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北京現場訪談: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尤永專訪文字實錄
作者:核實中..2010-08-18 16:17:3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記者:您今天來到藝術北京2007有什么樣的整體印象呢?
尤永:我覺得空間比上一屆要好,這個空間非常整齊,然后從燈光、布展來說一步步朝專業化邁進。另外從藝術北京做到第二屆應該說更多地呈現出自己的一種價值理念。
記者:您所感覺到的價值理念是哪些呢?
尤永:因為我們剛剛看過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如果和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相比很顯然藝術北京會比較重視本土和新興的力量。
記者:您作為一個拍賣從業人員來說感覺到外來勢力對中國拍賣市場產生了沖擊力嗎?
尤永:藝術品的流通一定是國際范圍內的,我們非常歡迎國外的競爭者能夠加入到這個市場中來,這樣有助于我們提升整個市場的水準,也有助于我們提升整個市場服務的水平。我覺得這種競爭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而競爭本身是對所有層次的一種提高,所以我們非常歡迎這種競爭。
記者:您覺得他們進來對于服務方面產生的沖擊來說,會挑戰國內的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嗎?
尤永:我們不能一談到國內的操作就不是規范的,這個會有一些誤解,因為西方當代藝術體制化的進程已經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當然國外的博覽會進來我想從兩個方面看很明顯。
第一,以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來做例子,可以明顯看出來在今天當代藝術這么一個格局下,大家對于資源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甚至我們可以用跑馬圈地來形容。
第二,從好的方面來說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為我們建立了一個藝術博覽會新的標準。
這是我比較高的評價,當然藝術北京也是在做出它的一個標準。我想以后上海和北京是一個雙峰并置的格局。
記者:作為藝術品市場的經營者來說您認為當代藝術品的市場存在一些泡沫嗎?
尤永:我覺得所謂泡沫應該說是瞎操心,持泡沫論這樣觀點的人(他們)既不購買當代藝術甚至都不參與,往往是外圍的一些評論會覺得很驚訝,怎么當代藝術從2003年到現在有這么一個巨大的增長。只要看看整個中國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你就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在過去一年當中你能想到北京市一個城市建筑的工程量相當于整個歐洲所有城市建筑量的總和,所以當代藝術的增長我們不要驚訝,這在每一個國家起飛的時候都遇到過。
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當有一天我們中國面對世界的時候拿什么東西去呈現我們的形象,呈現我們當代文化的形象,除了我們傳統文化以外今天是一個什么樣的文化價值,是一個什么樣的中國精神,我覺得當代藝術可能是最能夠代表中國當代文化形象一個重要的標志。
價格還是會往上走,因為我們做拍賣最清楚現在是什么樣的情況,現在的情況是供不應求所以好作品很難找,很多好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上藏家競爭非常激烈。
我們面對的是巨大的市場,而優秀的藝術家、優秀的藝術資源、優秀的藝術作品從來就是那么稀缺,一個時代最棒的藝術家有少數在金字塔最頂端,可能就十個人或者十五個人,面對的藏家卻是幾百個、上千個全世界的藏家,他們都想得到作品,當然價格會上漲。
這個里面我不覺得有什么泡沫的存在,因為我們看到的是非常堅實的市場基礎,每一場拍賣我們都會看到有新的藏家加入進來。
記者:現在藝術品市場當中七零、八零后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很高,相對于原來老一輩的藝術家他們很早地進入藝術市場。您覺得他們過早地進入藝術市場藝術創作會被埋沒掉嗎?
尤永: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機會成為藝術家的助推器,同時也可能過早地折殺藝術家的生命力,同時藝術家面對市場的時候也會面對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去面對成功,成功就像一個猛獸,藝術家的控制力就是這個籠子。你會從藝術家的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同時藝術家要學會如何控制力量。
總體來說我覺得年輕一代藝術家他們面臨了近一百年來中國藝術最好的機遇,這個機遇是什么?這個機遇是市場機遇,市場機遇最大的優點是民主,市場不是最好的體制,但絕對比任何的其它體制都要好這是肯定的,它成為最民主的方式,給這些藝術家信心。
很難想象一個藝術家如果得不到市場的推力、信心的話會一直走下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看到過去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五十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畫得很好的藝術家,他們中年以后根本就沒有什么創作出來只有一些習作,因為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藝術市場,沒有人給他們信心,面對的是非常單一的政治體制,這很麻煩,藝術家的創造力可能會受到一些壓制。今天我覺得可能是近一百年來對藝術來講,一個最好的時代,最繁榮的時代。
我看到有一個統計今天在北京生活的中國藝術家,他們創作環境在整個全世界的藝術史上,從文藝復興15世紀開始到現在是最好的時期,我非常認同,我覺得我們面臨了非常好的機遇,這個機遇主要一個是由中國快速的發展所產生的特殊性帶來的,另外就是藝術家一下子面臨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渴求,一下子收藏的力量爆發出來了,我覺得這個對于藝術家來說如何去把握這種機遇,但同時又能夠保持藝術創作的質量,也保持他藝術創作的創造性,我覺得這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如何去成功,如何去成功駕馭這頭猛獸。現在很多藝術家的成功突然不知道怎么去面對,我覺得這個是藝術家內心的一個平衡,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如何保持內心的平衡,如何繼續進行藝術的探索,對于年輕藝術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記者:您的觀點主要是看待藝術家自己的心態?
尤永:藝術家自己的心態非常重要。我前一段時間在上海碰到嚴培明,我在他工作室看到他在美國畫廊做個展的海報,個展的海報用了一句話,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邁向成功的路上他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平衡”,我說這個話太有意思了。
我問他怎么會想到這個話,他說這個話就是我的心境,所以我把它用來做展覽的題目。
我問他這句話是你自己想的嗎,他說這是我在紐約吃餃子的時候,包在餃子里面的紙簽(吉祥話)我一吃正好吃到了這張紙條,一看這個話這么好就拿來做展覽的標題。我覺得很多藝術家都會碰到這個問題,邁向成功的途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平衡。
記者:很可喜我們看到八零后大部分藝術家的心態非常好?
尤永:我們談到八零后他們太年輕了,我們現在可能更傾向于用年輕藝術家的概念,不要七零后、八零后,有時候是出于市場的需要。當然從我們來說匡時做過七零后藝術家的專拍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學術上的價值判斷不一定就是七零、八零、九零一代,不覺得一定是十年的。
記者:回到我們藝術博覽會的話題,您覺得藝術博覽會到底是面向金字塔頂端的人還是普通的大眾,抑或是培養中產的普通消費者呢?
尤永:我們經常說畫廊是一級市場,博覽會是一級半市場,拍賣會是二級市場,這如同有不同級別的畫廊,有的畫廊只經營百萬美元級的藝術家,我覺得每一家畫廊都有生存的理由,藝術博覽會同時也是這樣,有非常高端的像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就是,也有比較低端的像集市一樣的博覽會,我覺得都有生存的理由。拍賣公司有非常高端的頂級拍賣公司,也有日場的比較小型的拍賣公司,能生存下去都有理由。
我相信藝術北京的理想應該是做一個比較高端的博覽會,所謂高端的博覽會就是什么都是最好的,最頂級的畫廊帶來最頂級的藝術品,博覽會提供最細致的、最好的服務,然后會有最頂級的收藏家過來,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才能構成金字塔的概念,這里面缺任何一環都無法存在。
記者:在這次藝術北京中我們可以看到架上繪畫還是博覽會的主流,但實際上影像作品已經成為整個藝術圈的熱點。您認為影像藝術會成為下一屆藝術博覽會追逐的熱點嗎?
尤永:當然不會。博覽會是一個交易的場所,從全世界來說最大宗的交易當然還是在架上藝術(雕塑、繪畫上)。你去看巴塞爾也是這樣,85%都是繪畫和雕塑,這和購買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影像藝術從藝術探索方面我覺得是值得肯定的,影像藝術所遵循的游戲規則和架上繪畫的游戲規則不一樣,影像藝術更多是從藝術項目,更多地會和藝術基金會、一些藝術機構和美術館發生關系,用項目的方式去發展關系,而不是單件作品直接和和市場打交道。從博覽會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影像藝術不可能成為博覽會的主流,這是無法想象的一個事情,繪畫一定是主流。
記者:您覺得影象會成為拍賣市場的主流嗎?
尤永:影像在拍賣當中會成為重要的一個品種,包括我們今年也開設了影像和雕塑的專場12月2號左右拍賣。為什么會把影像和雕塑放在一起拍賣呢?我們也是考慮到很多的原因,比如說影像是一種復述性藝術是可以復制的,雕塑也是復述性藝術。我們把兩種復述性的藝術放在一起拍賣很合理,另外影像和雕塑都比較強調第一沖擊力,人眼看到的是第一印象,繪畫更多強調的是如何閱讀語言,有語言上的傳承。包括影像和雕塑對于空間占有天生的優勢,我覺得把它們放在一起布展上也會很幸運,我們今年特別把影像和雕塑放在一起,做中國當代藝術雕塑、影像篇這樣一個專場。
但是影像畢竟從成交額、價格上來說,單價作品畢竟沒有很高的價錢,一場影像的拍賣可能比不上一張高價位的繪畫作品,在全世界都是這樣的。
記者:謝謝您今天來到我們雅昌藝術網直播間接受采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