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水彩畫家,兼攻中國畫和油畫。1982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美術館藝術總監。
藝術成就:
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屆體育美展”,“第十屆全國美展(合作)”,“中國夢塑造中國新形象——全國美術作品邀請展”,“全國第七屆、第九屆、第十一屆水彩粉畫展”,“首屆深圳國際水彩雙年展”,“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民族百花獎展”,“首屆全國水粉作品展”,“秦風水韻——中外紙本水彩精品展”,“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女性水彩畫作品展”,“全國《草原四季
靚麗北疆》美術作品展”“第六屆廬山國際水彩節比賽中獲佳作獎”,“國家藝術基金——當代少數民族女性題材中國畫全國作品展”,曾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優秀獎”等。
作品獲“內蒙古首屆小幅油畫作品展”三等獎,“內蒙古首屆水彩粉畫”銀獎,“內蒙古群星美術展”銀獎,“內蒙古第三屆中國畫展”銅獎,“內蒙古第五屆中國畫展”三等獎,“內蒙古第二屆寫生作品展”二等獎,“內蒙古首屆群星美術展”銅獎等。
榮獲“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展覽——優秀設計獎”,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屆藝術創作“薩日納”獎,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美術創作“神馬”獎二等獎。
出版有《從漓江到草原——張玉水彩作品集》,部分作品在《美術》、《美術觀察》、《世界知識》等雜志發表。
水彩《萬里茶道》62cm×180cm
天道酬勤
——讀張玉水彩畫有感
陶世虎/文
初識張玉還是三十多年前,張玉小時就顯示出不凡的繪畫才能,以后聽說她國畫畫得很好,又擔任了內蒙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看到她近年的一批水彩作品,委實讓我感到震驚:那個當年溫文爾雅的女學生畫風竟然如此的豪放、灑脫!如此獨具個性!
水彩《演出之前》110cm×150cm
繪畫作品的個性是畫家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風格追求的綜合折射,是繪畫藝術的生命,是衡量畫家成就高低的重要標志。張玉的水彩畫題材廣泛,人物、動物、靜物、風景具佳,其中尤以牧場畫最能集中顯示她的個性化審美情感。豐茂的牧草,驃悍的駿馬、五彩的袍帶、強壯的騎手,共同交織出張玉牧場水彩畫的壯闊場面。在當代國內畫壇,以草原牧場為題材的佳作紛呈,但多為油畫或國畫。在水彩畫中,馬一般只是風景畫里的靜態點綴,能夠以牧馬、牧民為刻畫主體的就可謂功力超群,敢于表現駿馬奔馳的更是鳳毛麟角,這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更需要豐厚的生活積累。張玉勤奮用功,無數次到草原采風寫生,直接關注了草原的強者——蒙古漢子和高頭大馬,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草原的驕傲。雖為壯族女兒,她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內蒙古草原傾注了滿腔熱情,用畫筆謳歌了蒙古民族強悍進取的精神、忠誠敦厚的品格、自然淳樸的生態。相對于大多數小夜曲式的草原抒情畫卷,張玉的畫更像交響樂,像進行曲,敲擊著馬蹄的鏗鏘鼓點,彈奏著馭手的悠揚長調,在水與彩的揮灑中,展示了崇尚英雄、崇尚駿馬的陽剛氣派,也鑄就了屬于她的藝術個性。這種境界不受某種固定形式的束縛,而進入了自由的藝術創作狀態,縱筆揮灑,將畫家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對大愛的追求凝結于筆端,又賦予牧民駿馬以更為豐富的審美理想。
水彩《雕花的馬鞍》109cm×145cm
張玉把對生活的藝術感悟滲透于個性化的水彩語言之中。她的畫多以草原為背景,以騎手和牧馬為主體,在高置的視平線下,錯落有致地展示出群馬并集、眾人協作的場景。畫人不易,畫馬更難,畫動態的馬難上加難。張玉以堅實的造型功力經營群體組合的畫面,騎手姿態紛呈,駿馬形態各異。無論人還是馬,都能結構準確、造型生動;無論靜態還是動態,皆為形神兼備、氣韻貫通。她借鑒了油畫的用光、國畫的用筆方法,不拘泥于一人一馬的精細,而著力于整體氛圍的烘托,以輕快灑脫的筆觸把博大、豪邁、偉岸、矯健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受到群馬奔馳、蕩氣回腸的動感。用色洗煉輕松,純凈透明,水色涵泓,亮麗而強烈,豐富而含蓄,在潑灑中追求動感,在縝密中表現開闊。技法上以大寫意的潑灑與精微的干疊、干濕互動,相映成輝。既有細部的入微刻畫,物象堅實,又有水的靈動幻化,整體通暢,體現了中西方水彩畫技法上的契合。
水彩《微風》110cm×150cm
讀張玉的水彩畫,耳邊時時會響起激情磅礴的馬頭琴曲,是激揚的旋律,是個性的張揚,是生命的禮贊。作為一名畫家,能夠找準適合于自己又與眾不同的坐標點,是很幸福的,不少人終其一生苦苦摸索而不得其果。天道酬勤,張玉的水彩畫已經顯示了鮮明的個性,相信她在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上,擇善固執,奮馬揚鞭,一定會獲取更豐碩的果實,到達理想的輝煌境界。
水彩《銀冬》110cm×170cm
水彩《走向賽場》76cm×107cm
水彩《草原記事NO.1》72cm×111cm
水彩《小騎手》76cm×106cm
水彩《孟克的吉日》70cm×50cm
水彩《西部陽光》40cm×53cm
水彩《白露》69cm×96cm
水彩《深秋》76cm×107cm
《藝術市場》雜志社內蒙古工作站推薦
張玉此次帶來的作品有水彩畫、油畫與工筆畫,畫家穿梭于多個畫種之間,顯示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張玉的水彩畫取材于常見的草原民俗風情,畫家于熟稔的牧民生活場景中,在蒙古族男性與駿馬的形象與氣質中找到了自己繪畫想要呈現的審美追求。相對于女性畫家來說,作品線條略顯粗獷,筆觸亦見奔放,畫家利用水色的蔓延制造主次分明、虛實結合的藝術情景,并在干濕罩疊中嘗試融入更多個性化處理,甚至犧牲部分美感之皮相及細節的柔美來傳遞作品的、或者說是畫家自我的內在精神,強韌、歡悅。
油畫《家國情懷》(東風航天城址搬遷) 220×400cm
張玉的油畫作品,多以內蒙古地區熟悉的景致為主題,畫家自動的將水彩畫語言帶入到油畫創作中,多層次灰色調的運用令作品呈現出一種駁雜的,節奏感的藝術效果。所有的作品始終浮動著畫家的氣息,并仿佛于氣息的喘定之間維持著畫面動與靜的平衡。
中國畫《俺答封貢》212cm×397cm
十六世紀中葉,成吉思汗十七世孫阿拉坦汗促成“俺答封貢”,結束了中國北方的長期戰亂,為蒙古草原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大型中國畫“俺答封貢”再現了當時蒙漢貿易的場景。畫家在確定了作品豐滿充實的整體構圖后,沿倒“C”形構圖,將磚茶、鐵鍋、帳幕等主要內容作不均勻的“團塊”布置,增加了構圖的節奏感,并使畫面“透氣”,畫家發揮工筆重彩的傳統優勢,盡量采用傳統的勾線方法和色彩體系,不厭其煩的進行多次顏色渲染,使得畫面潤澤通透,亮而不浮,整體作品厚重飽滿,力求真實再現歷史場景與民俗風情。
油畫《鄉間小路》50cm×60cm
油畫《青山秋色》50cm×60cm
油畫《水井》50cm×60cm
油畫《圣地》50cm×60cm
油畫《北方冬景》50cm×60cm
油畫《白石頭溝》50cm×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