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9-02 17:16:52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wǎng)
第四屆成都雙年展于2009年7月28日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開幕,展覽至8月28日結束。2009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的主席為成都國際會展中心董事長、成都現(xiàn)代藝術館館長鄧鴻先生;藝術總監(jiān)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先生。擔任本屆展覽的策展人是中國藝術批評家網(wǎng)主編、批評家賈方舟先生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主任鄒躍進博士。展覽由“主題展”和“新人特展”兩個部分、共約120位參展藝術家的規(guī)模組成。“敘事中國”被定為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的主題。與展覽的舉辦相配合,本屆雙年展將舉辦相關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為什么要以“敘事中國”為主題,為什么要特別強調(diào)“公眾參與”,這屆雙年展都有哪些亮點呢?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兩位策展人。
記者(以下簡稱記):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確定主題為“敘事中國”,是否與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有關呢?
鄒躍進(以下簡稱鄒):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五·四”9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同時,二十世紀以來,大家都關心中國的命運、中國的走向。所以確定“敘事中國”這個主題還是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賈方舟(以下簡稱賈):敘事方式其實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特點,只不過我們這些年做的多數(shù)展覽是個人化的敘事,而側(cè)重于宏大敘事的相對來說較少,所以我們考慮到用“敘事中國”來作這屆雙年展的主題還是比較恰當。再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用這兩個整數(shù)來做為宏大敘事的一個背景也是可以的,所以我們選擇的這個主題還是和這兩個整數(shù)有點聯(lián)系,但我們這個展覽是純粹的民間展覽,與官方做的紀念性展覽完全不同,因為我們強調(diào)在這個主題下敘事的深度和知識分子立場以及敘事的個人方式,從而突出其民間性,用一個比較大的理念來體現(xiàn)藝術家的獨立思考。
記:這次的雙年展為什么要特別強調(diào)“公眾參與”?
賈:雙年展是以一個城市命名舉辦的展覽,對一個城市來說雙年展是一件大事,是有更多的公眾來了解、關注和參與的一件事,而不僅僅是一個小圈子里的事。我們要讓公眾更多的了解當代藝術,了解當代藝術家的所思所想,讓當代藝術更加接近公眾,跟公眾有所交流,甚至讓他們直接參與到藝術活動和事件中來。出于這樣的目的我們就要適當?shù)囊獜娬{(diào)一下展覽跟公眾的關系,我覺得這對提高廣大公眾對藝術的欣賞水準和欣賞興趣都是有好處的,因而我們覺得把“公眾參與”看作是一件我們應該做的事,所以這次特別要求每個藝術家都要對他們的作品有自己的陳述,旨在讓公眾能夠?qū)λ囆g家的作品有所了解,能夠正確的理解。
記:這屆成都雙年展都有哪些亮點?
鄒:對社會、民生的關懷,對生命的關注,對生活、社會問題的思考,我覺得這是本屆成都雙年展的亮點。也就是說藝術家們以他們獨立的立場對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一種深刻的反思和呈現(xiàn)。同時,在敘事的方式上會有一些獨特的呈現(xiàn),也就是藝術家們會以最好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已經(jīng)被傳統(tǒng)認定的一些方式來呈現(xiàn)他們所關心的問題。
記:在成都舉辦的雙年展,是否西南地區(qū)參展藝術家會比較多?
賈:我們最初在選擇藝術家的時候也適當?shù)目紤]了這個問題,稍微偏重了一下,但也不是在比例上失調(diào),沒有故意照顧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本著符合我們展覽的主題、跟主題相關的藝術家這個原則來選擇的。這次國外的參展藝術家也很少,因為是“敘事中國”嘛,雖然老外也有表現(xiàn)中國題材的作品,但很少。這次入選的有兩位外國藝術家,但現(xiàn)在由于特殊情況還在審批,如果審批不同意的話還得去掉,另外替補兩個人。
記:相較于國內(nèi)其他城市的雙年展,你們覺得成都雙年展的特點是什么?都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鄒:成都雙年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由民間資本運作的一個展覽,沒有官方背景。它的優(yōu)勢很明顯,一是比較尊重策展人制度,當然這只是在相對意義上來說,它同樣也會受到社會的一些相關的、敏感問題的制約;另外一點成都雙年展每年都會換策展人,這和北京是不一樣的,和上海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其劣勢就是資金投入方面有一定的限制,當然其他展覽也會有這樣的問題,但相對來講沒有這么嚴重。
賈:北京雙年展和上海雙年展都是官方機構做的展覽,而成都雙年展是一個純粹的民間藝術活動,因為它的投資方是一個民間機構。這樣純粹民間化的面貌,有它的優(yōu)勢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優(yōu)勢就是可以不用太顧忌官方的很多規(guī)矩,不足之處就是完全由私人投資支持這件事情會有很多的困難,比如場館、人員、足夠的資金等,所以在硬件設施上還是有些欠缺。但是這種民間力量對藝術的發(fā)展還是充滿熱情和積極性,對我們國家來說,來自民間的美術力量還是相當重要的,對于推動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記:成都雙年展對于成都的藝術發(fā)展起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賈:我覺得作用很大。一個地區(qū)有這么一個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集聚在這里,對本地的藝術肯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于本地區(qū)的藝術家,特別對青年人、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有機會在本地不用花什么費用就能看到這么大型的展覽,甚至參加到這樣的活動氛圍中來,這對他們眼界的開拓、對他們藝術的未來走向都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再者成都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有文化積淀的城市,現(xiàn)在又出了那么多全國知名的藝術家,這些都是成都能舉辦雙年展的一個潛在的前提條件,如果成都在藝術上是一片空白,在這之前也沒有什么重要的藝術家和必要的文化氛圍,那么雙年展會不會在成都形成都很難說。
記:歷屆成都雙年展都會引起各界的不少爭議,你們覺得這些爭議的焦點最主要是哪些方面?作為策展人,你們認為這些爭議是好事還是壞事?
賈:我覺得這些爭議大都跟成都的雙年展是民間活動有關系。成都雙年展沒有相對固定的硬件設施,也沒有固定的專業(yè)人員,也缺少嚴格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所以在運作程序上有很多不足,在學術操作的層面也不很純粹,因而有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來自各方的不同的反應,甚至比較強烈的意見,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盡管已經(jīng)做了一個世紀了,但到今天仍然有各種各樣的看法。
鄒:沒有爭議的雙年展是不存在的,有爭議說明我們對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恰恰是我們所說的策展人制度下必然出現(xiàn)的一個學術的不同觀點的爭論,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現(xiàn)象。當然,關鍵是爭什么,爭議的問題是什么,如果是和學術沒有關系的,那就毫無意義了,反之,如果這個爭議是和學術的質(zhì)量、學術的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就很有必要了。所以不能表面的去看有沒有爭議,而要看爭議的對象是什么,是否是有價值的。
記: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為《制造世界》,有評論家認為這一主題“過于寬泛,而在實際的展覽中根本沒有體現(xiàn)這一點”。成都這屆雙年展主題也很大,會不會也出現(xiàn)此類情況?
鄒:我認為不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其實任何一個主題展都是比較寬泛的,因為概念都有它的寬泛性,但是我們是通過選擇的作品來使“敘事中國”的方向比較集中,比較明確,比如關注中國的民生問題,關注中國的都市化進程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在展覽中通過藝術家的敘事方式體現(xiàn)出來的。因而我個人認為這個主題是比較明確的。
賈:雙年展由于規(guī)模較大,方方面面涉及的藝術家比較多,如果主題太狹窄,太局限,策展人就很難選擇作品。我覺得“敘事中國”這個主題總得來說還是適當?shù)摹J紫龋?ldquo;敘事中國”規(guī)定藝術家在你的作品中所敘之事必須是中國的事,這是一個范圍;另外也規(guī)定了藝術家的作品必須以敘事的方式來呈現(xiàn),這一點就已經(jīng)把很多作品都排除這個展覽之外了,比如說很多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很多個人情感方面的非敘事性的表達都排除掉了,剩下的就是跟這個主題比較搭邊,和大的歷史人物、事件相關的作品。過去好多年來當代藝術對宏大敘事都不太關注,所以這次我們實際也是想更多的強調(diào)如何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中國這些年來的進展和變化,用藝術家自身的體驗和理解去表達中國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體現(xiàn)出藝術家對人對命運、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如此一來,作品就不是個人化、私人化的敘述,他是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nèi)體現(xiàn)藝術家的人文關注。從我們這次選的作品來看,絕大部分還是吻合這個主題的。
記:到目前為止,覺得這屆成都雙年展有什么樣的遺憾?
賈:我當然希望這屆雙年展能做得比較學術,讓大家滿意。但我們的努力畢竟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從現(xiàn)在來看還不是很盡如人意,比如本來應該入選的一些藝術家沒有能夠選進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感到有些缺憾,但真正的缺憾很可能是在展覽展出以后,看到整體效果以后才能看出來,現(xiàn)在我不能預想效果。當然,如果我們不必顧及其他,全部按照我們自己的學術意愿來做的話,跟現(xiàn)在這個展覽還是會有很大的差異,因為這個展覽有很多限制,比如資金上的限制,由于資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展出的作品必須在這個資金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選擇,有些花費較高的作品就只能割愛了,有些大型作品由于沒有大筆資金的支持,而沒能做出來,這次有幾件作品都是由于這個原因沒能入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