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王友剛,祖籍山東,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連云港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連云港市美術家協會綜合繪畫藝委會主任,連云港市美術書法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連云港市美術館監事,連云港市華僑書畫院理事,連云港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與評價”專家。
《畦蔬散記系列》
硯邊絮語
王友剛
我教學用的美術鑒賞教材里,有許多既熟悉又親切的經典作品,有些作品我見過原作,每次與學生賞析作品時,總是莫名的激動,它們尺幅并不大,技法純凈或者說單一,但一點也沒減弱感染我的力量,讓我那么激動和喜歡。是什么讓我有這種感覺,我把作品圖片收集在一起進行了梳理,我想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是真誠的精神訴求和切身感受,他們不裝腔作勢,不嘩眾取寵。
《畦蔬散記系列》
我們今天的人很現實,社會物質化、信息化了,但某些方面缺少了真誠。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瞬間收集到想要的信息,我們認為我們的技法進步了,觀念更新了,我們畫得更好了,但我發現不是那么回事。雖然我們在技法上、形式上豐富了、突破了,卻少了撥動心弦撩人心緒的東西,我們學會了涂脂抹粉、無病呻吟,失去了真誠樸素的表情。不管是寫實作品、意象作品還是抽象作品,從畫面上能看到太多的智謀和游離的眼神,這樣好不好,我不知道。
《畦蔬散記系列》
清晰的記得,隨園讀書時,畫了張六尺三人組合的水墨人物貼在畫室墻上,我外出不在畫室,第二天回畫室,同學告訴我,導師昨天點評作業了,我問同學劉老師怎樣點評我的作業,同學告訴我,老師說“習氣太重”。后來我請教劉老師,師曰:樸素點、真誠點。回想起來,那種無病呻吟、炫技的東西,確實要不得,謝謝老師的警醒。此后,在不同階段,不論畫人物或花鳥,我都努力選擇能表達切身心境和感受的內容。中國百家金陵那件作品《畦蔬散記》,應是警醒后有明確選擇的一件。
《畦蔬散記系列》
對于畫畫的人而言,除了錘煉技法、豐富繪畫語言之外,努力尋找與自己情感契合能體現自己精神訴求的原素,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生活在現代化進程引發的文化開放時代,而這樣的社會情境造就了文化雙重性,一方面,我們承接的是西方式教育,而非中國傳統經典教育,另一方面,我們又生活在以漢語為母語體系的社會中,文化積淀傳承了本民族的倫理、道德以及習慣和思維方式。這種文化雙重性,讓我們以文化比較為基礎進行選擇,通過我們審美取向、學養、理念、情感的過濾和實踐,以一種個性化的獨特方式呈現,就變成了我們一種文化態度和繪畫意識,文化態度與繪畫意識,我認為有品質高低之分,這種品質的優劣,總會在畫面的氣息中不同程度地傳遞出來。
《畦蔬散記系列》
用什么樣的形式,利用何種資源,發掘的深度及審視的角度,是畫畫人的自我選擇,每個階段的選擇與個人的經驗和綜合素養有關。于我而言,因為個人的知識結構、成長的閱歷和生活環境,我近階段感覺自己是一個提問者,觀注平平常常生活中遇見的事物。這種方式給我一種異質感,讓我在思考問題和對生活提問的時候有了不一樣的角度,可能內心是想提示出被生活埋沒的東西,提示出這個信息共享時代有特質的思路。其實可以像描述“吃貨”那樣,今天我想吃“東坡肉”,明天我要吃“蔬果色拉”……,體重和減肥的事,吃完再說,這其中甘苦自知,當然悲歡自酬。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畦蔬散記系列》
《風日晴和》190×150cm
《食不啄粟》138×70cm
《素衣刷凈無塵垢》138×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