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陳桂英,安徽黃山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民革中央畫院理事,澳門文化藝術學會藝術顧問,安徽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安徽中山畫院副院長,黃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山市巾幗書畫會會長。
《家園》入選2014年全國第十二屆美展。
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荷氣滿塘》被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在《美術》《美術大觀》等刊物上登載。
安徽科教頻道《天下安徽人》CCTV中央電視臺旅游衛視等專題報道。
陶瓷作品多次榮獲安徽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和銀獎。
徽州美人畫
文/戴敦邦
安徽有座黃山是美甲天下的奇山,有折黃梅戲叫“徽州女人”。“徽州女人”濃縮了徽州濃郁的地方文化,更活脫透現了徽州女人所有的美。徽州的美是獨特的,洋溢著濃意的筆墨情趣……
陳桂英女士是位安徽美女,她目下事業有成,在屯溪老街開設了文房四寶公司與畫苑,名曰德陽樓。但使吾始料未及的,她競出示了一大疊近年精心繪制的工筆人物畫的彩照,而這些美人畫出自桂英女士之手,頗令我平添一些感謂。
工筆仕女畫,本來就非易事,能成就為媚而不俗者寥寥,多乃千人一面而毫無個性的概念符號罷了。況時下多見五官畸形、四肢佝僂的生理病變怪態,以及連大腦都萎縮得已難正常思維的呆若木雞癡傻者,而對正常的人體美的表現似乎已被評點為落伍。所以翻閱著桂英女士的一幀幀工筆美人圖畫,吾深感這些作品的內在份量及于悖論的抗爭。
桂英女士這些精工細繪的美人畫是要耗費許多精力和時光的,可以說是以自己寶貴的青春紅顏為代價,來換取那筆下的幀幀圖畫。何況這諾多的支付還是位妻子和母親所擠出來的點滴時間。吾總以為靚麗的女人應該去唱黃梅戲、流行歌曲,去勁歌狂舞,不要去畫什么最新最美的圖畫。若是鐘情于筆墨藝事,千萬別畫什么工筆人物畫,因為那行當是太苦澀了。吾被桂英女士那孜孜于工筆重彩的人物美女畫的精神所感動,她將紅顏年華換取那斑斕的丹青業績。吾又深憂她將更沉溺于筆墨藝事,這茫茫藝海更是無涯難回頭。衷心祝愿她的勞績匯集出版,是可喜的初生子而不是獨生子女。多子多福吧。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作品四
作品五
作品六
作品七
作品八
作品九
車子在一片樹木掩映、錯落有致的古代建筑旁停了下來,這是景德鎮古窯瓷廠,我已經記不得到這里來過多少回了,這里的制瓷工藝、工具、作坊和窯都是老的,這個廠是采用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傳統工藝方法制造瓷器的,燒制的瓷器凝聚著古代工匠們的匠心與智慧。
我對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每次走進自己的工作室,坐上自己的工作臺,一筆、兩筆、三筆不停地畫著,一個盤子、一個缸、一個瓶子,一件接一件地畫著。溫暖的陽光透過大窗子撒向工作臺,照著畫好的作品,內心澄明、愜意。這是一種與物同在、幻景造物的奇妙感受和體驗。
常言說“廢畫三千”,畫瓷何嘗不是?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經驗的積累。應當說在白瓷坯胎上畫釉下、釉中青花,和在宣紙上畫畫感受是不一樣的。宣紙綿軟,毛筆在上面行走有彈性,更敏感,用水更有妙味。在坯胎上簡單地移植宣紙上的畫法未必最佳,在這里材質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用怎樣的“筆墨”能最佳地體現出瓷的品質,是畫家應思考的一個問題。觀明清青花瓷上的繪畫,盡管在風格、造型、審美上與當時畫壇主流畫家有著相互之間的影響、但瓷畫與紙畫還是有所不同。瓷畫用筆追求剛健、簡潔、利落、干脆、精致,這些特點更接近瓷的瑩澈清爽、明凈清朗的品質,因而更有“瓷味”。
當代畫家畫瓷如何在傳統技藝基礎上融合現代繪畫技藝、審美取向與創新元素,把文人畫的筆墨韻味融化到瓷繪技藝中,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需要掌握精湛而嫻熟的技法。
當代畫家畫瓷在保持個人風格的同時,需要解決好將紙上筆墨轉化為瓷上“筆墨”的問題。精湛的技術永遠都是達到高度的基礎。畫家如能嫻熟地掌握料性和水性,熟練地運用“分水”法,進而達到“料分五色”的藝術效果,才能為后人留下這個時代的瓷畫精品。
青花是中國人的胎記,更是中國文人瓷的代表。青花瓶所體現出的單純與高貴品質,使中國人對瓷的鐘情和對藍與白的鐘情在“中國青花”上交匯凝聚,“中國青花”成就了中國文化的絕美結晶。(文/陳桂英)
作品十
作品十一
作品十二
作品十三
作品十四
作品十五
獲獎證書
獲獎證書
參加2019年全國陶瓷技能大賽
參加2019年全國陶瓷技能大賽
參加2018年全國陶瓷技能競賽
與張松共同創作
陳桂英老師與作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