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23 18:27:16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目前,紫砂之星活動已勝利落下帷幕,這次活動受到了紫砂界的廣泛關注,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對此中國陶都網對本次活動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老先生進行了專訪。張教授就本次活動的意義、紫砂行業未來的發展等問題為我們提供了專業的視角和分析。
中陶:這次紫砂之星的評選全部是由專家現場評出,這應該是一個嘗試,是以往所沒有的,您對這屆紫砂之星的紫砂技藝水平有個怎樣的印象?您對活動的意義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張:這次活動在宜興應該算是一件新事物,我參加了這次評選活動,感覺年輕人比較多,我看過之后感到很驚訝,我覺得三天能做到這樣好,而且是徒手成型,不管是圓器、方器甚至一些異形器皿,難度很大,能做到如此的效果,我感到很佩服。看到這樣一批青年人進步,我很高興。我感到我們紫砂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提出,我們今后的發展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而這次紫砂之星的評定,真好符合了我們目前黨和政府提到的方向,創新,創自己的品牌。我們走的路是正確的,是好的,特別是紫砂行業又走上了工作室制,走向了家庭。紫砂是手工藝,這和其他的陶瓷機械化是兩回事,國有企業,大生產的時代過去了,像紫砂這樣的手工藝走那條路看來是不適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像我們中國的手工藝,他還是適合獨立的、個性化的創作模式的。為了保證把那一代老藝人傳授的技藝、這些無形文化資產,傳承下去,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的。這次紫砂之星活動參賽者繼承了紫砂的工藝傳統,讓看到我們歷史上傳授下來的紫砂文化。經過比賽的評定,選出了12名紫砂之星,還有8名優秀作品獎,但是我覺得他們都不錯,應該不只是宣傳和肯定有職稱的和過去的一批獲獎人,他們也作出了非常好的成績。在昌鴻和評委們的點評當中,我也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提到了老一代藝人在做這把壺的時候應該有哪些最重要的經驗,壺里壺外,從泥料的選擇、到火候,都說得很好。如果這些壺的作者能夠親自聆聽這批老工藝師的當面教導。所以我建議以后開展這樣的活動的時候,能夠將這一點考慮進去。
中陶:現在市場上,選壺的人都把職稱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現在參加“紫砂之星”的人是沒有職稱的,但是從他們手里也出來了那么多優秀的作品,所以我想請張老師指導一下,在選壺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考慮那些方面,而不是簡單采取“唯職稱論”。
張:我想這個問題,你們也提得很客觀,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生活富足了,我們要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了。紫砂壺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茶飲也做為一種文化提到日程上來后,紫砂也更加受到重視了?,F在紫砂的購買者,收藏者對于紫砂的品質、造型、材質并沒有一個成熟的認識。作為一個剛剛介入市場的人在他還不是十分懂紫砂的情況下,他首先會問,是不是名家的?這是選擇和購買的一個很正常的心理,也是一個規律。但是我覺得,真正對于一件藝術品的收藏,要通過市場和購買者的對話使收藏者認識到壺本身的工藝質量,包括造型、材質、泥料、火候、做工、對茶文化的理解等等。所以如果市場成熟了,一個作者的壺是通過作品來和生活來對話的,以人為本,物為人用 。我要買的是這件藝術品。我不是買的作者的名字。但是,話說回來,這個作者的名氣是要和他的壺藝相符。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對于一件藝術品的收藏標準。
中陶:您曾經提到,紫砂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用市場的規律來發展紫砂事業。您能不能從市場的角度談談像紫砂之星這樣的活動,對于紫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個怎樣的推動作用?
張:宜興紫砂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獨到的,這次紫砂之星的評定,從主辦方到參賽者都是要把我們幾百年來紫砂鑄造的無形文化資產發展下去。用這樣一個活動帶動我們的商品壺、高檔壺、政務禮品、商務禮品和市場上老百姓用的壺也逐漸提高。不管是作為藝術品還是生活用品,都要隨著生活、市場的需求逐漸提高?,F在市場上那些粗制濫造的、浪費資源的紫砂壺還是有的,我們的資源是寶貴的,是不可再生的,我們應該從整體上來提高我們的紫砂壺藝水平,這樣才能不浪費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要有長遠的目光。另外對于這些粗制濫造的壺,就有兩方面的責任,制壺者作為壺界最內行的行家,不但要做出最好的藝術品,還要引導市場,你設計的是當代人類生活的方式,從茶文化的角度,你的產品要引導消費,在市場還不成熟的時候,我們壺藝家要聯合我們的經銷商們共同來宣傳和講解讓市場后面的購買者來領會紫砂壺的文化和工藝。這個工作是急需要做的,我們這么做了市場才會跟著我們成熟,我們不能迎合市場。這樣就把有品位的高雅的紫砂藝術弄俗了。因此我們有責任從主流上來引導市場,在當代,將紫砂文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陶:目前,宜興紫砂制作工藝已經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我們國家對紫砂文化的重視,那么,您作為一位中國藝術界的老前輩在保護傳承紫砂藝術問題上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呢?
張:我參加過多次陶瓷的評比,但是這次雖然是一個小范圍的評比活動,但是我覺得它做的很細、很深入,在過去我們評定的都是有形的文化資產,具體講就是評作品,而無形文化資產在評委當中的議論中是有限的,比如他的做工,他的質量、他的火候、他的釉色、他的材質。過去的一些評比都是局限在這件有形的藝術品上,而把藝術品后面能夠表現這件藝術的經驗,他的世代保留傳承下來的手藝,沒有在評比中有所涉及或雖然有所涉及但不夠深入。在這次點評會上大家的發言,還有這么多老工藝師都到會場來參觀,他們在一起談到不少無形文化資產,談到這些傳承下來的寶貴的技藝。我覺的這樣的經驗應該擴大到我們其他的陶瓷產區的評定和交流當中,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從這些作品看到紫砂技藝的傳承。這次評比涉及到了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也是我通過這次評比中的收獲。
中陶:傳統和創新一直是藝術創作無法會回避的問題,紫砂藝術也不例外,所以我想讓您談談您對紫砂未來發展的一個看法。
張:傳統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它不是某種形式的不變,而是一種文化生活的發展終歸要隨著時代生活的發展往前發展的,我覺得,我們的紫砂文化要立足于本源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上多種文化。紫砂在百花齊放中已經融合了許多的外來的文化元素。如果一把壺都把重點放在泡茶上的話,更流行的應該是扁壺而不是高壺,高壺燜泡好,對紅茶有好處但對綠茶不好,但是整體上高壺比較少,其他類型的茶還不需要這種細高的這些壺,但是歷史上也不排除他們的存在,再說花貨呢,他們絕對沒有素貨的手感好,也沒有素貨那么實用。但是紫砂他從一個生活用品發展到文化產品的時候,有很多是收藏品,這個時候紫砂的門類就發展了。在當代,隨著世界茶文化生活的需求,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紫砂壺隨著生活的發展,既要繼承又要演變。市場后面的生活才是驗證紫砂發展的標準,符合這個社會流行的生活方式,你就能發展,違背了他的生活方式,他就逐漸被削弱。社會生活在引導著紫砂發展的潮流,但是紫砂人又要設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前時大斌的壺絕對沒有現代人那般豐富的工具,但是它都是手工,這是紫砂藝術品的標準,將紫砂壺進行機械化生產,紫砂的無形文化資產就要衰弱了。機械化它的工藝水平達不到現在的豐富程度,也達不到這種嚴謹的程度。比如說壺蓋的嚴密,這些好的經驗技藝不能扔掉。現在紫砂壺可以燒兩次、燒三次的,最后達到口蓋結構的嚴密,以前是沒有的,這就普遍提高了供給社會的紫砂壺作品的質量,在工藝上得到了發展。另外一個,造型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要立足于這個根,現在我們的每一個城市都改起了一樣的高樓大廈,我們現在上不同的城市去都不愿意逛大街了,一樣的鋼筋混凝土的建筑。所以,紫砂怎樣發展,別讓它和其他陶瓷一個模樣,失去了我們紫砂文化的傳統風格,他的特殊性。紫砂是有品位的獨特的文化,它需要發展變化,但是他離不開社會背后的人。我們看邵大亨的壺、時大斌的壺用的粗砂比較多,但是現在用比較少,是有市場整個對紫砂壺的需求來決定的,是現代人的審美和前人的審美相異的結果?,F在的風格整體上比較明快,不像以前那樣厚重了。中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愛好的改變影響到了壺藝發展,他們作品的風格總體來講也比較新、觀念想象力也比較豐富。另外,我認為紫砂人的創作是他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的結果,最后靠的還是文化素質修養。
中陶:最后,我想請張教授您談談您對評選出來的紫砂之星有什么期望?
張:這些紫砂之星取得的成果的確讓人興奮。但是他們很年輕,推動紫砂向前發展的責任很大。目前都在家里,在工作室里做壺,大集體交流的環境比較少了,現在年輕人有一種心理,就是去找一些經驗豐富的工藝師害怕自己位卑人輕,不敢登門求教。其實這個千萬不要有什么顧慮。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其實一接觸下來你就會發現老工藝師們其實還是愛護青年人的,他們都愿意這個事業能夠越來越發展,壺藝有人繼承。青年人之間更應該互相交流,不要因為競爭就過分保密。你的產品只要投向社會,就沒有辦法保密。但是反過來,我們也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防止別人抄襲,這樣不利于創新出新的產品。同時,我們自己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品。以上幾點就是我對于這些紫砂之星們的期望。謝謝。
中陶:張教授謝謝您在百忙之中教授我們的采訪,也感謝幾十年來您為紫砂事業所作的貢獻。非常感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