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蔣昌忠,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中國畫學會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員,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書畫(專業)專家。
湖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湖北省中國畫學會顧問。湖北書畫院名譽院長,湖北省中國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景德鎮陶瓷藝術協會名譽會長、中外陶瓷藝術協會顧問等。
曾任文化部中國文化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藝術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湖北書畫院院長,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蔣昌忠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等大展,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我國北京,武漢,濟南,西安,福州,長沙,呼和浩特,深圳,高雄等地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并在意大利、新西蘭,加拿大,比利時,奧地利,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家舉辦聯展。作品在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全國工藝美術書法大展,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意大利首屆中國書畫藝術節,第十一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評獎活動中多次獲得金、銀獎等。2008年、2011年和2018年三次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其作品被收入《1978-1998中國美術選集》,《世界當代著名中國畫家真跡博覽》,《中華茶器具通鑒》等著名畫冊和史籍,被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國內多家省級以上美術館、博物館和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博物院,紐約亞洲美術館等多家國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并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政要。
自1998年以來出版多本畫集,撰寫的論文多次榮獲全國、文化部和湖北省的一、二、三等獎。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評為全國第五屆跨世紀人才十大新聞人物。
大熊貓的古往今來(一)
致各位好友: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國寶大熊貓800萬年的來世今生,近三年來我為此做了三件事:
一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深入地閱讀了大量的古籍和現代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對大熊貓的各種論述,并將這些知識歸納整理為10個方面的通俗文字。
二是結合這些文字,畫了10幅大熊貓的書畫小長卷。
三是到景德鎮畫了100個多種技法的《國寶系列》瓷瓶作品。
從本期開始,我將連續分五篇來向各位好友介紹國寶大熊貓的真正傳奇故事。希望喜歡國寶大熊貓的朋友在你們的朋友圈中多多轉發,使我們的國寶傳奇能讓更多的喜歡它的人了解。
序
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是人類寶貴的自然遺產,作為一個古老的物種,他無與倫比的奇特皮毛,高深莫測的生活習性,憨態可掬的純真情性,和從來不與人類為敵的親和定力,讓所有見到它的人欣喜與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全球獲得數以億計的粉絲。但是,直至今日,絕大多數人們對它們歷經800萬年的滄桑經歷,奇特的生活習性等卻知之甚少。2017年,我曾經畫過一卷50米長的《國寶修竹圖卷》,介紹大熊貓古往今來的奇持經歷,雖然這部長卷在2018年即獲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最長的大熊貓進化史主題書畫長卷]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但是現在回看,覺得當時是泛泛而談,而且太過理性。有些地方還顯得文縐縐的,不太適于青少年閱讀。
近幾年我到景德鎮畫瓷器,在畫瓷之余,我又反復在網上查閱了歷代對大熊貓記載的有關古籍和閱讀了近現代胡錦矗等著名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寫的大熊貓專著,了解到大熊貓方方面面的趣事,決定以最樸素的語言和科普的方式,再畫一幅長卷來為國人介紹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并已于今年春節前后創作完成。長卷一共分為10個部分:
1,遠古走來,適者生存。 2,力抗嚴寒,智渡冰期。
3,改葷為素,告別冬眠。 4,優勝劣汰,苦練硬功。
5,功夫熊貓,力克天敵。 6,竹林有約,繁衍生息。
7,優化基因,忍痛驅雌。 8,春華秋實,綿延流長。
9,保護國寶,愛心傳遞。 10,和諧家園,天人共建。
長卷中一共畫了107只大熊貓,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配上雪山,草地,河流,梅,蘭,菊,松,冷杉,迎春花,荷花,菊花,紅果等,特別是因為大熊貓的食物99%是竹,所以在長卷的不同部分分別配上枯竹,冰竹,雪竹,風竹,風雨竹,晴竹,雨竹,和它們最喜愛吃的箭竹等相映襯,讓他們在這些場景中或覓食飲水,或嬉戲打鬧,迎春戲雪,倚竹臥松,顯得更為怡然自得。
中國畫講究的是借物抒情,體現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畫中場景正表達了我對大熊貓生存狀況的迫切關注,寄托了我對人與自然和諧家園的無限向往。
大熊貓的古往今來(二)
(一)遠古走來 適者生存
在動物進化史上,大熊貓是佼佼者,在生存競爭中,大熊貓是成功者。
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在中國云南祿豐等地熱帶潮濕森林的邊緣和歐洲法國、匈牙利的原始森林中就生活著由熊進化而來的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后來位處歐洲的始熊貓滅絕)。距今約200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始熊貓進化為小種大熊描。后來,小種大熊貓進化為巴氏大熊貓,其分布達到了極盛。北至我國北京周口店,南至東南亞,西至西藏高原東部,東至臺灣島都有他們的蹤影。步入全新世以來,大熊貓進化為現在的樣子,分布在我國南部和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進入鐵器時代后,由于人類的擠壓,目前只有我國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的原始森林中有大熊貓生話。
經過晚中新世時期的進化,經歷了第四紀冰期的嚴峻考驗,穿越八百萬年漫漫風塵,大熊貓從遠古走來。我們無法完全了解它們經歷了什么,但有一點卻是共識:大熊貓能成活至今,一定是通過自己的方式與“自然之母”靈性相通,達成非凡的默契,這就是“適者生存”。
(二)力抗嚴寒 智渡冰期
世間萬物,如要做到世代繁衍,不被自然淘汰。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對此,大熊貓是佼佼者。
一是面對冰期明智地調整自己的食物結構(下一部分專題講述)。
二是不斷調整身體降低能量消耗。考古發現,始熊貓的體重為現在大熊貓的1/3,到更新世初期,體重增加到現在大熊貓的1/2。到距今100萬年左右,體重猛增到現在大熊貓的120%,達到個體體重120公斤。隨著冰期的結束直到現在,大熊貓的體重又恢復到100公斤左右。這是因為隨著氣候的變化,體型增大,身體體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變小,能降低能量消耗,以適應氣候和低營養的食物。
三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熊貓是黑白兩色,黑色是其中的耳朵,眼睛和四肢,為什么呢?也是適應氣候變化逐步演化的結果。因為眼睛,耳朵,四肢是最怕冷的地方,變黑能夠多吸收太陽光,增加熱量。
四是不斷選擇最適合它他們生長的環境。我國西部遍布低山河谷,隨著西藏高原板塊的變遷,部分較低的區域變成了沼澤和丘陵相間的濕地,森林逐漸演變成密不通風的灌木叢和竹林,這種環境較為有效地降低了北方寒流的影響。
因此,在第四季冰川期地球生命和物種的大浩劫中,大熊貓是幸存者,成為動物界的“遺老”和珍貴的“話化石”。
(三)改葷為素 告別冬眠
當第四紀冰川來臨,氣候巨冷,生存環境惡化,特別是食物匱乏,與大熊貓同一時代的動物,如劍齒虎,劍齒象,巨猿,中國犀等相繼滅絕。唯有大熊貓退到高山深谷,放棄肉食,轉而食竹活了下來,到中新世紀,大熊貓已完全由食肉轉變為食竹。自然界豐富的竹資源,不論季節,源源不斷地給大熊貓提供著食物,使它告別了動物為應對天寒地凍,食物稀缺而進行的冬眠,成為唯一一不冬眠的熊類。大熊貓適應環境不斷進化的過程,可以成為自然演變的奇跡。
竹子是植物中最難下咽,營養又不高的植物,為什么熊貓選擇吃竹子呢?
一是竹子分布極廣,數量巨大,四季常青,除小熊貓,竹鼠和其他一些小動物外沒有其他的大型動物與其爭食,雖然在全世界1000多種竹子品種中,大熊貓選吃的只有60多種,但一年四季都能保障有充足的食源。
二是竹林的隱蔽性好,在竹林中可以避開劍齒虎等大型動物的襲擊。
三是研究顯示,由于大熊貓的基因突變(假基因化),在420萬年以前即丟失了鮮味感受器,這就意味著吃竹子和吃肉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種取食上的巨大轉變,在很多程度上,都幫助大熊貓減少了與其他物種的直接競爭,獲取充足的食物,不失為明智之舉,可以說大熊貓是進化史上詭譎的贏家。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大熊貓的食物雖然轉向了竹子,但是它的消化系統卻仍然保留著肉食動物的特征,比如消化道很短,不能延長食物滯留和消化的時間,食物在熊貓的消化道里,只能停留5~13個小時。只有單胃,胃內也不帶有可以分解纖維素,木質素的酶,不能充分吸收食物里的營養,所以它們的進食量非常大,成年個體大熊貓每天的進食量,達到30公斤以上。
大熊貓的古往今來(三)
(四)優勝劣汰 苦練硬功
由于大熊貓天生和人類友善,不與人類為敵,特別是看多了現在通過人工飼養生活在世界眾多動物園的大熊貓憨態可掬,天真可愛的樣子,人們無法想象他們在漫長的800萬年生涯中是如何戰勝天敵而生活下來的。
事實上大熊貓是猛獸,中國最古老的奇書《山海經》中記載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嚼食如鐵一般堅硬的物體,把他們稱為“食鐵獸”。
在動物中,熊類的咬合力僅次于鱷魚占第2位。熊有5種,北極熊,棕熊,熊貓,黑熊,灰熊,熊貓在這個家族中咬合力占第3位,僅次于北極熊和棕熊,而優于黑熊和灰熊。其他的動物要侵犯它,憑著極強的咬合力,它可以把它們的骨頭咬碎。
大熊貓還有一件天然的利器,就是他的爪子。專家們總結說:大熊貓的爪子就像醫生的解剖刀一樣鋒利,只要其他動物敢惹他,它用爪子一劃,就可以把它們的肚皮劃破。
所以在大熊貓生活的地區,它的天敵豹子,狼,金貓等都不敢襲擊它。
當然,天然的遺傳因素沒有后天的苦練都會逐漸的消失。所以大熊貓從小開始就像其他食肉動物一樣相互嬉戲,苦練硬功。
(五)功夫熊貓 力克天敵
這一部分畫的是一處野生大熊貓保護區的山民說出來的故事:在一般的情況下,豺狼是不會主動去招惹大熊貓的,但是有一次他們看到4條豺可能是因為饑餓所致,去攻擊一只單獨的大熊貓,引發了大熊貓與豺的決斗,結果大熊貓咬死了其中的一條豺,其他三條落荒而逃。
在野生大熊貓保護區內,山民們還反映一些大熊貓經常跑到山民的家里,把菜刀等鐵器咬碎并吞食的情況,充分印證了在《山海經》中說的大熊貓“食銅鐵,亦食竹”的記載。
為什么大熊貓要“食銅鐵”?是為了象雞啄小石子幫助消化一樣嗎?不得而知。
大熊貓的古往今來(四)
(六)竹林有約 重在繁洐
梅花,迎春花,蘭花盛開的春天是大熊貓相戀的季節,在斑駁的竹影中,他們沐浴著夏娃帶來的愛情之光。
大熊貓6.5歲開始發情,7.5歲可以受孕(在圈養條件下可以提前1-2年)。最旺盛的繁殖年齡雄性16-17歲,雌性17-18歲。發情期在3-5月,主要在4月,若春季交配失敗,也有在秋季發情的。交配為混交制,按優劣排序,產仔多在7~8月,孕期4-6個月,幼仔平均重量100克,8-9個月斷奶,1.5歲開始獨立生活。
和其他動物對照,大熊貓的繁殖主要有兩個不同的特點:一是交配為混交制,按優劣排序。這是什么意思呢?動物交配一般都是在母獸發情以后,公獸聞到氣味后紛紛趕過來,為了保證有良好的遺傳基因而開始爭斗,只有唯一的最終勝利者才能獲得交配權。而大熊貓不一樣,前面的爭斗與其他動物一樣,但爭斗后按爭斗的勝負排序,按先后次序分別與同一只大熊貓交配的混交形式。
二是一般的野生大型動物都只是春季發情交配一次,而大熊貓如果春季交配失敗,沒有受孕,秋季可以再發情進行第2次交配。
我想以上兩點之所以如此,是為了增加受孕的幾率,為瀕臨滅絕的種族再創生機。
(七)優化基因 無情驅雌
炎炎盛夏,大熊貓隱居于竹林深處,或在松下嬉戲,或在荷塘邊玩耍,孕育著他們新的希望,并迎接驅雌的盛典。
在動物界,為了保持種群的優秀基因,防止近親繁殖,當它們的后代能夠獨立生活時,就會即時有選擇性的把它們驅離出原來的種群,讓他們外遷到別的種群或者自立門戶。在這個方面,絕大多數的獸類都是驅雄不驅雌。但是大熊貓卻反其道而行之,驅雌不驅雄。
為什么大熊貓要堅持驅雌而不驅雄?動物學家對此沒有明確的定論。我想,應該是他們為了更好的保持種群的優秀基因而為吧,因為如果驅雄,雌性留在原來的種群,和他們交配的大多是原來種群內的雄性,這樣就避免不了近親繁殖。而雌性遷移到別的種群,和他們交配的雄性都不會有近親關系,這將避免因近期繁殖而導致種群的退化。
大熊貓的外遷擴散行為時間在春夏之交,因為大熊貓是最通人性的動物之一,所以此時應該是他們母女難舍難分的時刻。
大熊貓的古往今來(五)
(八)春華秋實 生生不息
大熊貓每兩三年繁殖一次,春季交配后受精卵會處于休眠狀態,一直漂浮在子宮里,直到滿足特定條件(一般是母熊貓從采食竹筍轉向采食富含鈣多的竹葉時),才會落到子宮壁上開始發育,這就是熊類的延遲著床。在宮內發育的時間不足兩個月,生下的幼崽僅100克左右,每次一至二胎,會選擇撫養較強壯的寶寶長大,成活率高達60%-90%。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山果掛紅、鮮花遍野的美景中,熊貓媽媽們精心呵護著新的生命,熊貓寶寶們童趣滿滿,到處都呈現出一片溫馨的景象。
(九)保護國寶 人類關注
神奇的北緯30度附近,海拔2600一3000米北亞熱帶的濕潤和生物的多樣性極為特殊的自然條件,為大熊貓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生存樂園,成為大熊貓免招最后滅絕的生命之舟。但是,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生活環境的不斷擴大,他們的生活圈一退再退,種群迅速消減,瀕臨滅絕。
大熊貓是人類鐘愛的精靈,保護大熊貓是全人類社會對大熊貓表達愛意的善舉。
聯合國已將臥龍自然保護區納入“人與生物區”計劃之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為保護大熊貓伸出了合作之手。
由于自然隔離和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僅存的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大熊貓野外種群曾經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大熊貓棲息地出現嚴重碎片化現象,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導致種群分割。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幫助下,我國已經成功地為互相分割的局域種群打開了通道,使大熊貓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合計達到80多個,解決了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小種群可能隨時消亡的風險。
(十)和諧家園 天人共建
解放后,我國對保護大熊貓極為重視,采取了多種措施:1957年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建立大熊貓保護區,
1959年國家發文要求完全禁止捕獵大熊貓,
1963年開始建立大熊貓保護區,將大熊貓棲息地的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劃定為大熊貓的棲息地。
1988年到1999年,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采伐活動全部停止,森工企業轉產分流,由采伐轉向造林,護林。為大熊貓的生活和繁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截止到2014年,建立了四川臥龍,陜西漢中佛坪,甘肅隴南文縣白水江等67個大熊貓保護區。使大熊貓的棲息地和潛在的棲息地面積達到 350萬公頃。生存條件不斷改善,數量不斷增加。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達到1864只。
202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建立。野生大熊貓和我國其他大量的珍稀動物迎來了新的春天。
曾經,人類的發展破壞了大熊貓的生活環境,使大熊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而現在也正是人類意識的覺醒和對大熊貓的持續關愛,使大熊貓的生存條件不斷改善,數量不斷增加。
保護大熊貓的過程使人類意識到:現代化發展不可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人與自然完全可以和諧共存。
讓我們重溫自然界的不二法則:敬畏自然者才能得到自然的庇護,愿世間所有生靈共勉之,愿我們生活的地球從此生生不息,活力無限。
后記
我在這幅長卷中雖然歸納了10個部分,但是作品畫完以后,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表達出來,因此我想對幾件主要的事情做一個簡單的補充:
一是:熊貓是熊為什么叫熊貓?
1869年5月4日,法國傳教士阿爾蒙.戴維在四川捕到一只“竹熊”,帶到法國請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滋研究后定名為“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標牌采用了流行的國際橫寫格式,因為中文的橫寫是由右往左寫的,但是外國人的習慣是從左往右讀,所以把“貓熊”讀成了“熊貓”。經過當時國外多家媒體的新聞發布,“熊貓”的名稱就傳到了全世界,一直到現在,全世界除了我國臺灣地區仍叫“貓熊”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叫“熊貓”了。
二是:大熊貓現在這么火,為什么在中國古代就默默無聞呢?
根據史料記載,大熊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奇珍異獸,但是在中華民族浩繁的歷史典籍中,一直沒有留下大熊貓的名字,只留下了貔貅,貘,食鐵獸等眾多古名。
在遠古時期,貔貅是部落氏族崇拜的圖騰。
《史記》記載: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后期,黃帝馴養和訓練了虎,豹,熊和貔貅的動物軍隊參與了統一華夏各部落的斗爭。
3000多年前的《尚書》,《詩經》,也明確記載著貔貅皮是給皇帝進貢的珍品。《毛詩》等也對大熊貓有過記載。《禮記》記載有“前有摯獸,則載貔貅”,意思是說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前面掛著大熊貓頭像的旗幟以示警,視為威武之師,以震軍威。《山海經》記載大熊貓被稱為“貘豹”,簡稱“貘”,“食銅鐵,亦食竹”。
漢代的《爾雅-釋洛》和司馬相如著的《上林賦》,許勝的《說文》都有對大熊貓的記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以“貘”為題撰寫了著名的《貘屏贊》。唐太宗曾賞賜給十余位有功之臣貘皮。明代《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介紹:“貘膏”可以治病,“貘尿”以水服用后可以化誤食的銅鐵。
在近現代歷史中,大熊貓又分別被稱為花熊,黑白熊,竹熊等等。
以上記載說明,大熊貓在古代也是赫赫有名的動物,只是因為不斷的更名,朝代的變更和人們無休止的獵殺等原因,使它們不得不隱居深山,成為隱士。
三是:當代的大熊貓熱是怎么興起的?
客觀的說,當代的“大熊貓熱”主要是西方從1869年開始到中國活捉和獵殺大熊貓帶回西方展示和被眾多媒體宣傳促成的。1869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戴維在四川買到一張大熊貓皮,把大熊貓介紹給了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許多西方的動物學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等陸續從各種渠道進入中國,都想得到這種中國特有的可愛動物。德國人韋哥爾德于1916年在四川汶川捕獲了一只幼體大熊貓,成為西方第一個擁有活體大熊貓的人,捕獲大熊貓最多的外國人是英國的史密斯,他在我國大熊貓棲息地20年,收購活體大熊貓十幾只。
西方人在中國獵殺大熊貓開先河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個兒子,1928年在四川獵殺了一只成年雌體大熊貓。而露絲.哈克利絲則是第一個把活體大熊貓帶出中國的美國女人。她將一只小熊貓說成是小狗,騙過海關帶回了美國。并給小熊貓起名為“蘇琳”,于1937的春天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成為芝加哥的明星……
▲羅斯福兄弟獵殺的第一只大熊貓
▲大熊貓“蘇琳”就是史上第一只走出國門的活體大熊貓
▲西方人偷盜中國熊貓案例
四是:在國際交往中,大熊貓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從公元685年,武則天回贈日本天武天皇一對大熊貓和70張熊貓皮開始,大熊貓一直作為我國贈送給外國的重要禮品。
從1955年到1980年,我國先后以國禮送給蘇聯,朝鮮,美國,法國,英國,墨西哥,西班牙,德國,日本等12國33只大熊貓。
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決定不再向外國贈送大熊貓,但是為了增強與世界各國的友誼,開始以大熊貓作為友誼使者,以開展訪問演出的合作方式走向世界。從1978年到1988年,共派出17批大熊貓出訪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1992年12月21日,我國林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公布中國保護大熊貓及棲息地工程開始實施,從此以租賃的形式出租圈養的大熊貓到國外合作研究繁殖,合作期10年,一只大熊貓一年租金100萬美元,產下幼仔增加20萬美元。所有權屬中國,出租的資金用于大熊貓工程計劃。
▲太萌了!柏林動物園雙胞胎大熊貓雪地嬉戲玩耍
▲2022年10月19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豪爾熊貓館,人們觀看大熊貓。
▲日本人最喜愛的大熊貓是出生于日本的香香,2023年1月21香香回國,在日本又一次引起轟動
從1993年開始,向我國租借大熊貓的有美國,日本,奧地利,泰國,西班牙,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從此進入了大熊貓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民間說“大熊貓換航母”并非空穴來風。
近幾年蔣昌忠老師在景德鎮創作的部分《國寶系列作品》瓷瓶
最后要感謝國禮制作單位之一的《景德鎮陶瓷藝術服務中心》。當我的這篇《大熊貓的古往今來-給你介紹一個真實的國寶傳奇》文章剛剛發表之際,從第一期開始,他們就從網上搜集資料給我制作了《國禮》作品的設計。特此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2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