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鴻,字悟石,號娛人,1964年生,廣東揭陽人。師從著名畫家劉昌潮;1987年畢業于汕頭工藝美術學校2003年進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研修班培訓;專業研習中國畫創作、鑒賞、收藏。
2013年進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研修?,F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唐博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任,唐博畫院院長,中國當代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囆g顧問?,F在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被各級美術館收藏并多次出版。其中就有《林哲鴻水墨作品集》由中國書畫??霭?、《筆墨韻情意蘊傳神·林哲鴻作品精選》中國文化藝術傳媒出版,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墨象隨心·林哲鴻山水作品集》及即《墨向隨心·林哲鴻花鳥作品集》等。
《江山毓秀》240×122cm
林哲鴻的花鳥畫既有其師劉昌潮水墨線條的精妙,又在光影暈染上強其厚度和深度;他的山水畫既有傳統勾皴點染的古意,又有潑墨、潑彩的新風。南風北韻、墨彩同輝。
——梁根祥(佛山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碧水春澗》240×90cm
用筆灑脫但又不失寫意的情感抒發,布局簡約卻不忘色彩的清新明快。筆墨下的自然景物都流動著生命的靈性和律動,使每一幅作品都能泛起一縷清風,令觀者賞心悅目。
——寇月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古榕新韻》180×96cm
筆墨韻情 意蘊傳神
——評林哲鴻作品
文|寇月朋
縱觀中國畫壇能成就一番事業的畫家,無不遵循中國繪畫傳統之精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點化并陶冶其中。傳統國畫的創新與傳承也是一個畫家苦苦掙扎和孜孜不倦追尋著。成熟的畫家都無不深刻地在筆觸自然過程中,傳承并張揚著藝術個性,彰顯出一種“筆墨韻情、意蘊傳神”深邃久遠的意境。
《榕樹下》240×122cm
林哲鴻自幼酷愛藝術,雖然經歷坎坷,卻沒有放棄對繪畫的執著。繪畫實踐中,他恪守清代惲南天“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和白石老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為繪畫理念,力求把全部精力都融入傳統畫技與現代繪畫技巧中并使其形成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讓筆墨下的自然景物都流動著生命的靈性和律動,使每一幅作品都能泛起一縷清風,令觀者賞心悅目。因此,他的許多畫作,都是在領悟先賢繪畫理論之魂后,大膽地用自己的悟性雅致、散淡地把對社會切膚之感覺、體會和心得隨意地揮寫出來,使你在每一幅作品面前,都能悟出畫家是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用墨調成一種追求,一種品味,一種情緒,勾畫潑灑躍然于紙上。
《江灣速寫》68×68cm
他的作品,并非都“有聞筆錄”,而大都選擇近性情者走進自然,以理繪形,以意取神,既不追尋眾家所習“表象”,也不妄生所知“抽象”,只覓得以意表述的意象,用他那赤子之心在墨緣中抒發情懷。即便是近性描寫,也是通過對物象的一種描繪,借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并輕松地駕馭單純的物象描繪之上,讓自己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在一幅畫面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既有其感悟人生的一種心境使然,也有其對自然生命的一種謳歌和贊頌。這或許應驗了唐朝畫評家張彥遠所言“夫象物必在于形似,行似須全其骨氣”、“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中矣”之畫理。在注重師法傳統、師法古人基礎上,深諳“筆墨當隨時代”理念,不斷脫古創新,以一種簡約筆墨、巧妙構圖、意蘊情深的筆墨手法。
《泉聲出峽谷》68×68cm
他先后在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研修和專家訪問學者身份。經過導師悉心傳授,他將積淀下來的藝術修為釋放出來,大膽嘗試,本應在精勾細染中完成創作意圖,但他卻善于在寫意中以點蘸色彩的手法一揮而就,或皴擦、或點染、或暈染、或沖墨,各種技法運用嫻熟,恰到好處。特別注重在形似中融入一種神韻,用筆灑脫但又不失寫意的情感抒發,布局簡約卻不忘色彩的清新明快,畫面在與視野觸及的瞬間,便產生一種牽動靈魂的藝術魅力。正是這種藝術的創造力,才實現了他渴望追求的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所倡導的那種“識拘于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故以開今也”的愿望。
《遍野春色》68×68cm
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個人專輯中,經過多年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他的作品逐漸被專家和社會所接受和認可。我們堅信并真誠地希望他繪畫藝術能不斷創新,多有建樹。
(注:寇月朋,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
《達摩修行圖》136×68cm
南風北韻翰墨香
——林哲鴻畫展前言
文|梁根祥
粵東人杰地靈,近代書畫名家輩出,前有饒宗頤、賴少其、王蘭若、劉昌潮等享譽環宇;后有林墉、許欽松、林豐俗、陳政明等名揚華夏。在當代粵東畫壇新秀中,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林哲鴻少隨劉昌潮學畫,又到廣州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研修,博取眾長、南風北韻、墨彩同輝,在傳統筆墨的現代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春到淮源》68×68cm
由于林哲鴻既有傳統師傅帶徒弟的學藝之利,又有美術院校正規訓練的寫實之功,故他的學識多樣,修養全面。他深知僅以寫生作畫則缺乏古法,其文化品位必平庸;如僅以前人程式入畫則缺乏生活,其時代精神必平淡。故林哲鴻的花鳥畫既有其師劉昌潮水墨線條的精妙,又在光影、暈染上強其厚度和深度;他的山水畫既有傳統勾皺點染的古意,又有潑墨、潑彩的新風。
《山澗速寫》68×68cm
凡學藝有成就者,除個人的悟性和靈氣外,必需少有勤學苦練之志,中有海納百川之心,老有風格持定之力。林哲鴻現正值創作的盛年,走南闖北,開闊視野,求索求變,只要能堅持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假以時日,持之以恒,必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承前啟后,從高原走向高峰,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梁根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佛山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農家小院》68×68cm
《小鎮速寫》68×68cm
《春山清霽》68×68cm
《春澗速寫》68×68cm
《榕樹小品》68×68cm
《山寨晨韻》68×68cm
《松下請茶圖》68×68cm
《達摩出關圖》180×96cm
相對于折枝花鳥,林哲鴻寫意花鳥畫的構圖形式融合了博大與精微、濃郁與清逸風格,這種風格既具深沉雄渾的氣魄,又不乏細膩的刻畫;既富于山水的壯美氣勢,又兼花鳥特有的含蓄之美。他卸下規范,用筆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潑灑自如。將當代水粉材料,結合著中國傳統的淡墨運用到書畫創作中去,探索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手法。
《映日荷花》240×70cm
《雨微煙淡》136×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