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芳,一九四二年四月八日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58年考入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1965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72年—1979年調吉林省文化廳美術創作室任創作員),現為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曾六次參加全國美展
三件在《美術》美術雜志發表
二件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
八件在《美術觀察》發表
三十件在《藝術市場》發表
二件被收錄在《紀念吉林省建國五十周年優秀作品集》
作品多次在《吉林畫報》《吉林日報》《長春日報》發表,并有專論文章評論。
有些作品在俄羅斯、奧地利、意大利、韓國和加拿大展出,在加拿大還獲優勝獎。
在2016年吉林電視臺綜藝文化欄目對其進行了專訪,并進行二十分鐘報道。
吉林日報在2016年末“發表專家評論文章”《吳宇芳筆下的關東風流》系統的對藝術道路進行評述。

《蒸豆包》布面油畫 135×105cm 2010年《藝術市場》發表
吳宇芳筆下關東風流
文/曹文漢
從上世紀60年代初認識了吳字芳,那時他正在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學習,給人的印象一是個子高,二是樸實。他生在農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從小就干農活,即使上大學期間,假期回家也還是幫助家里干活,據說他的農活可以達到農村“把式”水平。在學習上他一直刻苦努力,而且畫出來的東西有一種質樸無華的味道。

《捶棒槌》布面油畫 120×160cm 2012年
幾十年過去了。幾年來,吳宇芳陸續把他幾十年來創作的沾滿歲月風塵的油畫作品,以及有關資料拿給我看,雖然此前也曾零星的見過他一些作品,但看到他如此眾多的系列式作品放到一起,深感壯觀,也激發了我的審美興奮和審美感悟,拜讀之余,感觸多多。我個人認為,這些系列作品既凝聚和流淌著他幾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又展現他多年來在油畫領域的積極探索和不懈追求。

《關東臘月》布面油畫 130×150cm 2012年《藝術市場》發表
他的作品充分展現關東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民風和民俗是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和特定的自然條件,經過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民間的風俗和習慣,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地域特色,是廣大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大年、趕大集、包粘豆包、晾烏拉草、冬天的冰糖葫蘆、氣派的送糧大馬車……這些多年來形成的關東習俗、關東風情是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生活中的喜聞樂見,更折射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人們看到他作品里所展示的這些民風民俗,既沒有粉飾,也沒有媚俗,而是能夠真實而樸素地把健康、典型,并深受廣大群眾普遍喜愛并熱情參與的關東風習進行再現和升華,用系列的生活場景和藝術形象給予多方位的藝術展示,從而充分體現了著落民風民俗的雄渾、鮮活、厚重、大氣的獨特藝術魅力。

《大路》布面油彩 150×210cm
他的作品熱情謳歌關東人勤勞質樸的優秀品格。形象的塑造一直是藝術作品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載體,它要求藝術家把生活中的素材和感受進行提煉加工,從而創造出具有典型意義并富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人們看到在他的作品里,他的興奮點始終聚集在農村最普通最平凡的農民身上,那些老農民把式,老大娘老大嫂,老爺們小青年,大姑娘小媳婦……幾乎個個性格凸現,惟妙惟肖。更為重要的是他所塑造的形象沒有拔高,沒有裝粉;也沒有對充溢著鄉土氣息的關東農民進行調侃式的耍弄與嘲諷,更沒有把關東農民的直率粗獷丑化為愚傻和蠻橫;而是滿懷感恩的真誠和激情對關東的父老鄉親們進行精心的刻畫和由衷的贊美,從而能夠真實而深刻地展現關東人勤勞、質樸、熱情、粗狂的性格氣質和優秀品格。

《豐收》布面油畫 160×120cm 2013年
他的作品自覺承擔關東本土畫家的重要責任。多少年來,歌頌贊美廣袤無際的黑土地和辛勤豪爽的關東人,一直是很多作家藝術家的熱望,而作為關東本土藝術家應首先承擔如此重任,這源于本土藝術家和關東黑土地,和關東廣大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血肉相連,融為一體。人們看到他作品中描繪的關東風情,所刻畫的關東人都是他黑土之戀和鄉情鄉音的真情流露和高亢放歌,更是他作為關東本土畫家責任感的重要體現。也正是由于這種深情和責任感,激勵他能夠堅持幾十年的艱苦藝術實踐,并能初步形成自己生動、質樸、濃重、通脫的藝術風韻。更為可貴的是已經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今天,他仍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學習和繼承前輩藝術家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刻苦學習,勤奮創作,把自己的藝術創作作為關東本土畫家在美術發展中所必須承擔的重要歷史責任。
曹文漢: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古元傳》《靳尚誼回憶錄》作者

《歡樂的農家》布面油彩 150×100cm
參加全國美展,《美術觀察》雜志發表,在中國嘉德廣州拍出
油畫家吳宇芳的關東鄉土情懷
文/朱晶
認識吳宇芳,是1974年在省文藝創編室。我在《吉林文藝》編輯部,他在美術工作室。宇芳1965年畢業于吉林藝術專科學校(即后來的吉林藝術學院),同年留校任教。“文革”后期調到這里。我對美術有興趣,與他多有請教與交流。還記得他那發表于《吉林文藝》(1973年7月號封面)的油畫《毛主席在書房》,凝重大氣,頗受好評。1977年創編室解散,他回藝術學院當教授,曾贈我一幅油畫《小白樺林》,畫布上點染著晚秋蒼黃的斑駁筆觸,十分醒目。
此后見面不多,但未斷聯系。2017年12月1日,吉林藝術學院舉辦“藝海無涯”四人作品聯展,我得機會一睹宇芳油畫近作的風采。

《金秋》布面油畫 240×180cm 2009年
吳宇芳主攻油畫,其題材大多聚焦東北農村生活。他筆下土地田園的沉實與清新,鄉村農民的質樸與淳厚,動人心弦,令人向往。一位老農蹲在待耕的開闊田地上,藍布褂、紅臉膛,用粗壯有力的大手團住土塊,察看著墑情,似乎要從土里捏出“油”來(《土地》2009)。這幅畫,典型地表征了農民與土地的親密關系。《谷雨》(2001),春天地頭,扶犁和點種兩位老哥支起煙嘴對火,旁邊一圍頭巾的藍布衫女子正蹲著弄犁杖。前景乍開的野花,遠處村舍、剛冒綠的樹叢及身后大片沃土,構圖簡潔而富于動勢,烘托出一派朝氣與生機。《大路》(1984)、《送公糧》(2002),都是展現農民送公糧的情景——前者氛圍熱烈,雪地上送糧馬車、小拖拉機爭先恐后,送糧人皮帽大氅,手里揮著大鞭子,樂呵呵地迎面走來,這可能是宇芳筆下場面最大、人數最多的一幅畫作。后者則朔氣凜冽,大雪染白了糧袋和棉衣,糧車一側穿靰鞡鞋和氈靴的三人頂風冒雪,挺立前行。雖然視角、場景不同,但兩幅作品同樣洋溢著農民豐收的喜悅,人物急切、堅定的身姿,顯示了一種報效國家的責任心。如今農民免交農業稅,倒使此題材作品更具歷史意味。

《晾烏拉草》布面油畫 90×120cm 2011年
對農民的刻畫,畫家視域開闊,觀察細致,往往切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貧農的兒子》(1980),截取老農送孩子上屯小學的瞬間,筆調莊重沉著。教室門前,兩個人物背立,其后搖尾張望的小白狗打破了構圖的板滯,孩子藍色新衣與老人褐色舊袍形成對比,老人腰間掛的旱煙袋小葫蘆、室內墻上的毛主席早期像,標示出年代的久遠。肖像畫《東北老農》(1984),似乎是同一人物轉身的近景,扎撒的氈帽頭捂著耳朵,滿臉皺紋鐫刻著歲月的滄桑。《歡樂的農家》(2004),拋灑的苞米粒,活躍的雞鵝群,遠處吃奶的四個小豬崽,環繞著揚手喂食的老奶奶,歡動,快樂,愜意,儼然一副農家樂。人物神情敞亮慈祥,周邊的草編雞窩,扣掛籬笆上的水桶、葫蘆,增添了小院兒的農家味道。無論主體人物塑造,還是構圖布局情緒渲染,《歡樂的農家》應該說是近年國內油畫創作的一幅佳作。《金秋》(2009),《小山村》(2010),《鮮瓜地》(2010),皆從不同側面,以豐富的色彩贊美了鄉村新生活。

《鄉情》布面油畫 110×120cm 2010年 《藝術市場》2011年五月號發
關東風俗,是東北人長期積淀傳承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攜帶著諸多歷史文化的習俗風尚。它集中體現于鄉村大地,凝結著農民的智慧和人生況味。《關東臘月》(2012),表現殺年豬、切血腸,兩個婦女在灶旁案前忙碌,老人小孩圍前繞后,場面熱鬧喜慶。靰鞡鞋,舊時關東農民土制的皮鞋,絮上靰鞡草或羊胡子草,就成了棉鞋,輕便,耐用,防寒。《晾靰鞡草》(2011)即為這一民俗的形象展示,坐在炕上梳理靰鞡草的老者神態專注、安詳,畫面右方的靰鞡鞋、棉襪子,真切、微妙,有如那個年代的標本。而《搖籃曲》(2010),則明朗、溫馨。年輕的母親站在窗前繡花,外面春意綻放,身旁悠車里的小寶寶正甜蜜地酣睡——“養個孩子吊起來”——宇芳所描繪的關東民俗,親切而充滿情趣,其中有些老百姓熟知的行為習慣或許正從當代生活中消失,但它們留給人們的文化記憶卻是優美的,難以磨滅的。

《陽春》布面油畫 2012年
吳宇芳的鄉土油畫,不慕俏麗花哨,不求抽象變形,而是注重人物造型和環境構成的生活原生情態,用筆設色探尋一種明快又沉郁、粗礪而不失細微的表達。就是說,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這種傾注對鄉土和農民真摯深情的藝術追求,究其根源,不外乎取決兩個因素:其一,他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將農村鄉土視為他生命和藝術的根。吳宇芳生于長春郊區,父母是農民,他14歲讀中學才進入城市,參加兩屆農村社教工作隊,并于1970年在扶余縣立新大隊建立深入生活基地,定期下鄉同農民三同,對深入了解東北農民的精神面貌是極有好處的。他這樣談自己的家鄉:“這里是富饒的黑土地,這里的農民勤勞、善良,崇高、俊美……他們的這種品質深深地印入我的心靈。”他說:“豐富優美的東北農家生活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縈繞著,促使我拿起畫筆,懷著十分敬畏的心情表現他們”,“不斷塑造俊美的關東形象”。

《捉蟈蟈》布面油畫 2010年《美術觀察》發表
其二,他信奉現實主義畫派的優良傳統。宇芳深受十九世紀俄羅斯“巡回畫派”和法國“巴比松畫派”影響。“巡回畫派”開創者彼羅夫《睡夢中的孩子》《三套車》曾強烈震撼過他;而“巴比松畫派”的鄉村風情歌手米勒,被梵高視為“榜樣”、“圣人”,他的《播種者》《拾穗者》等,表現農民的“貧困而美好”,也一度讓吳宇芳著迷。他曾經對某些畫展排斥現實題材,“挫傷了許多畫家反映現實生活的熱情”,提出過批評,他堅信:“作者的感與情,要和人民大眾的感情相通,作品才能放出光彩。”正是多年的堅守與探索,鑄就了他鄉土農民畫的獨特魅力,得以多次在國內外重要畫會展出。

《搖籃曲》布面油畫 95×110cm 2010年
當然,吳宇芳畫作的選材與技法并未完全限于關東鄉土的寫實。題為《長白深處》(2014)的林中雪景油畫,明顯吸取了印象派的筆法,白黃顏色交滲錯落,造成雪與樹相互掩映的朦朧意象。他的靜物畫、女人體作品,他的環境裝飾設計,也都達到相當高的層次,彰顯了其深厚的藝術素養。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文藝評論家)

《送公糧》布面油畫 2012年

《快樂的田野》

《窮人的兒子》布面油畫 123×167cm 1980年
《美術觀察》發表 參加慶祝建黨六十周年全國美展

《土地》布面油畫 149×135cm 2009年

《谷雨》布面油畫 125×125cm 2011年 《神州》發表

《趕年集歸來》

《關東貨郎》布面油畫 125×125cm 2015年

《豆漿香香》布面油畫 藝術市場發表

《小山村》布面油畫 110×140cm 2010年

《鮮瓜地》100×110cm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