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李留海,1944年生于河南寶豐,深造于新疆藝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河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書畫院第一任院長,洛陽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傳記被收錄于《中國美術辭典》、《美術辭林》、《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等大型辭書。
1976年國畫《大快人心》入選全國美展。
1977年國畫《歡騰的天山》、《家鄉速寫》入選慶祝建軍50周年全國美展。
1978年國畫《探家》(合作)入選全軍戰士畫展。
1980年加入中國美協。
1982年國畫《??汀?,版畫《冬晨》、《邊陲雪》入選慶祝建軍55周年全軍美展,《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先后刊發;同年,版畫《冬晨》入選西北六省區版畫聯展。
1983年版畫《邊哨春》入選中國美協、新疆美協聯合主辦的“新疆好”赴京美展,同年版畫《冬暖》入選西北五市版畫聯展。
1987年國畫《毛驢收容隊》入選慶祝建軍60周年全國美展,《解放軍報》刊發;同年國畫《牧驢圖》被深圳博物館收藏。
1989年國畫《綠蔭》入選全國絲綢之路大展;同年,《毛驢收容隊》獲新疆藝術節三等獎。
1991年首次在烏魯木齊市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國畫《長河夢》獲河南省高校新飛杯美展一等獎,《塔里木人》獲佳作獎。
1994年國畫《綠蔭》獲河南省第八屆美展三等獎。
1995年在河南洛陽舉辦個人畫展。
1996年《李留海畫集》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4月,作品《泉邊牧秋》被中南海收藏;同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同年7月,國畫《逝者如斯夫》、《無悔》在《美術》雜志上發表;同年9月,在河南省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1997年國畫《鄉夢不曾休》入選世界華人書畫展并被收藏。
1998年國畫《長河夢》、《好花不擇處》、《七彩灘》、《往事如煙》、《無怨》由《美術觀察》發表。
1999年在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作品《無怨》被該館收藏。
2000年國畫《淡泊》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全國美展。
2001年國畫《秋韻》、《好花不擇處》由《美術博覽》配文發表。
2002年國畫《長河夢》、《無悔》由《中國書畫報》配文發表;同年11月,國畫《河洛春秋》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
2003年《李留海畫選》畫石系列(卷一)出版。
《璞石無華》485×190cm
《平常溪清靜心》485×190cm
精謹明凈 巧密精細
——李留海國畫藝術探析
郎紹君
明清以來,工筆繪畫呈衰落之勢,期間雖有仇英、陳老蓮、惲南田、改琦等名家出現,但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的頹勢。直到近代中國畫家接受了西方寫實繪畫訓練,借鑒西方的寫實技巧進行工筆畫創作,在傳統工筆繪畫意向造型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物質存在感,在表現風格上與傳統拉開了距離,產生了新的樣式。風格的變化只是藝術發展的第一步,工筆畫要想真正取得突破,還必須在審美意蘊上發生變化,就需要在傳統審美意境的基礎上融進現代的審美意識,最終形成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含豐富現代審美理想的工筆畫藝術。在當代中國畫壇上,能夠將風格和審美意蘊同時突破的畫家廖若晨星,李留海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青山綠水間》485×190cm
《寒溪瑞雪后 滿山皆美玉》485×190cm
李留海先生早年在西部邊疆從軍,因酷愛美術,畢業于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后進修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在藝術學院接受了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對傳統藝術語言和審美意蘊有著獨特的理解,他能將傳統的筆墨語言與人物山水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彩墨畫的藝術效果,這些都能從他早期的作品中反映出來。西部邊陲的部隊生活和地方民俗,魂牽夢縈,是他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尤其是天山南北這片風情奇異的土地,深情殷殷,結下了不解之緣。《歡騰的天山》(1977年)和《毛驢收容隊》(1987年)這兩幅畫作表現了人民戰士萬里巡邊的英雄氣概和邊疆軍民風雪共濟的魚水深情?!端锬救恕?1983年)、《綠萌》(1984年)作品刻畫了維吾爾族人民開創新生活的堅毅和呵護后來者的柔情。他筆下的雪山高聳云天有萬仞之勢,山下的原始森林郁郁蔥蔥,草地則綠草茵茵如厚厚的地毯,在遼闊凝重的畫面中,以騎隊、人物、禽鳥點破,靜中寓動,靈氣充盈,滿而不塞。他筆下的人物各具特色,一般女性多以工筆對人物寫真,神態自然,刻畫入微,意態嫵媚:男性多用寫意變形的手法,體態稍許夸張,神情畢肖。留海先生筆下的新疆民俗風情,既不是觀光照相式的留影,也不是觀念先行的主觀臆造,而是對生活的認真觀察和真摯情感。這既是他對邊疆生活的熱愛,更是當時藝術環境所使然。他深受黨的文藝政策的影響,將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作為藝術創作的指導原則。表現在藝術上,是把現實主義者偏重觀察,善于精確描繪客觀世界優長,與浪漫主義者偏重想象,善于抒發理想世界的熱烈幻想結合起來。在具體藝術創作中,要從現實生活出發,觀察、研究現實,既要忠實于現實,又不局限于片面的、瑣碎的現象,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
《出山》178×139cm
《霜溪驚秋》178×139cm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李留海先生對藝術的思考和追求也不斷深入,他的目光不僅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而是結合自己對人生、生命的思考進行探索;藝術語言是在研究古人的基礎上融進了更多的現代意識,使他能夠在繼承中國傳統工筆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并結合時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繪畫非常強調意境的營造,《宣和畫譜》曰:“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風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就是強調繪畫意境的重要性,其主要的創作方式就是借物抒情,通過對自然最物的吟味,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明清以來,山水畫一躍成為中國畫壇的至尊,就是因為山的精神和氣勢是社會上所推崇人品的最佳載體,文人們畫石、詠石樂此不疲,畫師們嗜石成癖?!耙恢褚惶m一石,有節有香有骨?!编嵺频脑娋涑休d著畫家坎坷人生閱歷和非凡的人格尊嚴。李留海先生喜歡畫石,更喜歡畫卵石,他以工筆畫卵石,畫面上層層疊疊的上千枚卵石,經過他的藝匠營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經過白描、分染、上色等步驟,在層層渲染下卵石如真實存在一般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些沒有棱角,沒有特征的卵石正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他自幼在汝河邊長大,伴隨他的是一望無際、形態萬千的漫灘石,河灘是他的游樂場,大大小小的卵石是他最好的玩具,對長河卵石懷有摯愛的深情,也自然形成了他的卵石情結。河灘這些卵石最初不知是那座山上的石頭,在時間的長河里經歷億萬年來千磨萬劫的碰撞,不知它們跋涉多遠,遭遇了多少苦難,它們都靜靜地呆在河灘上各安其位,唯一的變化就是每塊卵石上鐫刻著歲月的印痕。《長河夢》、《逝者如斯夫》等這些鴻篇巨制,畫的是河灘上的卵石,表現的是對人生經歷和民族命運無盡的沉思。
《九盡》176×96cm
工筆繪畫作為中國繪畫的主要樣式是以線造型為特點,所謂“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就是達到神態與形體完美統一,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工筆畫對線的要求是工整、細膩、嚴謹,一般用中鋒筆較多。再輔以層層渲染的色彩,達到細密工致的藝術效果。韓拙在《山水純全集·論用筆墨格法氣韻病》中:“其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逼渲校扒擅芏氄摺本褪侵腹すP繪畫。留海先生的工筆畫以勻細的線條勾勒物象外輪廓,以意筆法勾勒石頭的紋理,這種表現技法既有筆墨情趣又有視覺真實感,將筆墨語言巧妙融進了視覺造型之中,再輔以色彩渲染,達到了一種寫實繪畫的立體光感透視效果,使筆墨與色彩相得益彰的和諧統一。在造型上追求精謹的審美造型,真正達到了“了然於胸,殫神竭智”的境界;在構圖上流水與石頭組合多樣,通過對石頭的渲染,表現出溪水或潺湲而來,或逶迤而去,或澄澈如鏡,或淙淙跌落,流動的水與靜靜的石使畫面產生動感,流動的水不就是石的生命癥候嗎!在《絕處逢生)、《藍寶石》、《上善若水》等畫面中,石縫中生長出的野花,石面上的地衣苔蘚,在明凈的山石上,純凈如鏡的水面上,“明爭水浮,凈與花競”,營造出“碧潭悠悠,美人明裝”的明凈審美意蘊。
河南文史館選送 250×124cm
李留海先生畫普普通通的卵石、溪水,就像他為人一樣,踏實肯干,不慕虛名,石溪畫就是他性格的鮮明符號,他不僅畫石溪題材的作品,還經常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描繪百姓生活表現社會發展變化?!缎】荡濉芬划嬛?,畫家以青綠山水的手法表現新農村的變化。畫面近景是一著紅衣的現代女性趕著羊群回家,遠處一男子正趕著牛群過橋。中景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林邊是一處瓦房院落,墻上隱約可見“建設新農村,科學發……”的紅色標語。遠景則是連綿不斷的群山。他將傳統筆墨巧妙地改造成一幅現代山水畫作,一幅新農村的景象映入眼簾。(青龍山莊》近景處著現代服裝牧牛、羊的女子,玉帶般的盤山公路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中景的現代樓房建筑,郁郁蔥蔥的樹林與連綿的群山。另外,像《嵩岳春得風》《幽谷歸牧》等現代題材的作品,一掃古人蕭條淡泊的荒寒意境,完全是一派生機勃勃、可游可居的人間天堂,是一幅幅具有現代人審美意蘊的山水畫卷。
《人勤山富》
留海先生還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畫家,他善于描繪大場面的風俗畫,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恶R街書會》表現農村一集市的場面,畫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畫面中一老農右手拿著一煙袋鍋,左手腕上挎著一塑料袋,手里拿著手機在接聽電話,畫面的左面有一口大鍋,爐火正旺,大鍋熱氣騰騰,一師傅正忙著為身后的顧客們制作風味小吃。畫面右面是圍著麻辣串的人群。畫面中景是圍著唱曲藝的人群,聽農業專家講解的人群,遠景則是挑選太陽能熱水器的人群……畫家用他的丹青妙筆將生活場景記錄下來,準確反映出農村的生活變化,這種真實性勝過乏味的統計數據,為生活帶來一抹亮色。另外,像《趕集》中描繪的賣香蕉、蘋果等水果商販,《都市新聞》中維族老者,都是通過對人物動態以及神情的刻畫表現人物性格,形象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山鄉喜事多》
李留海先生早年從軍報國,在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是軍隊培養了他、教育了他,他也把自己的藝術獻給了國家和軍隊。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轉業以后一直保持著一顆正直的心,他用手中的丹青妙筆記錄著生活中的變化,關心百姓的疾苦,謳歌真善美,他筆下的卵石溪水就是民主思想的顯現,這也就是他藝術的可貴之處。
2015年7月于北京
《豐收樂》
李留海先生多才多藝,山水人物并舉,工筆寫意兼作,清新典雅,風格多樣。畫山水,丘壑內營,著意氣勢的經營,雪山萬仞,拔地遮天。畫人物,女性多工筆寫真呈其美,刻畫入微,意態嫵媚;男性多寫意變形喻其神,體態夸張,神情畢肖。
李留海先生的石水畫作品風格獨具,彌漫著一股超凡脫俗的雅逸之情。他畫的石,細致入微地刻畫出河卵石的體質紋理之美,賦予其生命力。欣賞熔鑄著畫家性靈、情趣、逸氣的作品,如同打開了一扇扇觀照山川大地和萬物生命的窗口,對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歲歲重陽》
幾十年來,李留海先生努力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的美術藝術家,以飽滿的熱忱,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公共審美價值的作品,達到了雅俗共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效果。他那來自勞動、來自人民的藝術作品,在造型、色彩、筆調等方面都滲透出樸素無華、真實可感的美的形式,是時代景象的視覺再現,也因為有著濃郁的現實感受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雋永的生命力,形成了內涵深厚的筆墨語言體系。
《燃氣進村》
新的時代,李留海先生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文藝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時代新貌,在主題構思、形象塑造、筆墨語言上都體現出新時代美術守正創新的精神追求,實現新時代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奮楫爭先,把祖國山河大地在新的時代的歷史巨變,以接地氣、冒熱氣、添新氣、鼓正氣的精品力作奉獻給人民。以丹青為犁,勤耕不輟,歌頌勞動創造之美,描繪天地自然之美,展現時代新貌之美。將人民豪邁前行、民族奮發圖強的壯麗畫卷,化為永恒的丹青華章。
(張文豪)
《五G時代》244×122cm
《歸鄉筑夢》244×122cm
《秋游太行》244×122cm
《有魚》183×94cm
《百歲紀念》183×94cm
《河南墜子老藝人》183×94cm
《童年》244×1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