一解釋無論是與周禮、荀子還是與佛教經典都相差甚遠,實乃節外生枝。毋庸置疑“大師”稱謂先是在坊間廣為流傳與運用,后被編入典籍。如果編纂國之書典的專家們,不加審辯,隨意錄用民間口頭語,那么修訂后的《現代漢語詞典》這部辭書它的文字專業性、學術性、嚴謹性又體現在哪?同時被編入詞典的還有什么“大款”、“大腕”諸類口語,甚至網絡語言,這類極其油嘴滑舌的生造詞語,植入如此重要的工具書里,必將對中華文化傳承帶來沖擊與不良影響,甚至誤人子弟,這豈是兒戲?如此一來,有人借此高談“大師”,也就見怪不怪了。

《春風》196×98cm 2021年
李毅峰文中(李毅峰文章以下稱李文)說:“……因為前有康有為、章太炎,繼有王國維、陳寅恪等都在思想文化界堪稱創業垂統的大師。”毫不客氣地說,敝人對這類陳詞濫調,人云亦云之俗套話語,感到羞愧!惺惺作態,佯裝學問更是讓人生厭。硬是將所謂的“大師”扣在學者們的頭上,到底是榮耀還是庸俗呢(笑)。眾所周知,中國文脈從伏羲、文王,到先秦諸子百家,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先賢我們都敬謂之:圣人、圣賢、師者、宗師、領袖等,并沒有在誰的頭上冠以“大師”的頭銜。近代梁啟超先生在《清代學術概論》里稱:章太炎為清正統派的“殿軍”;謂之王國維:“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實際上“大師”一詞,至少在民國以前于文學藝術界不曾見過。

《一花一世界》196×98cm 2017年
李文中說:“那么何為中國畫大師?”其分別列舉一、二、三個標題加以解讀,更是班門弄斧,招搖過市。當今美術界這類人不少,本來胸無點墨,卻非要裝腔作勢,這是當今典型的江湖文化,垃圾文化的產物。中國畫藝術史上又何來“大師”之說。歷代那些彪炳千秋的宗師,他們的學術思想及成就,早已為后學頂禮膜拜,奉為圭臬。“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乃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天地不言,萬物生焉;四季行焉,萬物生焉。”噫,庸人自擾何其多也!

《五行圖》196×98cm 2021年
李文中還列舉了西方那些藝術大師:塞尚、梵高、畢加索等。似乎談美術,不提這些人就顯得沒見識,沒高度。故:拉大旗作虎皮!作者大概也是佐證自己的所謂修養與實力。西畫東漸,西畫引入中國起于十六世紀,一直影響至今。“五四運動”后,西式美術教育逐漸普及,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留學歸國者,將西方繪畫體系帶入課堂,驟然掀起了西洋畫學習高潮,以至誕生了“85新潮”這樣一個怪胎,那些對西方繪畫非常虔誠的信徒們,盲目崇拜,唯洋為上,開始了一場大肆吹噓西方畫家的“運動”,尊奉他們為“藝術大師”。

《野花野果》196×98cm 2017年
有的甚至公然詆毀中國畫,可謂:數典忘祖,一副諂媚(可笑的是:在這些西畫崇拜者的詞典里,只有把西洋派畫家,稱呼為“大師”才是至高無上的冠環與榮耀)。殊不知,這些大師還有尷尬窘迫,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畢加索一生愛好寫詩,創作了數量驚人的作品。在一次與朋友聚會時,他把詩作給斯泰因夫人欣賞,結果斯泰因夫人卻說:“小伙子,你這根本不能叫詩,不過是一些斷句的組合而已。”畢加索如此,其他大師也好不到哪里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還記得有個英國人叫沃恩,編過《牛津版西方藝術大師百科》一書,曾在上海出版社發行。不知是文化愚弄,還是藝術概念在我們藝術界的污染?!

《擎天碧聳出云頭》196×98cm 2020年
李文中又稱:“林鳳眠為現代繪畫大師”,不知林風眠老在天有知,作何感想。春秋時期,有一次孔子病重,其弟子子路自作主張“使門人為臣”
(成立治喪委員會),沒想到孔子沒兩日病好了,孔子聞知,怒不可,痛罵子路,說:仲由這家伙,從來不老實,他搞詐騙,已經是由來已久了(久矣哉,由之行詐也)沒想到這回還逼著我搞詐騙(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無乎?呵呵。筆者說到這里,是不是某些人也同樣有行詐之意呢!

《松鳥圖》136×68cm 2020年
李文還說到:“羅列了以上三點大師因子,”也就是李毅峰以一副繪畫界“救世主”之態,為當今‘中國畫大師’正名,并開出的“藥方”,才是貽笑大方。姑且不論他所說的:“大師是思想的”、“大師是學術的”、“大師是孤獨的”這三個庸俗論點,觀其內容更是東拼西湊,語句平庸,論述膚淺,泛泛而談。自圓其說也不曾達到效果。
李文中最后要表述的意思,大概是說:當今怎樣才能成為一位杰出的畫家。其實一個畫家如何修成正果,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走,天、地、人三才,看造化罷了,豈可人人都為瑚璉之器。陸儼少先生曾經就用極其簡練一段名言,教你如何學畫:“讀書四分,寫字三分,畫畫三分。”這只不過是最基本的修養。圣人不是造出來的,更不是抬出來的,沒有定律可言。明明不學無術,管窺筐舉,為何沽名釣譽。殊不知“何為大師”一文,也就無病呻吟,引人笑話了!

《知足》136×68cm 2017年

《大吉圖》136×68cm 2017年

四條屏《天日》196×45cm×4 2020年

小品《紫玉》33×33cm 2017年

小品《天山雪蓮》33×33cm 2017年

小品《木芙蓉花》33×33cm 2017年

小品《小紅魚》33×33cm 2017年

小品《團扇之一》2021年

小品《團扇之二》2021年

小品《書法》

《書法團扇》

《書法扇面》
民族之魂
張如學
沒有雪花飛舞的江城
悄然降臨一場災難
新型冠狀病毒
讓人猝不及防
黃鶴哀鳴
白云侵染
長江在寒冬里哽咽。
龜山在風雨中徬徨
為防瘟疫蔓延擴散
英雄的武漢
決然封城
好一個庚子壯舉
宛似首義槍聲基因的延續
通行切斷
黎元閉戶
九省通衢的都市
似乎瞬間成為孤立?
你是中華大地的嬌寵
所處心臟腹地
身后有炎黃子孫十四億
朗朗乾坤
睿幄圣明
舉國上下
八方馳援 于是乎
江城被熱血燃燒
被大愛熾烤
被情懷浸泡
人民子弟兵啊
總是在危難時刻 沖鋒陷陣
血肉之軀筑起安全的鋼鐵長城
身著戎裝的大夫來了
帶著軍人的使命
去把生命的燈火點燃
白衣天使來了
集結場上 英姿勃發
放下襁褓中啼哭的嬰兒
剛毅使柔情變得渺小
鐘南山來了
一個耄耋之年的勇士
華佗再生
妙手成春
鐘馗降魔 利刃在手
足令魑魅魍魎顫抖
還有那個髫齡女孩
送父出征 格外可愛
拇指一豎:爸爸加油 淚水開滿小黃花
血性男兒
瞞著家人赴前線
老父反而把話言
放心去吧 我也是共產黨員
誰說忠孝不可兩全
農夫小哥來了
青蔬的芬芳
把淳樸憨厚寫滿
工人棄休也來了
晝夜生產
一件件口罩防護衣
像白雪堆積
商人來了
慷慨捐助
盡顯民族大義
這一幕幕啊
感人的畫面
怎不讓人熱血沸騰
汞柱高升
醫院就是戰場
搶回時間
與死神賽跑
病房的走廊
現已成為你們的跑道
忙碌的身影把日夜混淆
你見不得患者渴望的目光
于是你用心血把無助溫暖
堅持啊再堅持
身穿的紙尿褲濕了再濕
難言之隱也成了時尚佳話
嬌嫩的臉龐
被面罩勒傷
你的笑容
依然燦爛
你的美麗讓人心酸
從此羞花閉月
不再是美談
夜以繼日 我的戰友
不堪重負
最終也感染成患
強壯的體魄
猝然倒下
防目鏡對視 彼此隔空喊話
剎時空氣凝固 淚如雨下
啊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不復還
武東升
一個普通醫生的名字
何止感動一座城
這一幕幕啊
催人淚下的場面
怎不讓人熱淚盈眶
觸及靈魂
那有歲月靜好 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曾記否
虎門銷煙
曠古未有的壯舉
抗擊八國聯軍的勇士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的誓言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壯山河
還有抗美援朝
人類戰爭史上的史詩 中華民族多災多難 血雨腥風。
但從來都是昂首闊步一往向前
曾記否
98抗洪的壯懷激烈
汶川地震
義薄云天
2003非典狂卷 荼毒生命
中華兒女萬眾一心 石破天驚
冠狀病毒也不過是短暫的瘋狂
遲來的勝利 將鮮花綻放
中華民族從未被困難嚇倒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中華民族
自古以來
大統一的向心力
把民族凝聚
愛國主義傳統
使我們所向披靡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