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20:15海南衛視《第1收藏》,就讓我們跟隨著主持人叢薇一起去認識藝術家柳方金。
藝術簡介
柳方金,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文化部文化中心特聘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
、中國水墨機構副主席、中國水墨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盛世丹青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美協創作中心畫家 、大興美協高級顧問
、曾執教于清華美院。作品《藏鄉風情》獲全國第七屆工筆畫大展銀獎、作品《碧水微歌下遠峰》獲"壺口杯"中國畫名家優秀獎、作品《登山俯平野》獲紀念長征暨建黨名家提名展優秀獎、作品《夾金山下》參展2008首屆山水畫雙年展、作品《雄姿遠眺》入選全國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作品《高原牧曲》獲全國書畫藝術大展優秀獎、作品《遠山映朝暉》參加全國名家五十人巨幅展
、作品《巍巍太行》獲江蘇省首屆山水畫大展金獎、作品《陽春布德》獲江蘇省第二屆山水畫展佳作獎、作品《松連竹路霧里橋》入選"中華情"展、作品《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入選中國畫大展等。
第1收藏訪談
第1收藏:您是江蘇人,江蘇出名人大家啊,是不是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也造就了您對藝術的興趣?
柳方金:徐州從古至今出過不少名人,尤其是近代的這批畫家最富盛名,比如李可染先生和他同期的一批畫家。后期許多畫家離開徐州分散各地,所以全國不同地方總能見著幾個徐州出身的畫家。大環境的熏陶加上我父親的言傳身教,很小的時候我就表現出對繪畫不一般的熱愛,不吃飯也要畫畫。這份熱情一直支持我走到現在,我一直都把畫畫當成自己終生的事業。
第1收藏:您學習藝術的經歷是怎樣的?
柳方金:我在家鄉靈秀的山水滋養中成長,而一個人的氣度和對天地的認識,是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關鍵。花鳥人物對造型有很高的要求,但山水對造型的把控沒有那么嚴格。山水較其他看似容易,但深入鉆研才越覺得是不易的門類,所以堅持山水創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我的山水學習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初期喜歡晚唐宋初的名家,喜歡研習他們滿構圖的全景山水。后來從學習范寬到了學習清代龔賢的積墨,再到了近代的黃秋園老先生,努力研習他用筆用墨的方式。
第1收藏:傳統的青綠山水的作畫過程,是從用線勾勒形體的輪廓與結構,到分染打底而后罩染用色,這是一套規范化的程式,但您的作品我感覺是將水墨與青綠相結合,感覺是一種介于工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的新文本,和傳統的青綠山水、水墨山水都拉開了距離,這是一種怎樣的探索?
柳方金: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美術美在哪里?”
陳玉圃先生曾說“美術的宗旨就是給人以美的享受”,我的美學理念就是嫁接傳統的青綠,把色彩和水墨相融,讓它們既不相礙又能互相凸顯,做到淺墨上不上色,淺色上不沾墨。不相撞才能在畫底稿時給顏色三分余留,作畫時只需管好自己的七分。有些東西該搶,有些東西得讓,就像為人處世一樣,如何拿捏這個度,如何把控到恰到好處,才是作畫者該考慮的。
第1收藏:在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處理與眾不同,能向我們講講是什么方法嗎?
柳方金:最早的中國畫、工筆畫的色彩非常豐富艷麗,顏色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考量元素。但現在,中國畫不只以顏色為主了,顏色只是附帶,而主體卻是水墨。我的畫中有一些裝飾性強的,且具現代感的顏色,雖然嫁接了傳統的青綠色,處理得比青綠更跳脫、更有對比性。有幅畫中的幾個塔就被我處理成了畫眼,用上了跳脫的顏色。而民居的處理又不一樣了,南方的房子多是鋼瓦結構,顏色偏藍,這是有依據地利用了現實的色彩。山體的處理又突顯了一種對比感,由于南方的植被厚,我把整個山體都處理成了統一的橄欖綠色。水田里雖然有東西,但為了整體的不雜亂、統一就不用表現出來了,我用混合了鈷藍和花青的顏色把水田處理成了統一的藍,這樣形成的顏色和上方的天空也形成了呼應。上下有呼應,左右也有呼應,是一張整體的畫。雖然里面的內容很多,但用了這樣的顏色處理,就不顯凌亂,還有統一的協調感。方法就是掌握好色調,或者把橄欖綠和鈷藍作為兩大調再加上其它的顏色進行裝點,這就是一個色彩關系的問題。
中國畫最忌諱照搬照抄,它是有取舍性、突破性的。在創作一幅畫的時候要會“沒事找事“,要會給自己出難題,會造險會救險,這樣才能呈現出一張完整的作品。
——柳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