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17 15:43:0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錫器在當前市場中不被人們重視,但錫器卻是中國金屬類文物中的一個重要器物,升值潛力很大。就此話題,筆者專訪了青銅器專家賈文忠先生。
賈文忠說,錫這種金屬很早被人們發現,青銅器配比中少不了錫,中國的青銅器大部分是錫青銅。目前人們收藏的錫器藝術品大多產于明代,當時,制錫工匠受紫砂制作工藝的啟發,制作出了觀賞性極強、適合把玩的仿紫砂錫器。至此,錫器歷史上以把玩為目的的文人錫器誕生了。仿紫砂錫器剛一面市,就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濃厚興致,一批制作精良的錫器,作為獨特藝術品被迅速推向市場后,不僅使錫器一舉躋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錫器制作名家輩出。明代萬歷年間,蘇州人趙良璧制的錫器仿時大彬的紫砂式樣,開一代新風,同時他也成為仿紫砂文人錫壺制作第一人。藝人們不惜工本,精心鉆研,制作出了許多美輪美奐的文人錫器,造就了錫制作工藝的第一個高峰。明代宣德年間,蘇州有個叫朱端的匠人,以錫制作各種器皿,造型奇古,其價值甚至超過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青銅器。
清代中期制錫工藝發展到頂峰,涌現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錫器工藝大師,沈存周、盧葵生、朱石梅在制作工藝、材料、裝飾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制作出了一批獨具創新的錫器精品,把錫器推向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由于白錫耐酸耐堿,受潮氧化又會生成一種極薄的氧化膜而阻止進一步氧化,過冷又會轉為粉末狀的灰錫,因此,除東北、華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數極其寒冷的地域外,中國的城市與鄉村,到處都有錫器的蹤影。就在這時,民間的日用錫器進一步普及,錫器與人們生活已經息息相關。按這一時期流傳至今的錫器分類,計有禮器、飲具、食具、燈燭具、煙具、熏具、文具等等,其中又以飲具、燈燭具最為常見,而飲具中又以錫壺為多。
可是錫器為何在民國時逐漸消亡了呢?有人認為錫器消亡是因為它會使人導致鉛中毒。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把稍微好的錫壺,價格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半個月工資,當時價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鋁制品大量面市,使手工錫制品徹底喪失了生存空間,這也是錫器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的決定性原因。此后,錫匠們紛紛轉入白鐵業,伴隨人們近千年的民間錫器業也隨之消亡了。
雖然目前錫器收藏還不算熱門,但是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新仿品。對于錫器的鑒別,賈文忠指出,主要看“造型”和“皮殼”。錫器的造型,吸取了我國歷代青銅器、陶器、瓷器的典雅外觀,由于長期受其它工藝門類的影響,鑒別錫器的前提就是要熟知其它工藝門類器物造型的時代特征;“皮殼”也就是包漿。一件老錫器表面會生成一種極薄的氧化膜,這層膜會因時間不同和錫料中其它金屬含量的不同,呈現出黃褐、紫灰、紫黑、銀灰、黑褐等色彩,并與金屬錫的質感、光澤混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殼,成為錫器鑒定的重要依據。除了造型和皮殼,收藏者還應注意錫器的保存狀況,因為錫器質地比較軟,年代久遠容易磕碰,這也是一件好錫器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