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24 16:27:08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產于江蘇省宜興市丁山鎮的中國宜興紫砂壺,曾有“一兩砂泥一兩金,寸金難買寸金泥”的俗語。如今,宜興紫砂陶業部分著名高級工藝美術師所制紫砂壺,其價已遠超同等量的黃金價格。
宜興紫砂壺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紫砂陶的特點在于它不僅具有多種天然的色彩,而且可塑性極佳,能仿制各種器物。再加上工匠、文人和藝術家的精雕細琢,成為了一件件藝術珍品。
這一期的“個性藝術”,就邀請“東瓦窯陶藝坊”的吳扣華先生來談談他和他的紫砂陶藝。
問:我知道您是1982年高中畢業進入宜興紫砂廠學藝的,當時怎么想去學習紫砂陶藝的呢?或者說,紫砂陶藝有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答:在校期間,我曾到紫砂廠去看工藝師們做壺。看到泥巴經過火燒,變成了和石頭一樣硬、紫油油的陶藝品時,我就很激動,被那種神奇的力量所折服。心里暗自思量:以后能成為創造民族工藝的一員,該多好啊!
1982年畢業后,恰好趕上紫砂廠招徒工,我就去應聘了。因為我是高中畢業生,在當時學歷算高的,所以被分配到了廠里最好的工種——陶刻。為了能讓我們對紫砂壺的制作有更深刻的了解,廠里還聘請了退休老師(老書畫家)吳汝連先生前來執教,邊學習書畫,邊學習陶刻。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在學徒時的刻苦努力,是我從事紫砂藝術最重要的環節。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感到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于是便去江蘇省陶校進修陶藝課程。
因為紫砂的分工比較明確,大體有刻坯、陶刻、燒窯、練泥等,都是必須專職學習的。而我不滿足只學“陶刻”一樣,所以又另拜師學習了其他技術。這段時間的學習為我以后的紫砂陶藝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您能否介紹一下宜興紫砂壺的特點?
答:紫砂泥含鐵量高,使紫砂發紅和紫色,在泡茶過程中滲透出來的鐵離子,對人體十分有利。顆粒介于泥和沙之間燒成的紫砂壺,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泡茶透氣,不易變質。以前臺灣一本雜志曾報道過一項實驗,證明用多種茶具泡茶,泡出的茶色、香味、口感,紫砂茶具是最出色的。
紫砂壺的特征是用得越舊越漂亮,越有“玉”的質感,有“紫玉含砂”之說。買到了一把好壺會讓人產生真情,受用一生,甚至會有人將它帶入“土中”相伴。
問:“東瓦窯陶藝坊”是您一手創辦的,從1993年到現在,讓您不斷創作的源泉是什么?
答:1993年,企業開始改制,我們由工廠轉回作坊,因為我們夫婦兩人都是制壺的,家住在丁蜀鎮東瓦窯自然村,才題名“東瓦窯陶藝坊”。其實就是夫妻兩人在家搞創作,邊制陶邊耕作,現在我們已經變成職業陶藝家了。
紫砂陶藝的創作源于古代陶瓷、玉器、青銅器等中國傳統藝術。古代藝術品的研究和喜愛是必要的,而且都是我創作的營養品。一件好的作品,融匯了傳統的精工巧藝,以及我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對現代美術的理解。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是我創作的目標,或許數年之后,我們“東瓦窯陶藝坊”的精作將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品。
問:您的作品多次獲獎,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創新,“新詞匯”和“新形態”這兩個形容陶藝的詞,您可能不會太陌生,您是怎么看待紫砂陶藝的創新呢?
答:我的獲獎作品,如“喜上眉梢壺”,采用宜興最精純的紫砂泥料全手工制作而成,其表現造型中流動的線條體現著現代審美特點,而全手工貼梅花和書畫陶刻又體現著傳統的美感。壺蓋里面還有我的落款,可以說一個壺蓋(有款、有工)也是一件藝術品。
“一條龍組合壺”是我1998年制成的精品。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題材一直為各朝代藝術家所看重。我創作的“一條龍組合壺”由四把壺組合而成,整體造型為龍形,以根雕、樹樁的形式,用最精純紫砂陶土制成,而且四把壺每把都可以單個使用,每把壺上也都有我的書刻和全手工貼花。
我理解的好的現代陶藝是有傳統文化的底蘊,有好的工藝,也有現代理念。紫砂陶藝則更講求實用性,要有內涵、有個性、有精工、有傳統的協調(即傳統的影子)和現代的審美,并講求多種工藝的結合。
問:有人說今日的陶藝似乎已成了一個只供陶藝家自娛自樂的“孤島”,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答:紫砂陶藝不同于現代陶藝。現代陶藝講求理念,按自己的理念隨心所欲創作,不講求傳統工藝,傳統基本功等等。有時會比較抽象,含糊,只有其本人能看懂,所以有“自娛自樂的孤島”之說。而紫砂陶藝,與日本的器皿陶藝一樣,要求制作的準確性,講究制作時的基本功,力求協調性(如壺,要求嘴、把之間的協調),不然就不實用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