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苗再新,1953年生,山東棲霞人。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文化部國家主題性創作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文史館館員,北師大啟功書院美術院副院長。曾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書協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并多次獲獎,
其中代表作品《雪狼突擊隊》獲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金獎暨第11屆全國美展金獎,《熱血男兒》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師生》為第八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天使在人間》獲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銀獎,《兒女英雄》獲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最佳作品獎、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作品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中國畫《馬克思寫作<共產黨宣言>》、《會師井岡》(合作)、《隆中對》、《復工日》、《長征組畫》,油畫《紅蘋果》等多件作品被中宣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人民大會堂等機構收藏。
《寫作<共產黨宣言>》503×193cm 2018年
筆墨表達與時代生活
文/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美術領域,在以現實主義技法建構的主題性人物畫創作領域中,苗再新無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水墨畫家。其獨特性不僅體現在他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軍旅畫家身份,而且在于其多年來入選全國性各大美術作品展覽并獲得重要獎項的繪畫作品,很多都已成為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從表現主題上,苗再新的創作視野關注到基層百姓生活、少數民族生活、西北地域吾土吾民、都市女性形象和古人高士等題材,這些作品顯現了一位水墨人物畫家廣闊而深邃的審美眼光與藝術追求。
《南京條約》500×200cm 2017年
在中國當代繪畫史中,革命歷史與社會現實主題是繞不開的藝術題材,而這些主題并非每位畫家都能夠駕馭,反觀苗再新卻能夠在這類題材的創作上得心應手的駕馭和掌控。無論是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金獎暨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金獎的軍旅題材作品《雪狼突擊隊》(2007年),還是表現解放軍戰士奮勇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生命的支撐》(2008年),以馬克思為主體人物創作的作品《寫作<共產黨宣言>》(2018年)等,都可以看到苗再新對于歷史和當代的宏闊追求與現實之眼。
《兒女英雄》240×145cm 2005年(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最佳作品獎)
通過觀賞這些作品可以得知,苗再新在人物群像的處理方式上有著獨特的觀察方式,例如在作品《兒女英雄》(2005年)的宏大場景與眾多人物中,他通過相對細致的重點塑造和刻畫近景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呈現出對于歷史主題的有力描述;而在中景和遠景中人物形象則采用概略式的寫意表達,由此把景觀輕松地推向遠方,使得整個主題中的多重人物都處在和諧統一的畫面中。另一方面,他能在一幅畫面中駕馭諸多因素之間的關系,例如在中景與遠景人物的塑造中亦能看到諸多細節,包括人物的堅毅表情與精神氣概等,從而賦予畫面以鮮活的生命力。在《雪狼突擊隊》中,苗再新描繪了七名中國特種兵的形象,其中有四個戰士是正面形象,他對其中兩個戰士堅毅表情的塑造與刻畫,有力地表現出了中國當代特種兵部隊的英姿颯爽與威武不屈,以及堅定使命與保家衛國的英勇氣勢。
《雪狼突擊隊》250×230cm 2007年(第11屆全國美展金獎暨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金獎)
一直以來,軍旅題材都是不易描繪的人物題材,尤其是用傳統水墨的方式加以呈現。其難點在于既要把傳統的筆墨皴法和造型結構相互轉化,又要具有一種比較寫實性和敘事性的表達。事實上,在主題性人物繪畫中,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處理好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而苗再新恰恰用自己的方法給出了一個嶄新的方向和路徑。無論是細節的重點刻畫和局部的概略表達,還是凸顯筆墨技法和敘事情節的關系,都在他的主題性人物畫中體現出一位繪畫大家的功力、氣魄與情懷。
《通惠天下》800×252cm 2017年
在苗再新的敘事類主題性人物畫創作中,不僅有描繪元代京都新運河貨運興旺的作品《通惠天下》(2017年),也有表現晚清歷史場景的作品《南京條約》(2007年)。苗再新既關注古代歷史事件和當代軍旅題材,也把目光聚焦于吾土吾民,例如表現西北農民歡快生活的作品《老腔》(2012年),痛快淋漓地展現了歌唱民歌老調的人物場景,將獨有的寫意人物技法運用得恰到好處,一方面傳遞出了工筆繪畫難以傳達的生動之趣,另一方面顯現了油畫藝術也不易表現的生動感和放松感。所以說,苗再新的水墨人物畫是把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生活艱辛以及他們對生命的感觸都表現了出來,抒寫和記錄了40年來的家國建設和民眾生活的偉大改變。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苗再新抓住了共性群體中的個性特征,完美呈現了主題人物形象的真情實感,避免了相對模式化的“紅光亮”“高大全”式的表現,從而使得苗再新的重大歷史主題人物畫和歌頌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更加具有親切感和感染力。
《亞歷山大東征》500×192cm 2019年
關于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表現,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現實主義繪畫體系,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很多畫家赴中國西北地區考察并創作了諸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表現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少數民族形象的創作越來越多。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及民風民俗的表現始終是停留在一種獵奇式的狀態中,整體上聚焦于描繪畫面中的陽光感與幸福感。但在苗再新的少數民族題材繪畫中,可以看到他是在有意識地突破僵化,力求還原生動、樸質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同時,苗再新也非常擅長表現畫面中的動感,無論是表現漢族風情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動》(2011年),還是表現蒙古族青年馬上爭鋒的《躍馬大草原》(2011年),這種動感都來自于他在筆線表達上的抑揚頓挫與漂移躍動。
《熱血男兒》235×175cm 1999年(第9屆全國美展銀獎)
苗再新還擅長近距離特寫式地表現人物面容,通過筆墨來塑造形象特征,進而傳遞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契合了傳統繪畫中的“以形寫神”的理念。從這一點上來看,苗再新深諳傳統繪畫的理論與方法,他立足于現實主義情懷,在關照和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將其升華,然后用筆情墨韻表現出來,使得作品中充滿了他對于吾土吾民的深厚情感。當代主題性創作和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號召藝術創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為今天的畫家大多長期生活在都市之中,實地采風與寫生僅僅成為一種集中性、獵奇式的考察模式,許多作品已不再是現場創作。而在人物畫創作領域,畫家們也常是選擇模特穿戴少數民族的服飾,以速寫和照相的形式完成素材的收集。而苗再新曾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基層百姓生活,充分了解和感知他們生活的百般滋味,這也使他的畫作更為深沉動人。
《隆中對》180×361cm 2016年
此外,在苗再新的諸多作品畫面中,我們還能夠看到其獨到、深入與敏銳的觀察方式。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多元而生動,從未陷入固定的樣式模板與“千人一面”的表現誤區。例如精微表現老者面部的皺紋以顯現其生活的滄桑,再如準確傳遞年輕勞動者對生活的向往與憧憬等,都說明苗再新非常重視人物個性特征的表現。通常在描繪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時,勢必會涉及到人物形象寫實造型的問題。但從苗再新創作的《老舍先生》(2006年)、《潘天壽先生》(2007年)、《黃賓虹先生》(2007年)、《悲鴻先生》(2007年)、《白石老人造像》(2013年)等一系列歷史人物作品中,可以從人物面容眉眼間的生動傳神和造型的生動準確,感知一位畫家的全面修養。
《雪域子民》550×220cm 2007年
苗再新人物畫創作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的軍旅題材和主題性人物畫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還源自于他能夠從多角度、多題材上做出個性化的嘗試與努力。因此,對于以主題性繪畫見長的人物畫家來講,苗再新身上具備著彌足珍貴的優長和特點,亦讓人們期待他能夠創作出更多表現吾土吾民、表現現實生活的經典力作。
《兵·甲》270×193cm 2017年
《晨虹》200×175cm 2014年
《綠野清風》國畫 151×199cm
《戰猶酣》148×360cm 2006年
《帕米爾金秋》400×200cm 2011年
《快樂巴扎》145×360cm 2015年
《老腔》270×190cm 2012年
《礦工》225×200cm 2009年
《午后陽光》96cm×90cm 2002年
《朝圣之路》220×145cm 2007年
《白石老人造像》136×68cm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