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張世剛,男,1958年生于遼寧海城。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行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教授、遼寧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
作品獲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金獎,全國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金獎,全國首屆扇面書法大展銀獎。入展全國第三、五、六、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首屆全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全國首屆楹聯書法大展。
第八屆全國楹聯展評委,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評委。2013年榮獲中宣部“書法三名工程”獎。1990年組織“遼寧省二十九人書法進京展”,1995年參與組織“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2003年9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專輯以來,出版作品集多部。曾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德藝雙馨”書法家,遼寧省書法家協會評為“優秀書法家”,遼寧省文聯評為“遼寧文藝之星”。
2019年1月,海城市政府建立《張世剛藝術館》
2017年7月2日在北京普度寺三品美術館舉辦《古墨林泉》——張世剛、劉榮書畫展。
2019年10月5日在呼河浩特榮寶齋舉辦張世剛書畫展
2021年4月24日在北京杏壇美術舉辦個人書畫展
《梅蘭竹菊》70×45cm×4
我看世剛書畫
十多年前,在榮寶齋看到世剛一卷行書,氣格古雅、用筆綿實,再看細節,功夫不下先賢。其時與他并不相識。隨后結緣。彼此過往不疏,對他漸而熟知。世剛書法出道算早。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尚在書界混跡,那時,他以一手地道的董其昌行草名播書壇。其后,又醉心于蘇、米,再追二王,一度精研歷代各家名帖,積眾長而生發。他的書法或凝重或灑脫,無論宏篇巨制,抑或方寸手翰,每能大小由之,并恰到好處把握。當代書壇風火,多在表面文章。究其因,傳統功力不濟,避而求其次矣。論及世剛傳統功夫,可謂硬碰硬,當代少有比肩,已是不爭之實。我最愛他幾字行書橫批與對聯,其寬博磊落,沉穆典雅,每有廟堂氣象。世剛的書法格致得益于他的學養,得益于他對佛學的精研與參修。
《雙雀牡丹》70×140cm
他早年曾遍訪高僧、名剎,持戒修行,究竟般若智慧,探求人生根本。聽他解讀《心經》,每在要害處引領,字字句句,著實不妄,可見觀照參修之功。禪學一道,正是得悟人生智慧的大學問,世俗中,眾多著相,本末倒置,不能自在菩提。世剛遠離顛倒夢想參得真諦,于生活與藝術,知行合一,圓融在自。他堅守書法的本體要旨,沖和超逸,自覺自性,不為時風所動。世剛對藝術是全面修為的。更多人知他書法了得,少知大寫意畫亦舉高標。他寫意一道學老缶與齊翁,其作既有老缶的沉厚蒼古,又有齊翁的涓涓情愫。每見他作畫,闊筆大墨橫涂豎抹,好個痛快!時想,若再講究一點,是否更妙?
《牡丹》35×47cm
其實不然,這才是他的真性情。他依仗書法的功力,才有恣肆放達、率性而為的底氣。粗頭亂服、不事雕飾,也是一番境界。我說中國畫的“命”在筆墨,而筆墨的“命”在書法。對于不問書法、苦心創新的人,能理喻我的說法嗎?書畫藝術,看似容易卻艱辛。藝術的一生正是完滿人的一生,畫外求畫,書外求書,須得學問境界鋪陳蒙養,如煮老湯,醇厚滋味要靠時間火侯來幻化。好在世剛世事練達,詩書畫印皆修,我們且等他這鍋“老湯”了。
量工李文亮 文 2019.9.20.夜于銘廬
《牡丹》35×47cm
70×45cm
《南國風情》70×140cm
《富貴吉祥 竹報平安》70×140cm
70×140cm
70×140cm
70×140cm
70×140cm
70×140cm
70×140cm
96×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