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藝術簡歷
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國家二級)
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廣西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廣西美協理事
“新中國美術家系列—廣西國畫作品展”國家畫院主辦“廣西是個好地方—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全國政協主辦主持國家藝術基金“南方地域特色中國花鳥畫創作人才培養”項目參加文化部、中國美協、國家畫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等主辦的畫展60余次,并獲金、銀、銅獎項。
名家點評
張曉凌:國家畫院副院長
我的印象中蔡智的畫最早我看過,當然這批畫讓我更吃驚,這也不是捧場,就是我個人感受。剛剛我也給他寫了一個短文,但是我今天看了他的畫以后,我覺得短文寫得還不夠,為什么?因為沒看原作,所以蔡智你下回讓我寫文章應該讓我看你的原作,從蔡智的畫我就想到一個課題,就是剛才姜老師說到的,在所有中國畫變革中間,就是20世紀以來或者近現代以來,最難的是花鳥,這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因為人物畫借助西方藝術立刻就上幾個臺階,就像何家英他們都說過,只要把寫實主義學好了,中國人物畫一下就上去了,就是在人物畫上古典和當代沒法抗衡,古典人物畫整體的水平和當今沒法抗衡,無論體量,無論造型,無論承擔的社會責任方面都沒法抗衡。雖然達到很高的高度,但是畢竟影響力小。蔡智很幸運拜在姜寶林老師門下,最早又跟著黃格勝老師、張立辰老師,起點很高。但是蔡智有一個非常非常寶貴的品質,就是說你和三位老師從畫面上看沒有直接的師承關系,且不說畫高和低,單從這點看就特別好。
所以我覺得這是中國畫教學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當然蔡智這一點做得非常好。所以這一次和我們原來看你的畫,在這個基礎上你有一個重大突破,就是你改變了中國傳統花鳥的基本形態,在結構上,你完全破除了中國傳統花鳥的基本結構,你締造了一個新的結構,你跟我講學了西方的東西,在那個年代誰學誰都不重要,因為畢竟是全球化時代,你恪守著那些東西也沒什么意義,就是把文人的筆意和一個新的結構結合起來,我覺得這可能是蔡智花鳥畫的一個重大突破。結構是全新的,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結構,筆墨仍然保留著傳統文人的意蘊,我覺得這一點很難,但是蔡智這一點上恰恰做到了。所以剛才我在想,如果說要在蔡智這個年齡段選出當下十位花鳥畫畫家,蔡智一定在其中。蔡智在這一點上做了很大的貢獻,已經破除了原有的結構,重新立一個結構,從視覺上這本身就是一個貢獻,而且特別符合現代人的視覺審美感受,應該說就是現代花鳥畫,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點,蔡智超越了寫生。寫生其中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寫生對物所思,你要有思才有寫生,主要是體驗和感受,要體察出萬物生長的生命節律,而不是簡單的照葫蘆畫瓢。我覺得這一點蔡智做得非常好,因為在你的畫面中間我看到了你從寫生當中超越的抽象元素,姜老師剛才會上也說了,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超越大自然的物象本身,一定要在意象層面上多下功夫。物象很簡單,拍個照片都能畫得像,經過大學四年本科誰都能畫像,沒有意思。所以我覺得你的寫生已經在這個層面上超越了,一定要超越,千萬不能過度寫生,不能天天寫生。有所感,有所思去看一看,去體驗。其實前人有很多想法,前人對寫實有很多的定義,中國的寫生傳統是很偉大的,因為跟著西方寫生跑,那就有問題。我覺得這一點蔡智做得非常好。
李曉明:
寫生里邊有一些弊病,就是說被大自然俘虜,這是中國畫家挺可怕的一個現象。但是蔡智這幾張畫是讓我驚喜的,他把自然狀態畫成那種心畫了,就是說他調動自然了,他打破了自然的狀態的東西,形的東西,上升到一種抽象的東西了,這是讓我驚喜的。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亮點。
劉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任
一進展廳,感到確確實實那種霸悍之氣,很震撼的感覺,我一看蔡智的畫《大國風》就感覺油然而生,這就像開了花,那種盛開的感覺表現得非常好。
他的用筆,我覺得南方的芭蕉也好,鐵樹也好,他畫的表現力還是非常有力度的,有潘天壽先生的以為霸悍也是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
楊曉陽: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三月的北京早春吐綠、萬物復蘇,煥發著盎然的生機,來自南國的花鳥畫家蔡智的展覽“立象盡意”恰逢此時舉辦,更為早春的北京增添一抹花紅柳綠,可謂恰逢其時、頗具心意。
展覽取名“立象盡意”,以取法萬物形象之手段,追求“意”的極致表達。更體現出蔡智以形達意上的不懈追求。縱覽蔡智的花鳥畫,筆意縱橫恣肆,灑脫流暢。在墨與色的交融轉化中把握的恰到好處。使他的畫面內斂中帶著一股清新之氣,特別是在對不同形態對象的表現中,去粗取精。在看似繁復的筆墨韻律中,呈現出別樣的意味,讀之如飲甘飴,回味悠長,同時在筆墨的把控上也有獨到之處,既有北派的斧劈刀琢,也有南國的氤氳婉約。厚重中不失靈動,頗得“大寫意”之味。
蔡智作為中國國家畫院高研班的學員,此次將展覽帶回到國家畫院,既是一次匯報,也是對他多年來不斷嘗試、追求、探索并取得突破的一種認可。
山川秀麗,草木豐美的廣西給予蔡智的創作以很強大的生命力,得天獨厚的滋養,加上廣西藝術學院在學術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上的助力,以及蔡智在“大寫意”花鳥上的孜孜追求,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衷心祝賀蔡智“立象盡意”畫展取得圓滿成功,希望他百尺竿頭,砥礪進取,努力在藝術上攀登更高峰!
2017年3月2日于荷園
李曉軍:中國國家畫院專職畫家、研究員
第一點是文人圖式和當代圖式的相互協調,從心性的表現方式是文人表現的一種形式。在蔡智的作品之中,在解決小我和大我之中,都在努力地去尋找他自己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從他的繪畫之中找到他的典型符號,但是他又把這些符號有意味地化解開來,變成了特別具有視覺意義的符號,這一點對蔡智的探索非常非常有意義。
蔡智在做一件事,在于把中國繪畫本質的心性的東西,和現代的展覽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從他的作品圖式之中,既能夠感受到筆墨語言,又能夠感受到展廳的震撼力。從蔡智的作品之中我還讀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溶進了筆墨。蔡智實際上非常大膽地改變了自己的視角,把他看到的花朵,畫到超出實物一倍以上,使這個花的表現方式和視覺的認知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我在想他為什么能把這個花朵和其中一些我們常規認知的物像,用這種超倍的構圖去描述?我猜測,可能蔡智是把中國傳統文人畫對于花卉世界玩味的一種感受轉換成了敬畏之心。所以我覺得他對于花卉的描述,已經不是在逸筆草草地對于花卉小情小趣的表述和表達,而是將小小的花木作了江山,畫作了他們廣西地區的生生不息的生態狀態。所以我覺得蔡智是將他的敬畏之心灌輸到花鳥畫當中。
第二個是從色墨的對比到花鳥畫的宏大敘事,這方面蔡智做得很好。中國畫有一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就是在畫中國畫的時候,小的筆墨在小作品之中筆墨能夠充分地展現它的趣味和味道,但是他要轉化成大幅之后,筆墨的味道非常豐富的話,整個作品就完全花掉了。所以在大的作品之中自然要強調對色彩的對比和虛空的對比,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蔡智的黑與灰與色彩相互之間的關系拿捏得很到位,在傳統筆墨做鋪墊的前提下,他這樣的探索非常有意義。
三是剛才我跟很多老師先生也聊了聊繪畫應該怎么樣怎么樣,什么樣才是最好的嘗試?我一直認為中國繪畫是修行之行,有一個邁不過的檻。所以我們說評價一個人,把這個人的生命時段和他在這個生命時段所做的應該做的事來結合起來看,對于他的評價才可能是中肯的。所以我覺得蔡智在這個年齡段能夠做到如此成就,應該是非常非常成功的花鳥畫家了。
姜寶林: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細細地欣賞了蔡智的作品,我總的心情就是很高興,看到蔡智在不斷地長進,而且取得這樣的豐碩成果,真的感到很高興。高興之余,我想一想,他這么大規模的畫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我覺得蔡智具有現代意識,體現在作品當中,他就具有一定的當代性。因為時代在不斷地變遷,作為觀念藝術形態的作品一定是反映那個時代的面貌,所以花鳥畫也要與時俱進,花鳥畫和人物畫、山水畫相比較,要向現代形態轉軌,我感覺難度更大。因為寫意花鳥本身就是難度很大,我們可以用潘老的一段語錄來印證一下,潘天壽說:“繪事需天資、功力、學養、壽命四者齊備,不分上下前后。”咱們撇開了天資和壽命不談,單就學養和功力來講,從當代的社會狀態來看,要靜下心來做學問,確實是很難。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人都是風風火火,你要甘于寂寞,要關起門做學問確實是有難度。所以你的功力和學養的積累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更何況除了這些因素以外,要將寫意的花卉向現代形態轉軌,那就更難。但是在蔡智的作品里頭,為什么會感到新穎、感到清新?這和現代意識的虛實是分不開的。
二、蔡智的作品氣魄很大,畫面很整體,很有力度,很有沖擊力,你看了以后就給人一種正能量、一種向上的動力。看了以后就感受到鼓舞,給人以力量,我覺得這個對藝術來說就是感動人、打動人的作品,蔡智的作品就做到這一點,一走進這個展廳,你就感到氣勢逼人,你就感到自己充滿了力量,給人一種向上的鼓舞。我覺得他的藝術的造詣和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蔡智的畫有形式感,他沖破了傳統花鳥畫的那種套路和模式,通過寫生,通過認真深入地觀察生活,抓住生活當中的鮮活感受,來表達自己的體悟、認識和感情,做到了天人合一,我覺得在他的作品中也是體現了這樣一個長處。他在構筑形式感當中完全打破了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筆墨經驗和寶貴遺產,而有所叛逆,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這對寫意花鳥畫來講也是有難度的。他在花鳥畫的創作當中,在這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工夫,而且有初步的成果顯現。中國畫是視覺藝術,但是它更是寫意藝術,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他在題目當中“立象盡意”,就是要把花鳥畫的客觀物象、精神面貌、結構特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一點做得也很不容易,很有起色。特別是他能夠把大寫意再往前推一步,推向抽象,雖然是不完美,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覺得敢于邁出這一步,特別是在寫意花鳥敢于邁出這一步就是難能可貴。那兩張從牡丹花抽象出來的作品,我覺得是可喜的一步,完全是用了中國書法寫意的筆法完成抽象的效果,這一步很不容易,需要膽量,他能做到,非常好。
四、他通過寫生能夠到大自然當中去發現新的題材,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美,我覺得在他身上也有所體現。李可染先生給我們講課的時候就講了,他說你們要讀好兩本書,一本就是傳統,一本是大自然,而且大自然這本書比傳統還要重要,更重要,石魯先生也講過,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但是石魯先生沒有比較哪一手更重要,可染先生通過他的寫生世界,他親身體會到大自然寫生比傳統更重要,因為他能發現生活當中新的題材,發現生活當中新的美,而能創造出自我的個性。我覺得蔡智能夠有清醒的頭腦和認識,從生活當中去發現自己偏愛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個正確的路。藝術要有偏愛,允許偏愛,只有偏愛,把偏愛發揮到極致,發揮到極端,就是自我。我從蔡智的作品里頭也看到了這樣一個影子和前景,希望能夠再繼續努力。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蔡智寫意花鳥畫筆墨語言的個性,我認為是強悍、粗壯、樸野、生猛、繚亂、繁茂,因為他的筆墨太強悍了,而且我看他的花鳥畫有點像京劇的武打人物,花花綠綠的,但是假如他沒有這樣強悍、粗壯、樸野、生猛、繚亂、繁茂這樣的個性化的筆墨語言,他的畫也就缺乏現代感。恰恰因為他用的這種強悍、樸野個性化的表現語言,才充分表現了南國花木特點和意象,充分表現了畫家本人特有的性格氣質、心理情感,我覺得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我希望蔡智先生的花鳥畫在強化個性、簡化形式方面能夠繼續向前推進,為當代中國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鄭軍里:廣西藝術學院院長
蔡智是我們學院中國畫院副院長,也是教授,也是我們漓江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今天的畫展,我看了一下,加上原來一直對他就很了解,花鳥畫非常有氣魄,寫意畫是中國畫的靈魂,最能代表中國畫的一種語言。寫意畫不容易,畫花鳥畫更難,每一筆都表現一個結構,表現一個情感,它肯定比人物畫、山水畫,我感覺都要難,也是很難創新的一個畫種。看了蔡智的畫,首先很潑辣,很大膽,畫得很有氣勢。他既有南方水墨的特色,也有北方人的豪爽,跟以往不同,可能是到了國家畫院學習進修之后發生的變化。
陳明:中國美術報副編輯
在長期的教學和創作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花鳥畫藝術風格,他的筆墨比較敦厚,敦厚當中又有南方畫家的靈動感,色彩艷而不俗,艷而不俗我覺得在花鳥畫當中是比較高級階段,特別在近期作品當中筆墨更加狂放、生動,有以氣勢撼人之感。總體而言,我覺得蔡智教授的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嶺南風,同時又有當代的審美情趣。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
蔡智過去的作品我也見過,我覺得看了蔡智的這一批畫,尤其他展廳中間的大畫、小畫、組畫之間的布置,其實是用了心,有講究,他其實想讓我們看到他這幾年努力的一些方向,只不過他沒有說出來,但是希望我們能看出來。我覺得我看出了一點,這幾年他的突破,或者說我覺得從這些畫中間我看到了蔡智從自發的大寫意的這樣一種階段開始,進入了建立個人圖式的一種風格自覺的階段,一個中國大寫意畫家他的筆墨要達到人書俱老,文氣黯然,精力內充這種境界,這是一輩子修養的努力,他現在才剛剛開始變法的感覺,修養是一輩子的事情,但是圖式和風格可能在這個時候確實要開始確立了,要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了。
我覺得這一次蔡智的畫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構成圖式。我們知道可染先生是到六十年代才找到自己山水的構成圖式,陸儼少先生甚至到文革中間才開始找到自己的構成圖式,所以找到這種構成圖式是意味著自己風格形成和進入自覺階段的一個標志。進入這么一個階段以后,畫家很可能進入自己藝術的快車道,就很可能一年一個面貌,一年一個面貌。他是一個什么樣的構成圖式呢?我覺得就是對中國的林壁石、太湖石所謂的文人賞石圖式的發現,中國很多著名的畫家,不管是山水畫家,還是花鳥畫家,還是人物畫家,對這個“石”字都具有某種崇拜。他們甚至把這個“石”字作為自己的名號,石濤也好,石熙也好,齊白石也好,石斛也好,包括石魯也好。因為中國的文人畫家其實就是從大自然的石頭中間在悟一個宇宙圖式,山和岳可能是個大石頭,這種園林文石,案頭文石可能就是個小宇宙,中國文人終生與之相伴,其實不僅是與石為友,更主要的是以石為師,那么為友、為師到底想從中間悟到什么、學到什么?這里頭就包含非常深刻的中國哲學的內涵,如果把這種語言轉換到筆墨里,不管是轉換到書法里頭,還是轉換到繪畫里頭,這種轉換本身一定會給這個藝術家帶來一種質的飛躍,只要他在這個上頭悟得足夠深,只要他的轉換能夠足夠好,他就有天分能夠進行轉換,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玩石頭的人不一定轉換到筆墨,但是我感覺到蔡智這一次他是找到了這樣一個以洞石為式、石木同構的個人圖式,他不僅找到了這種洞石的結構,而且把這個結構放眼到他所觀察和表現的所有對象,而不論它的材質,他很多木本的、草本的、藤本的東西在他的筆下都轉換成了一種洞石結構,而且他的石頭和他的所有木本、草本、藤本的對象形成了一個這樣的同構的圖式,這就形成了蔡智本身在這次展覽中間呈現給我們的最主要的一種語言特點。
蔡智有意識地將洞石的結構同樹木花草進行同構化組合,開創了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新境界。洞石對中國文人而言是一種道家宇宙觀的圖式表達,有與無、虛與實、陰與陽在洞石結構中間相輔相成,就像老子說的,有欲觀其繳,無欲觀其妙,空間轉換的隨機變化遮蔽與洞穿取決于觀賞者的角度的些微改變,不足和有余組成了它的不穩定的高平衡結構,有乞缺和殘缺達到了一種玲瓏剔透之美,既玲瓏剔透,又元氣混融。洞石還同中國漢字有著一種同構關系,書家寫字必須深諳其中玄妙,所以米芾見石必拜,呼石為兄,米芾既是畫家,也是書家,他從石頭上能看到這種同構性,他能夠進行轉換。所以我認為蔡智在這一點上也是一個智者,他參透了洞石同花木的同構關系,這個關系的參透有什么意義呢?首先他尋找到了一個建立在深厚的中國哲學和文化意趣之上的繪畫圖式,一個穩定的繪畫圖式的確立是畫家有成熟的個人風格的表現。在此之前,蔡智或者和姜寶林,或者和其他幾位大寫意花鳥畫家都有點太相似,都是在別人門下走。但是你這個構成出來以后,你可以自立門戶了。這樣一個圖式的自覺和確立有助于畫家從萬向紛紜的眾妙中確立出來,花鳥畫其實很難確立這樣的穩定圖式,山水畫比較容易確立這樣的穩定圖式,但是花鳥畫不太容易,所以花鳥畫家最大的問題就是陷入寫生中間而不能自拔。所以一定要從萬向風云的眾妙之中解放出來,進入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所謂玄之又玄的第一個玄就是具象的世界,后一個玄是抽象的世界。
而且這次展出的很多作品中間,你可以看出蔡智有意識地在整個作畫過程中間跟著感覺,這種感覺有時候是他心中的勃勃生機,有時候就是筆頭的線條的運動,它隨意的一會兒從抽象轉到具象,一會兒又從具象轉到抽象,自由轉換,這樣就增加在整個大寫意創作過程中間的自由度。這種由圖式的抽象構成帶來的物象表達的自由還表現在他筆墨的自由書寫之上。我們說蔡智的畫是大寫意,“大寫意”這三個字關鍵是中間的這個“寫”字,一定是在作畫的過程中呈現出自由獨立的書寫狀態才叫做寫,不僅寫出了物象的恍惚之狀,脫略形似,而且還寫出作者的精神狀態,記錄了作者創作過程的情緒曲線,這兩層意思疊加到一起,才叫做寫意。所謂大寫意就是強調這兩個狀態的極致化才叫做大寫意,所以這些都最后落實到筆墨,要用筆墨來實現,不管是物象的恍惚之狀要筆墨有著高超的表現能力,畫家的精神狀態也會直接游戲于筆墨之中。
應該看到蔡智創作這么大的作品,大寫意的作品,對于現在所有的中國大寫意畫家,包括像姜寶林老師,包括姜寶林老師的老師潘天壽他們都是很大的挑戰,一張紙從四尺到八尺不是一個簡單的長和寬的變化,對于畫家來說是他的書寫半徑的大的變化,在自己的書寫半徑之內怎么掌控都好說,有了一定的修煉以后,超過這個半徑就變成一個新課題了。但是我們在蔡智的作品中間,我們看到他比起他的一些前輩畫家來說,在創作這么大的篇幅作品的時候,他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度,能夠一氣呵成,而且能夠元氣貫注,結構飽滿,語言統一,筆筆生發,這些我們在古代的畫論中間經常使用的贊美性語言,用到蔡智的這批作品中間也不是不合適。
還有一個感覺,因為他是南方畫家,來自熱帶,所以他對顏色的感覺和北方畫家不一樣,他大量使用顏色,顏色用得很火爆。我們很多畫家,特別花鳥畫家,在用色的時候他就會忘記了用筆,他用墨的時候倒很警惕,要有用筆之法,但是一旦去用色,他有時候忘記用筆之法,所以在蔡智的畫中間我覺得他用色的時候就如用墨一樣,完全筆法是統一的,這一點非常好。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廣西藝術學院在中國畫創作方面確實是有比較大的成果和影響,現在正好這幾位畫家,黃先生畫山水,還有鄭軍里院長畫人物畫,還有蔡智畫花鳥畫,山水、人物、花鳥的代表都在這。
蔡智老師的花鳥畫也確實是很讓人震動,有很多新的方法,包括大家剛才提到粗野,這不是粗野的問題,是對文和野之間的尺度關系潤色,不存在有粗獷就是缺點,是不同的形式。
《春風如意》178cm×98cm 2013年
我自己覺得山水畫要畫得雄偉,畫得宏壯,這個沒問題,但是花鳥畫畫得震撼是不容易的,花鳥畫一般是比較文雅、雅致,是優美的意境。我的感覺,蔡智的作品形象本身能夠給人一種震撼力,我認為他的創造性很強,特別是他的幾張作品像《大國風》這幾幅是比較成熟的,有時候我們司空見慣,但是突然拉近來看,就像西方現代藝術也有,像塞尚他們畫水果,沒有什么了不起,一張畫里面就是一個大蘋果,那個形象一下子映在你的眼前。蔡智就是把一些花卉,從畫面的某一個局部一下子畫得立體了,而且表現得相當好,里面有紅色的,還有黃色的,周圍就是用水墨暈染,這個效果也非常好,有一種強烈的視覺印象。這種作品既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派,也不是我們傳統的花鳥畫,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這些作品是對中國花鳥畫一個很大的創新。蔡智創造出這樣一種形式,也是時代的需要,現在時代在往前發展,也需要這種壯美。他的作品整個是帶有表現性的,一種抽象和具象結合的。
《花非花·情亦情(一)》360cm×145cm 2017年
黃格勝: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畫家
蔡智是一位善于吸收,善于思考且非常勤奮的人.
細看蔡智新作,不難發現他的追求和效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個“大”字。首先畫幅大了,表現對象大了,筆頭力度大了,最后得出的結果是畫面充益著大氣,所以給觀者的視覺沖擊力更大了。透過這些表面現象,我發現蔡智事業追求的目標更明確,抱負更大了。
蔡智始終能平心靜氣,孜孜不倦地在花鳥畫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并卓有成效,在圈內聲名日隆。
蔡智正值精力旺盛的創作黃金時代,也到了厚積薄發的良好時機。假以時日,蔡智在中國花鳥畫壇的地位是可以期待和預料的。
《花非花·情亦情(二)》360cm×145cm 2017年
孫克: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
今天看到蔡智的作品就感覺到他太有膽量了,他也有基礎,他的基礎一是臨摹古人的東西多,在不斷地觀摩、在畫。另外就是南國的花卉,給人很深的印象,還是很厲害。跟寫生的結合,與花卉世界體驗的結合。對筆墨的意識他確實有一套,以前我看過他的畫,沒有像現在這么大氣,沒有現在這么開,敢用墨,敢畫,敢于突破寫實的意境。在花卉的角度上說,蔡智現在已經突破了,也有他的探索精神,這就是我們花鳥畫今后的發展方向
他在寫生上深入生活,注重寫生,注重傳統,蔡智在這方面我看到他其中一些寫生的作品,橫幅的東西,那畫得是很美的,寫生的形象的東西多一些,用色也膽大,整個格調在燦爛的色彩當中氣韻很好,而且格調很高。
《南方風情》240cm×120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