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31 16:00:2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韻, 繪畫藝術是如此,紫砂藝術也是如此。 在千錘百煉之后,信手拈來的不經意之處, 流露出充滿自信的本真和自我……
我是去年偶然有幸結識紫砂名家周桂珍老師的,當時她正在舉辦紫砂工藝個人展覽,這次個展的規模很小,可展出的紫砂壺卻樣樣都堪稱精品杰作。
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在一個展柜前,我隔著玻璃對著周桂珍老師精心制作的一把掇球壺,口瞪口呆久久挪不開步。雖然身在北京,但平時在茶館、在市場,各種紫 砂壺早已屢見不鮮,然而什么叫紫砂絕品卻從來未曾見過。那一把掇球壺,很簡潔樸素的外觀造型,卻真乃巧奪天工,就連我這個并不嗜茶、對茶壺的外行的人,也 看出了幾分絕妙。之后又從朋友那里得知,當年,周桂珍老師制作同樣的一把壺,一位國家領導人訪問日本時,曾經作為國禮贈送給了日本友人。
當時正在展覽會上的周老師自己走過來,慢聲細語向我娓娓訴說這把紫砂壺的來龍去脈。大師自有大師的風范,氣定神閑,從容和藹,大概可以說是周桂珍老師從 藝、為人、做事的基本風范。她用自己親手制作的紫砂壺沏好清茶一杯,在一片清醇的茶香之中,向我娓娓道來她本人與紫砂的終生不解之緣。
制作紫砂重在天賦
記者:只要一提江蘇宜興,差不多無人不知那里向以紫砂工藝聞名天下。那么您作為一代紫砂制作大師,能不能只從最實用、最淺顯的角度,簡要說一說,真正制作 上乘的紫砂壺,它到底和別的茶壺有什么區別?
周桂珍:只要是紫砂壺,無論普通也好,名貴也好,它跟瓷壺或其他壺還是有很多不一樣。因為長期以來中國飲茶的歷史已經證明,用紫砂壺沖泡出來的茶水味道就 是不一樣,而且還不容易變味。一把制作精良的紫砂壺經過茶水沖泡之后還會由內而外受到滋潤,所以自古以來,紫砂就有“養壺”的講究。瓷壺也有很悠久的歷 史,只可惜它會越用越舊。但紫砂壺就沒這個問題,為什么從古到今,它的身份一直很高,甚至被人視為傳家寶,就是因為好的紫砂壺越是用熟了,就愈讓人感覺它 可愛。
舊時文人講的所謂“把玩”,如果拿來形容飲茶人和紫砂壺的關系,就比較準確。另外,比如在玻璃壺里用開水沖泡茶葉,馬上摸上去,就會感覺刺心的燙手。可如 果用紫砂壺沖泡茶葉,不會燙手也不會粘手,這也是紫砂泥天然具有的一種優秀功能。
記者:既然用紫砂壺泡茶有這么多講究,其制作過程肯定也不簡單吧?
周桂珍:紫砂做工的講究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選料是泥礦要上好的,把它磨成粉,然后再放到水缸里去泡,之后的加工工藝也十分復雜。根據需要的干濕度,先 用木棰捶促,豎著捶到一定程度就橫著捶,這樣不斷地捶,紫砂泥的內部排列就是一層一層的。紫砂工藝就是依靠這樣的千錘百煉,然后再拍打成形,最后再把壺 口、壺把一樣一樣疊加上去,和一般瓷壺的制作完全不同。即使經過同樣的精工細作,最后也未必就能保證每一把壺都是精品。一把好壺出自名家之手,其壺藝、其 造型、其主體設計都非常講究。制作者的眼光和過程中的發揮都能決定一把壺的優劣。
記者:您對紫砂工藝真正產生興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周桂珍:真正喜歡是以后的事情。先看別人做,我也跟著學,開始就是覺得蠻好玩,可經常也會心煩,因為好長時間才能做成一把壺。直到后來自己也能做出好壺 了,老師也表揚了,不但技術上提高了,興趣也逐漸培養起來了。
我學徒的年代,生活也沒辦法像現在這么講究。有普通的衣服能穿,有飯能吃飽就已經不錯了。那時一門心思就是學技術,慢慢兒真鉆進去了,自己也感覺有興趣 了。現在想一想那時的生活,也的確是非常鍛煉人。如果當時的社會,像現在有那么多外面的東西吸引我們,那恐怕心思也就不會完全放在學藝上了。所以,像我這 樣年齡的人,總的來說,還是幸運多于不幸。
學藝這件事有時很怪,越是條件艱苦,反而越可能學成真本事。那時候先在廠里受到磨煉,以后,慢慢地,對自己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總不能老是制作同一個類型同 一個品種,這時候,就需要自己不斷用心琢磨和不斷鉆研。當然,也不是誰心里想出一個什么新樣子,腦子通知自己的雙手,就馬上能做得出來,從想到設計再到最 后做出來,那是很不容易的一個過程。
記者:冒昧地問一句,學習這種工藝,天賦是不是很重要?
周桂珍:重要,當然很重要。包括我上一輩的老師,都帶過不止一批徒弟,但并不是帶10個人就一定會出來10個人。有一種人是心靈手巧,教他做什么馬上就 會。還有一種人做得并不多,但也很努力去做好;這兩種人都不錯,但還有一種人,他能做,手也不慢,但達到一定程度,你希望他再提高,就不可能了,這也還算 是可以的。本來紫砂壺高檔的就少,中間的多。最后還有一種人,做什么怎么做都不像樣,結果就被淘汰,只能去做些粗重工作?!?
記者:去年我在您的作品展覽上,見到幾把堪稱杰作的紫砂壺,那種巧奪天工的造型,完全是由您獨創出來的嗎?
周桂珍:那怎么可能?紫砂工藝是很講世代傳承的。當然,也要竭盡自己的心力和體力才成,但好的紫砂工藝制作,有一點誰也不敢貪功更不能忽略,那就是對傳統 的仿制。所謂仿古,并不是光仿前輩紫砂杰作的外形,關鍵是要仿出它們的神韻來。比如上次你非常欣賞的那個掇球壺,原來是清末一位名叫陳壽珍的大師創作出來 的。他那個壺曾經拿到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展覽過,而且還得了一個大獎。就是那個掇球壺,顧老當年手把手教我怎么做,甚至有些具體、固定的工藝他都幫我先做 了。但每次做完造型,當時覺得滿意,放進套缸里,第二天再拿出來擱在工作臺上仔細一看,又感覺還沒有達到最完美的效果。過一段時間從頭再做,最后才慢慢地 理解了。仿古做壺,確實是一個提高自己很好的方法。
記者:在您的工作間里,看到那些整齊地擺在案頭看似平常的小工具,知道那都是您一刀一刀親手刻削出來的,這些工具對于您的工藝制作是不是也非常重要?
周桂珍:作用確實非常之大。所以先做出得心應手的工具,肯定是紫砂制作中一個重要環節。民間做手藝的,不是一直有一句話“手巧不如家伙精”嗎,我的老師顧 景舟先生生前自己用的每一件工具,都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就算你設計得再好、造型再好,如果你沒有最好的工具,仍然做不出一把好壺來,這個一點辦法也沒 有。做大的壺、做小的壺,做哪一種的都要專門有哪一種工具,缺不了的。
丈夫設計妻子制作
記者:您曾經這樣談到:我自己偏愛光素、簡潔的造型,而用這種方式來創作,似乎更容易表達內心所想的一些東西,更有傳統的精神也更符合我的個性。那么您的 個性究竟是什么樣的?
周桂珍:我雖然從小長在南方,可很多人接觸之后都說我很直爽。我也不喜歡過于拘束。做事情我比較喜歡干凈利落,比如做紫砂壺,我厭煩那些不必要的勉強附加 上去的東西,所以簡潔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平常的生活,我喜歡過得簡單一點,不希望弄得特別復雜。
記者:在那么不容易的情況下,如果您做出一把自己特別得意的壺,心里是什么感覺?
周桂珍:那時國內的游客去宜興參觀,都會到我們工廠里來看看,無論是外賓還是省長、部長,見到我做的一個亮亮的壺放在面前的時候,他們都稱贊得很,那我心 里真是很高興的。因為他們遠道而來,一看我的壺就感覺很跳眼,確實說好,我就很高興。比如說有一把集玉壺,是我丈夫高海庚設計的,我親手制作完成的,在那 么多傳統作品里,它的造型能站得住腳而且出類拔萃,心里真是很自豪。有時我做出一把好壺,還會拿給我兒子看,問他:哎!你說這把壺靈不靈?他之后就會告訴 我:媽,您當時的表情真是沒話說。還有,每把新壺最后燒出來,我都喜歡用它沖泡一壺茶,我要親自感受一下,它的功能、茶水的味道。
記者:您的丈夫,當時宜興紫砂一廠廠長高海庚先生在1985年突然得急病過世,當時您的孩子們還小,日子一定過得相當難吧?
周桂珍:當時他得了病毒性感冒,可能還是我們當地第一個得這種病的,可宜興沒有北京這種大城市那么好的醫療條件,所以就當成普通感冒治了,加上他心臟不 好,還要硬撐著干。那時天氣正是12月,南方冬天的冷風已經下來了,他突然發病,誰知道病毒就一直感染到心臟去了。
過去,兩個人每人一輛自行車,在這一公里多遠的路上20多年來來去去,就是兩個人騎著自行車這樣走,可突然一回頭,旁邊這個伴兒就不見了,讓我一個人可怎 么辦呀?兩個孩子還在上學,這條路從此以后就得我一個人走了。
記者:突然經歷這么大的人生變故,對于您后來重新再做紫砂壺,有沒有什么影響?
周桂珍:剛開始是感到沒指望、沒依靠了,而且我一向都是不肯落后心里要強的人。以前做壺都是先由他來設計,甚至就連做一個壺嘴,我做來做去不滿意,他跑來 一看,哪個地方加一點點,稍一指點就好了??伤ナ乐螅裁炊嫉糜晌易约簛砹?。從1985年到現在,17年過去,這么長時間里,就慢慢走過來,我也覺得 累、覺得苦,可卻硬逼著自己走上了一條獨立制作之路。獨立以后,設計也好,制作也好,終于比較順了,也得心應手了。
厭惡虛華,更近純樸
記者:他對您既然有這么大影響,那您對他有沒有影響?
周桂珍:有的,他設計完,我做了,很成功,做的那部分是我自己的。他設計得再好,如果給一個做不好的人做,那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后來一位國家領導人要 到日本去訪問,禮品都是到江蘇選的蘇州刺繡、宜興紫砂、揚州玉器。結果到宜興就選了我們夫妻倆共同完成的那把壺。
記者:現在看,是您的水平已經超過了高海庚?還是他生前的水平仍然高于您的水平?
周桂珍:在設計上,必須承認他還是比我高明,這也不是憑我一個人說的。但獨立創作以來,我自己的設計和制作水平,也一直在不斷提高,一些以前達不到的,現 在已經能做到了,而且有些作品我自己還是相當滿意。這些都是我個人發揮出來的水平。
記者:據您所知,在您那一代人中,學習做紫砂壺的女性多嗎?
周桂珍;在宜興,應當說學做紫砂壺的女性還是挺多的。但在前輩里邊,數來數去,就只出了個叫蔣蓉的,也是世代家傳做紫砂的。她比我大24歲,今年已經84 歲了。
記者:在您看來,一個女人學習和制作紫砂工藝,比男人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周桂珍:開始入門的時候,我老師顧景舟收的女徒弟也不少。比如像縫縫補補這些細活,也不能家家全讓男的來做吧,還是女的做這些事情比較多。紫砂做細活也跟 繡花、跟做衣服差不多,都是女工。但是真正要做到高水平的,大多還是男的,比如高級廚師、高級裁縫也是男的多。
記者:感覺您做的紫砂壺,越是造型簡潔,就越耐人品味琢磨,越是貌似拙樸,越能見出您的功夫,這是不是也說明您的某種個性———厭惡虛華,更近純樸?
周桂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記者:您平時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很討厭那種很浮華、很花哨的東西?
周桂珍:我有時也經常和孩子們說這件事情,什么東西簡簡單單就行了,不要附加很多沒用的裝飾。比如他們從日本給我帶回來一副很高級的眼鏡,可我老是戴不 慣,上面花樣太多。這就像你剛才說我做壺一樣,對勉強上去的東西老是有點不習慣。比如現在,老的、小的都喜歡把眉毛修一修,愛美這是女人的天性,但已經不 是原來自己的樣子了。現在社會上的人和事情都會改變,可我還是變不了,我還是我自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