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史清君,河北邢臺人,現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博副研究員,其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展覽并屢次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家專業機構收藏。在《中國文藝家》、《藝術品鑒》、《藝術科技》、《文物春秋》發表多篇論文,并主編和參與多部專業著作的編審工作。
新媒體時代下書畫鑒定的方法研究
文/史清君
摘要:21世紀是科技信息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給書畫鑒定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時也圓了中國早期書畫前輩們長久以來的夙愿。通過新媒體的現代化通訊方式,大大擴大了書畫鑒定活動的范圍,使更多的鑒定人員可以突破空間距離參與其中。通過軟件的會議通話,可以讓分布于各地的鑒定人員參與到同一件書畫作品的鑒定過程之中,從而實現了對真偽的辨別,也能夠提升書畫鑒定的質量。本文也對新媒體時代下偽造書畫品的情況和遠程通訊技術下書畫鑒定需要的攝影攝像技術進行了分析。
一、傳統書畫鑒定存在的問題—直以來,書畫鑒定區別于其它種類的鑒定,沒有能夠依靠的科學方法和專業技術,因而一直是鑒定者們苦惱的鑒定工作。它沒有瓷器、骨骼或者瓷器一樣通過對核素的檢測就能測定時間;也沒有如同木器、銅器以及漆器那樣,只要通過化學和生物的檢測或工藝的鑒別即可確定年代和制造者。正是因為這樣,給了偽造者可乘之機,利用先人遺留的舊物:綾、絹、紙、墨等為材料對大家名作進行仿冒和臨摹就可以實現書畫作品的偽造。因此僅僅鑒定書畫作品材料的年代并不能確定作品的年代和真偽,書畫鑒定中,工作者們需要憑借自己多年積累下的鑒定經驗,即書畫作者每個人不同的技法和內在精髓與不同年代書畫作品風格等,通過目測來判別作品所處年代及真偽。
書畫鑒定工作要求鑒定者具有豐富的鑒定經驗,需要對書畫家們所處的朝代風格和個人風格有深入的把握,對不同時期書畫家作品風格的轉變深入了解,對于用墨、用筆鈴蓋中的個人習慣所熟知,從而來給出書畫年代及真偽的可靠依據。由于書畫作品其涉及的作品、作者、藏家的數量龐大,作品所處的時間與環境變化復雜,因而在進行鑒定時只能說有專門性的專家,卻難有全部書畫都能夠辨別的人。對于藝術價值較高和文化意義深遠的書畫文物的鑒定,相關部門會召集多方有較深研究經驗的鑒定人員聚集在一起進行討論和研究,但在真正的書畫鑒賞過程中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
大多數的書畫鑒定,一般是由城市文物部門指派一到兩位擁有國家級文物鑒定資質的相關專業書畫鑒定人員進行認真的觀察后進行真偽與年代的評判。但是這樣也不能保證真偽的完全正確,因為鑒定人員也會有判斷錯誤的時候,有時對于書畫作品的經驗和知識不見得都是完美成熟的,這難免造成書畫鑒定的問題。已經故去的我國知名書畫鑒定家、書法家啟功先生在其生前就對書畫鑒定的傳統方式產生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書畫鑒定者們都有自身的主觀喜好、思維方式、受到外界影響、學術水平差異等問題,因而每個人的意見不可能都是對的,也不能保證每個人對每一件作品都做到熟悉和了解。他也早就提出要遵循時代發展所帶來的變化,科技的飛速發展終將有一天彌補當下人工進行書畫鑒定工作所遺留的缺憾,這一提法也是眾多鑒定人員所夢寐以求的。
現在書畫鑒定已經引入了新媒體技術,自媒體的發展為書畫鑒定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平臺,使不同地區的研究人員可以突破空間和地理的局限,將文物的圖像文件發送給更多的同行專家進行共享,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書畫鑒定的活動中來。雖然科學技術手段仍無法成為直接進行書畫鑒定的手段與方法,但是它能夠大大提升書畫鑒定的正確性,也能夠最大程度上集合更多專業人員幵展書畫鑒定工作。
二、新媒體在書畫鑒定中的應用及方法隨著技術的變化,在進行書畫鑒定時,鑒定者在近年間紛紛采用手機或相機對文物進行拍攝與記錄。文物的整體狀況以及微觀局部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記錄與保存,可以說影像資料的留存對于書畫鑒定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由于拍攝的程序可能導致書畫作品的展示時間無形延長,所以很多館藏單位的工作人員會認為這—道工序顯得繁瑣累贅,產生一定的不理解或為難情緒,但其實要認識到影像資料的留存對于文物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書畫鑒定而言本身具有主觀性,因而更應該延長鑒定的時間,不能夠短時期就蓋棺論定,留存文物的清晰影像可以便于鑒定者幵展鑒定活動時進行反復研究,細細回味,以期得到更準確的判斷,或為原有判斷修改提供依據。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對于書畫鑒定很難做到全部掌握和熟知,因而在鑒定時更應該通過多位專家的鑒定來評判其年代及真偽,借助影像資料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圖片發送給世界各地的具有豐富鑒定經驗的專家手中,通過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商議,以此來提高書畫鑒定的準確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漸深入到人們生活當中,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壯大為書畫鑒定工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鑒定溝通平臺,借助微信等網絡社交媒介可以更好地實現共享與信息傳遞。在當今眾多自媒體中普及程度最高的尤數微信平臺,這其中也是因為微信更加方便、簡單易操作、下載渠道多。
在作為書畫鑒定的新媒體渠道時,微信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微信可以圖文并茂地展現內容,而且其字數篇幅沒有上限,還具有語音消息功能節省了打字的時間,也減少了文字造成的誤會,開展鑒定工作時更有利于工作者們進行說明和分析,讓大家都可以對文物的狀況、品相等有詳細了解。
(2)微信朋友圈具有權限設置的功能,這就具有了一定的隱私性和保密性,通過設置鑒定者們可以將需要共享的資源展示給目標群體,而不會被心懷鬼胎之人濫用。
(3)微信自身的群功能方便了鑒定工作者們建立群組,從而增多了討論研究的機會,微信的實時語音和視頻通話能夠給身在異地的人們以即時的溝通,在進行鑒定的過程中,可以減少長途奔波帶來的麻煩,也為鑒定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時間。與微信一樣同屬于新媒體的微博也能夠為書畫鑒定提供幫助和便利。微博經??梢园l布一些話題引起相關的鑒定者參與定向的討論,便于大家各抒己見,以此提高書畫鑒定的行業素質和鑒定的準確性。相對于普通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遞而言,書畫真偽和年代的鑒定依賴的大多數是圖片影像,因而圖片信息的清晰度和準確性顯得無比重要。因而在采集圖片影像資料時要盡可能保證其真實度和還原度,需要保證參與網絡會議的專家們有如身歷其境,觀察的內容與親臨現場無異。
在此提出四點值得注意和重視的方面:首先,保證圖片影像數據的高清程度。其次,注意在圖片旋轉或放大時要嚴格按照比例,不能產生圖像的拉伸與擠壓變形。再次,要控制好圖像的灰度值和色彩,做好校正工作。最后,在采集書畫作品影像時,要注重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對一些關鍵的辨別依據如:題字、落款和印章等要專門采集,便于在異地進行觀看的鑒定人員清晰辨識。在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上需要嚴格把關,才能夠使處于異地的鑒定專家真正了解到文物狀況從而給出準確率較高的判斷。在進行書畫鑒定時的“視頻會審”,更多地是為了排除贋品的可能性,而非直接斷定其為真品,也就是說網絡上觀看的鑒定者們如若認為此作品是仿冒的贋品那么此作品就是假的;但是如果網絡上的鑒定者們都認為此作品為真跡,那么不代表作品為真品。
三、書畫鑒定面臨的新媒介時代下的挑戰隨著故宮博物院引領中國諸多博物館所推進的“中國古代繪畫數字博物館”項目的建設,我們看到了未來書畫鑒定的發展趨勢和可能性,我國應當建立國家級的“書畫文物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此項目仍在商議和擬定之中,預期通過現有的網絡技術打破空間局限,將我國擁有中國書畫作品的藏館相連,在保證每個博物館具有絕對的版權控制的條件下,通過互聯網與數字影像技術為世界各國熱愛我國書畫藝術的人們開放和展示作品的圖片影像,也為日后進行書畫鑒定提供了具有真實度和清晰度的文物鑒定相關依據和資料,也幵放了研究信息更新和標注的功能,便于研究者推進研究活動的進度。
在項目中設立相關的討論和互動社區,并按照需求進行分層次的管理,劃分成普通大眾、相關學者、資深專家幾類,以期為不同層次的訪問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數據資源和學術研究信息。以目錄檢索的形式將我國分布于多個地區的博物館的館藏書畫作品進行編輯和收錄,從而提供給使用用戶,便于他們搜尋自己需要的書畫作品的圖片影像,以此便于相關專業的專家和學者開展研究活動,每個人都擁有評論和標注的權利,以此建立出一個逾越時空障礙的共同平等探討的學術平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為我們的書畫鑒定工作帶來了眾多便利,新技術一旦落入到偽造者手中則能夠產生更多的難以辨別的贋品,從而提升了鑒定工作的難度。
技術本身并無對錯,但要看如何利用,被用于鑒定時則可以區分真偽,但如果被用于仿真則會出現大量的偽造品,這無疑給書畫鑒定工作提出了挑戰,新媒體和新技術下產生的仿冒品較難被辨別,這需要在開展書畫鑒定時提升辨別能力。就傳統的仿制這而言,印章作為書畫作品中的細節想要仿制其難度極高,因而傳統的辦法是在原有真跡上進行描摹之后重新刻制印章,以此來進行仿冒,但是由于刀工中有人為因素的影響,要想完美的對印章進行仿制難度極大,但有了激光雕刻和電子打印技術后造假變得易如反掌。
四、結語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下的書畫鑒定我們有了更多更加便捷的平臺與途徑,但也在反面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更難的挑戰,這就需要書畫鑒定專家和工作者要更加細心進行觀測,學習了解更多新技術,對鑒定工作耐心反復的研究,從多方面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從而提升鑒定工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