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19 14:32:55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今日藝術網:李老師您好~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您面對面的交流,最近有什么新作嗎?
李磊老師:最近在忙“今日中國藝術家叢書”之《李磊-樓高人遠天如水》這本書的出版,里面收錄了龔云表、汪民安的兩篇評論,我和劉晶晶的一篇對話,作品主要是集合了我2003年以后的主要的創作,這些創作重點就是介紹了中國文化傳統和西方一些抽象藝術的語言,對抽象藝術進行一些探討,同時也呈現了近20年的學術思想線索及脈絡,主要作品是近些年相對比較現代的作品。
今日藝術網:袁鴻惠老師介紹您的時候用了三個非常.第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第二個非常:非常儒雅的館長,第三個非常:非常具有溫柔敦厚的古典人文氣蘊的藝術家,那我們就從第一個層面上展開吧,您出生于軍人的家庭,父母對你的影響是什么呢?
李磊老師:父母對我的影響很大,父親從來不打罵我們,在那個時代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很少的。我父親對孩子們很柔和.母親是一位性格開朗外向的人并且非常熱心,她是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畢業的,在西北的時候,她是當地很好的醫生,也是副院長,平時一心撲在工作上,她很不能滿足現狀,母親當時給家庭的影響比我父親還要大些,她鼓勵我們說要走出大西北,所以我13歲的時候把我送回到上海。母親一直認為事在人為,想好了努力去做,努力就會成功。應該說父親讓我們知道了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母親告訴我們人應該具備大無畏的開拓創新精神。
今日藝術網:在西北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磊老師:我出生不久父母轉業到大西北,在那邊的生活比較艱苦,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每天去挑水,印象很深的是我們家里有高高的煤粉堆,純粹的煤塊燒不起,所以要用煤粉加上黃土攪和了以后打煤坯,做成的煤泥用來燒。自己家里也養雞、養鴨、養兔子,那里的生活很接近大自然,跟現在城里的孩子確實不一樣,在987部隊里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也很懷念那時的玩伴,總之是很自然很快樂的生活。
今日藝術網:小時候經常畫海報?是老師指派的嗎?
李磊老師:對。是老師指派的,但是我也很喜歡畫畫。我喜歡畫畫的同時老師又給予了我很多機會,參加繪畫班就會想到我。那個時候整個氛圍不講融合,但我們家孩子比較懂禮貌,對老師和長輩很尊重,老師非常喜歡我。
今日藝術網:回顧曾經學畫的過程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什么是比較幸運的呢?
李磊老師:學習過程當中沒有拜到名師是我最大的福氣。名師往往會把學生給框架住,大師有一套很完整的思想體系、及教育系統,老師的作品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老師本質的氣韻實際上是永遠學不到的。從吳昌碩到后來的任伯年、陸儼少、李可染,包括齊白石的學生,這一路走來沒有能夠超越老師的。不是說老師不可超越,因為他作為一個個體已經登峰造極了,或者他已經在他的繪畫語言里達到了一個境界,如果還是按照他的路在同一領域里盤旋,是永遠超越不了他的,那就要在學到精髓之后脫離。我的好處就是因為我沒有這個障礙,我的老師都不是名家,但是他們都是很好的老師,他們點點滴滴的教育滋養了我,使得我即不被某些流派或者大師框住,同時又能夠吸取各方面的營養,這是我最大的福分。
今日藝術網:小時候畫畫很喜愛畫畫,想過要當一位藝術家么?當年的理想和現在的現實是否吻合呢?
李磊老師:小時候多多的畫就是為將來打基礎,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那時候畫冊也挺少的,能看到的畫冊就那么幾本,比如說像門采爾的素描、珂勒惠支的素描、倫勃朗的素描等等,這些素描集給我的影響很大,看到大師們的作品對自己是一個鼓勵,總的來說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心里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不花精力、不花時間、不動腦筋是不成的。
今日藝術網:看到大師那些畫的時候有沒有想他們怎么就成角兒了?
李磊老師:(笑)看了他們的畫很感動的,但是沒有想過他們是什么大師呀,就是覺得他們畫得好,這些東西我得學,然后就是不斷的畫,歷練自己。一些老人說畫畫嘛就是畫修養,如同中國的文人畫,并不刻意在形式語匯上追求發展,而是在人格修養上下工夫,去繁從簡更貼近生命本身,后來逐步開始自己的創作,繪畫是我們人生實踐的一個手段,也具有一種自我修煉完成的精神意義。
今日藝術網:您開始創作版畫,后來為何又轉向抽象繪畫了呢?
李磊老師:轉向抽象繪畫實際上是一個內在的需要,90年代中后期,當時我的一些思想在不斷的轉變,從一個比較專注于社會現實表象的觀察角度,逐步轉向為“去觀察人生的、社會的、自然的本質問題”,我觀察這些本質問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中,我就覺得藝術方式不足以直接表達我的體驗,因為一直在很多它是體驗性的,但是我個人的生命體驗來體悟現實和人生當中的一些問題。這種體驗有的時候是非常感性的,沒辦法用一個具體的東西來給予描述,我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一種生命的直觀的體現,生命直觀的體現我逐步發現就是用一些非限定性的、就是非現實形象限定的一些辦法,這樣表達更直接、更有力。
今日藝術網:您是如何看待“抽象”這一概念的?
李磊老師:我看抽象,抽掉現象看本質就叫抽象。在具像繪畫當中這些本質也是存在的,只不過人們看它的時候往往被現象所覆蓋,我們在看具象過程中往往看到是表面的現象,畫面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緒、情感等等,但是這些方面抽掉以后,它就是抽象了。具象繪畫是對表現對象的再現,而抽象繪畫則不能直接分辨出物象的輪廓等特征,這里面當然有層次水平高低的問題,觀者沒有被框架于某種具體的事物,大腦被解放出來,這才有可能使得存在于空間的細微感覺,與新鮮的場景,透過自由的氛圍,跨過我們的眼睛,進入我們的心靈。
今日藝術網:抽象繪畫的語言相比寫實藝術理解起來難度大,有人要求您幫忙解讀自己的作品嗎?您怎么看這件事呢?
李磊老師:我覺得實際上沒辦法解釋,比如我們看到一個杯子,有人要我告訴他為什么叫杯子?如果一定要我告訴你“為什么叫杯子的話”,我會說杯子是一種器皿,這個器皿可以承載液體,因為液體是流動的,所以它需要有一個衡量的造型,它的造型可以是方的、可以是圓的,材質可以是鐵、也可以是銅的,我只能這樣解釋了。實際上我們長期以來固定了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看到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在表達感受時可能會更注重它的故事、它的情節、它的情景性,而脫離了這些情景性以后往往就是無從著手,實際上如果我們去分析一個情景性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把有些表象性的東西進行脫離,脫離了以后看看它最后還剩下什么,比如大衛畫的《拿破侖加冕禮》,我們在人群中看見主教庇護七世、卡普拉拉紅衣主教、皇帝的母親—她和其他婦人坐在背景的包廂中,而在包廂上方,則是畫家大衛自己和他家人、朋友孟格絲、維安和格雷特里。皇后若斯菲娜跪在拿破侖腳下,正在接受后冠。畫面鮮艷奪目,色彩光線掌握適當,氣氛莊嚴嚴肅,為什么這幅畫給我們一種恢宏的感覺?我們就要從圖象學的角度去研究這個圖象的構成,畫面的構圖擁有巨大的氣勢,結構上有豎線和橫線,那么我在抽象繪畫當中,簡化物體精細部位的描繪,而使對象呈現如符號般的狀態,以彰顯物體最后的原相與不可取代性,甚至物體在色面的接縫處,或線條上得到巧妙的暗示,包括考慮到色彩塊面的和諧性,在畫面中處理關系,而不把它畫成具體的人,轉為一種情緒化的靈性的現象,這不就是抽象畫嗎,這就是本質呀。我們叫做抽掉現象看本質,就是抽象畫的精髓。
現在實際上真正會畫抽象畫的人也很少。要么瞎畫,要么就是嘩眾取寵,反正大家都看不懂,看不懂就瞎畫就叫抽象畫,驢尾巴畫我畫彩色,也能賣個高價錢,這就是取弄人家觀眾。那么觀眾確實也不懂,因為沒人告訴他,我給你說了以后,你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看所有的藝術。一旦有機會大家認識到這個問題,他自己都會判斷。抽象畫并不神秘,看抽象畫也不神秘,無非就是轉變一個思維角度、轉變一位思維方法僅此而已,沒有什么懸而又懸的東西。
今日藝術網:抽象畫給觀看的人很多想象的空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個本質是觀感一心,自己體會?
李磊老師:那是當然,但大的方向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具體思維的感受肯定都不一樣。有些人往往以為藝術誰都能說,藝術當然不是這樣的。哲學也同樣,平時我們不在這個語境和積累當中,突然討論一個美學問題哲學問題,沒有討論的共同基礎,是無法探討的,同時也可能會被別人誤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今日藝術網:您在做抽象繪畫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做中國的抽象藝術,和西方想比是否有所不同?
李磊老師:藝術的本質就是提升,提升到最后實際上是一致的,沒有東西方的差別,所以說我們不要過于強調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因為藝術達到一定層次大家都是相同的,這叫藝術。比如音樂,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動,<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也能讓西方人感動,我們的佛教音樂也能讓西方人震撼,為什么?因為它體現的是人類內心本質的東西、共同的東西,但是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所以在思維方式上有所不同,我們可能會更加感性一點、更加直觀體面一點,而西方的更加邏輯性、理性一些。
中國人的智慧,西方人的嚴謹。在藝術創作中兩方面都借一點,能夠對自己有所框架、有所限制,同時又不拘泥于此,這個是靠我們自身的智慧進行這樣的嘗試的,能把握這些是很不容易的。
今日藝術網:找到理想的切合點,感性 理性和靈性合理的結合。
李磊老師:對,感性、理性和靈性。
任何一個藝術創作,都離不開感性、理性和靈性,無非就是它配置的比例如何,一幅能夠感動你的作品,一定是有靈性的,所謂靈性就是內心最深處接近于人類本質共同認知的情感,而這份情感平時是被現象和理性所覆蓋著的。
人在進入創作狀態時,有時會有靈性的展現,就是所謂的靈光乍現,感性和理性方面很重要,靈性也很重要但是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
整個社會一直是在這種平衡過程當中,一個政治和藝術實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實際上是尋找這種平衡的過程,任何政治,比如國與國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地方治理的關系,就是在一個框架下面尋找這個平衡關系。創作也是一樣的。你這么考慮的話,抽象畫和做人,抽象畫可以治理一個企業,抽象畫可以治理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我曾經在一個研討會上,關于抽象藝術研討會上我發表了一個意見,它核心的一個意思就是說抽象和具像是沒有區別的,然后就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說抽象和具像有明顯的區別。那么后來我就說我們考慮的層面不一樣,我們考慮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他也沒錯,他考慮的是一個表象層的。那么你說我們如果要是談論到結構性和心理對應的時候,我跟你分析<拿破侖加冕>和我如果在這樣一個結構形式下面我創造的一張抽象變奏曲,你說它的本質是一樣嗎?我想它的本質是一樣的。它只是形式轉化了,所以這就是抽象和具像之間,它們之間應該是一個辯證的關系。
今日藝術網:您作為一位藝術家,又是上海美術館館長。怎樣處理好創作與現實生活中的職責和身份問題,您能否就這方面談談您個人的心得體會?
李磊老師:在設計公司的時候抱怨沒有時間畫畫,時間安排不過來。我發現抱怨是沒有用的,抱怨并不能改變現實,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那么所謂努力的話,就是要合理的分配時間,你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別人用于娛樂的時間我就在家里搞自己的創作,我沒有那種通常的娛樂,我不上卡拉OK、也不喜歡打麻將,不抽煙不喝酒,感覺很無聊吧,但是我把這個時間放到我自己喜歡的一些創作上,兩者并不矛盾。
今日藝術網:上海美術館在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在傳統和現代的交叉口上,扮演著怎么樣的角色呢?
李磊老師:上海美術館是國家撥款的一個公益性的事業單位,我們的定位就是收藏、研究、展示等等,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或者比較粗略的說法是說1910年民國以后的藝術是我們主要研究和整理的對象。
今日藝術網:上海美術館在展覽、館藏方面會有傾向性嗎?例如傾向海派畫家的作品?
李磊老師:我們是一個地方美術館,當然會呈現一定地域的藝術,有上海特色的藝術,同時海外藝術也是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因為畢竟是上海嘛,但是我們還是立足于全國面向世界,我們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平臺,我們的展覽還有很多國際性的展覽,況且全國的展覽我們也都在做,很多全國的藝術家也愿意在我們這個平臺上面展示他們的成果,所以沒有特別的風格或者特別的局限及要求。
今日藝術網:今年9月,第六屆上海國際美術雙年展是以“超設計”為主題概念的,那下一屆會以什么為主題呢?
李磊老師:現在還不知道,因為主題設定不是由某個人來設定的,我們是由委員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討論、選擇,最后才能確定下一屆的主題。這個主題的確定比較花時間,現在還沒有定。
今日藝術網:談一下上海美術館將來的發展吧?
李磊老師:美術館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在社會教育這方面。因為美術館我們作為一個公益性的事業單位,最終是服務于市民和大眾的,那么怎么樣給大眾提供更好的藝術展覽服務,比如系列講座、系統的出版、社區活動、學生藝術教育、藝術普及等等,這些方面我們現在也在做,以后會注重更這方面的發展。
今日藝術網:很感謝您接受今日藝術網的采訪,謝謝!
李磊老師:謝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