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保持民族特色鈞瓷才能長盛不衰———訪故宮博物院鑒定師李輝柄
作者:核實中..2010-08-17 15:39:3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中國禹州鈞瓷文化宣傳周在禹州召開期間,記者專訪了我國著名的鑒定大師、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李輝柄說:“只有保持民族特色,鈞瓷才能長盛不衰。”
李輝柄在認真看了禹州市星航鈞窯的宋、明、清等朝代的鈞瓷窯爐和柴燒的鈞瓷后說:“現在的鈞瓷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造型也別具一格,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這的確是個好現象,是鈞瓷發展的一個好勢頭。特別是在造型上,現在的鈞瓷打破了過去瓶、尊、缽等傳統造型,而把人物、動物、陶藝等融入鈞瓷的概念之中,使得鈞瓷不僅渾厚剔透,而且美麗無比,作品更加人性化、個性化,這的確是鈞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但是,我們更要清楚地看到,鈞瓷就是鈞瓷,不是唐三彩,也不是景德鎮的瓷,它有它的特點,有它的燒制規律,更有它獨具魅力的地方。如果把鈞窯的設計拿到景德鎮瓷上去,把景德鎮瓷的燒制方法拿到鈞瓷上來,那就不倫不類了,也就沒有了它們各自的特色。所以,鈞瓷的發展,首先要繼承傳統工藝和燒制方法。”
談興正濃時,李輝柄拿起星航鈞窯用柴燒制的一個“宋代”鈞瓷花盆說:“這一件鈞瓷和你們用氣或煤燒的就有不同之處。當然,一般的人看不出來,專業的人士一看就知,因為宋代鈞瓷有個特點,那就是釉質瑩潤,呈乳濁狀,有著艷麗多姿的審美風韻,有‘似玉非玉勝于玉’的美感。”
當時的鈞瓷以天青、月白為上品,紅為貴,紫為最貴,含有蚯蚓走泥紋者為大珍。李先生指著那個花盆說,這個花盆有宋代鈞瓷的特點,但還需要努力,離真正“宋”瓷還有差距。
對于禹州有的鈞窯刻意燒制成“自制”蚯蚓走泥紋這么一個鈞瓷上的自然景觀,李輝柄先生說,如果不是窯變的,再好也不像。所以,他希望禹州的鈞瓷工藝大師們不要刻意人為地追求被稱為鈞瓷一絕的自然景觀,而要從造型、制坯、燒制、上釉等方面繼承傳統。改革是必要的,但民族的東西是藝術之魂,只有保持民族特色,鈞瓷才能長盛不衰。
最后,李輝柄大師感謝許昌人民對他的信任,也感謝禹州市人民政府對他的熱情相邀。同時他也希望禹州的鈞瓷更加燦爛,在我國陶瓷藝苑中放出新的光彩。
李輝柄介紹
李輝柄,1933年生于湖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文物鑒定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時擔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李輝柄主編有《中國陶瓷史》部分章節《鈞窯》、《中國美術大全陶瓷卷》的《隋唐王代》、《宋代》(上、下)、《宋代官窯瓷器》、《中國瓷器鑒定基礎》等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