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9-02 17:31:47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wǎng)
對焦張大力
鄭荔:不久前您剛剛出版了《走自己的路》就是以藝術家為主體的批評著作,在書中以不同的角度及立場介紹了中國當代比較優(yōu)秀的藝術家,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張大力的藝術作品的呢?
巫鴻:我有篇文章是關于張大力的。其實我還給他做過別的展覽,但這本書沒有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去,而且也不代表我就是認為這本書里就是最好的藝術家,還有很多我寫過沒有專門寫也是很好的藝術家。關于張大力那篇文章主要是寫他早期的些作品,主要是涂鴉和照片,后來的作品都沒有在那篇文章里,包括他的《億萬個中國人》,還有《第二歷史》,包括最近《風馬騎》等等的都沒有包括,所以那篇文章主要是,我當時在西方畫家里比較早期的一些看法。
當時我覺得張大力是很有意思,特別采用涂鴉的方法,是很值得研究的藝術家,后來的一系列作品我也很關注過,也曾參與策劃過。我認為他是一個很強勢的、帶有很強個性的藝術家。
鄭荔:您是如何看待張大力早期的涂鴉作品?
巫鴻:我想涂鴉在中國不像在西方有個很大群眾基礎,張大力采用這個方法,也是因為他曾經(jīng)去了意大利,他在意大利波羅尼亞生活過一段時間,然后把它帶回來。我覺得張大力的“涂鴉”是一個很真實的,而不是一個很膚淺的模仿。一個是因為他有在意大利的個人經(jīng)驗,當時他在那里已經(jīng)開始在墻上做,并不是說簡單的拿到中國來模仿外國的東西。另外在國內(nèi)他的題目就是《對話》,對他自己來說,很長時間是處于一種無名狀態(tài)的創(chuàng)作,也不為名也不為利,他就是一種獨立出來,讓大家看見,完全是純粹的藝術的表達,和城市的對話。所以我認為這個東西很珍貴!在那個時代,90年代初中期研究當時的中國藝術史,都是是很重要的線索。特別是當涂鴉變成一個北京市民爭論的焦點以后,當時一些報紙上,小報都開始公開爭論,我認為那個事件是很重要的事件!那個時候中國老百姓開始談什么是當代藝術?涂鴉是不是藝術?談這些問題,我覺得這些報紙都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從這幾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事件,不是嚴格的談論這個頭美不美,那個頭好不好,而是它在整個當代藝術中的意義,當時那個事件,要放在原來的時間語境中,是90年代那個特定的時期。這樣才有意義!
鄭荔:對于您來說大力也是您研究的個案之一,在2006年光州雙年中你是如何選擇張大力的“第二歷史”作為《亞洲再現(xiàn)象》的參展作品的?
巫鴻:這個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有時我和藝術家都是跟隨狀態(tài)的,包括這個“第二歷史”的作品,在去光州之前我們互相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的溝通。剛開始他和我談起這個想法時我就鼓勵他,也曾寫過很多電子郵件,來來往往有不少,包括一些概念上的想法、也有一些建議、很多鼓勵等等。
第一次展覽是“北京公社”,在798不太大的一個空間,是主辦的。在草場地是一個比較小的屋子,還沒有完全做完,拿出來先讓大家看看。我當時也寫了文章。拿出來后當時感覺很好,而且認為值得再發(fā)展。在這以后他就越找越多,內(nèi)容就是一張歷史圖片的面目,每張圖片他都不是一個“死”的東西,都是不斷在改頭換面,不斷在變化。張大力工作就是把一張圖片的不同版本,找出來放在一起。圖片很干凈,當時你弄不清楚哪個是最早的原版,也可能所謂的原版已經(jīng)改過了,但是還有很多是后來改的,有的改很多次。當然有政治的因素也有超越政治的因素 ,因為我們現(xiàn)在每個人都在改自己的面孔,如現(xiàn)在我們用的photoshop不斷的在改。當時感覺那個意義很大,而且是超過中國的,所以當時我到“光州雙年展”做總策展的時候,牽扯到橋西作品還有一些新作品,可以接受,后來也把這個作品拿到柏林展過,因為柏林的歷史經(jīng)驗不一樣,經(jīng)過多次打仗,有很多歷史的產(chǎn)物。在柏林觀眾更容易引起共鳴。在各地,我認為這個作品不是給你視覺沖擊力,而是它需要用心仔細看,如同猜謎語一樣去看!用心看的人要看好幾個鐘頭,感覺很有意思!我挑選它是因為它更超越中國語境,可以達到大的雙年展,達到國際的觀眾,一個作品應該有對那個環(huán)境說話作用,如果它創(chuàng)作者只是為中國人、韓國人、......,那可以在別的地方展。有些作品有更強更廣的可能性。
鄭荔:據(jù)我了解張大力是那種想法很多,屬于比較喜歡研究專研的藝術家,作為史論性的學者,從您研究史論的角度來看,張大力是屬于什么樣的藝術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什么方面呢?
巫鴻:我覺得正如你說的,張大力是個研究型的藝術家,而且他與別的藝術家的區(qū)別,就是他的一個計劃往往要做很長時間。給他做個統(tǒng)計,如涂鴉用了5年以上,然后做《一百個中國人》一般先從頭部開始做,然后又做了全身,大概也是持續(xù)若干年的樣子。然后第二歷史收集收集也做了若干年,所以算起來,張大力個別的小作品并不是太多。都是這比較大塊的,一塊一塊的,一塊里當然有很多作品。他是一個長的階段,也是他的一個發(fā)展的選擇,有點像偶像式的藝術家。他要把一個概念出現(xiàn)了或者是找到一個切入點,比如第二歷史切入點或者涂鴉切入點,他持續(xù)比較久,一般來說,他有意無意的把這種切入點的潛在能力,基本做透做到底,有點做不下去了就不做了,但他并不是中間被別的事左右。這是他比較持續(xù)的一個選擇,已經(jīng)十幾年了,他一直這樣。
鄭荔:那就是說,他之所以成功也是在于此嗎?
巫鴻:其實,成功與否都是別人說的,當然張大力是個比較成功的藝術家,別人覺得成功未必是他自己認為成功。一個好的藝術家,往往總是認為自己受很大壓力,包括歷史上很有名的藝術家,都是很痛苦的!總是自己覺得不滿足,這種藝術家可能會走的比較遠。張大力他自己給自己壓力很大,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別人覺得他可能成功了、沒有問題了,看起來商業(yè)的或者展覽的,但他可能會有不同的觀念。好的藝術家總是自己給自己很大壓力!藝術家往往是你做了就已經(jīng)是過去時了,你面對的又是一個空白,然后那個空白感覺又是一個壓力,你還能不能再闖過去!張大力有點像這種藝術家,過去了就過去了,然后再來個新的開始!
鄭荔: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創(chuàng)新,對于張大力來講,他每個創(chuàng)作階段都有不小的變化,早期的涂鴉,01-02年的《一百個中國人》及以后的《種族》,《第二歷史》等到今天的《風馬旗》你是如何看待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的呢?你認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是?
巫鴻:我還未做整個綜合,我現(xiàn)在和他無論是寫文化章或者做展覽,都還是以他原始的階段或者計劃為單位來做,這些東西放一塊是什么面貌,我還不太清楚!不過一些基本的觀念還是存在的,比如他作品非常有社會性,切入感很強,不是文雅的。這種表現(xiàn)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表現(xiàn),也可以很安靜,像“第二歷史”那樣,但是卻很有社會性。也可以很刺激,包括現(xiàn)在的《風馬旗》。但是我認為這種社會性、參與性、研究性,這是一貫,他每個階段都不同,根據(jù)不同的計劃,他用的媒材和表現(xiàn)方法都不同。
鄭荔:我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無論怎么變化,他的中心是不會變的,你認為他的中心元素是什么?您認為他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是在那,他的下一個突破口在又將在哪里呢?
巫鴻:這個我無法進行預測的,但是正如我剛剛所說的他作品中的參與性、社會性、政治性、還有對材料的敏感,我認為這是他基本創(chuàng)造的因素,是會持續(xù)的,但是哪個是突破口?這誰也猜測不到,張大力自己也猜測不到,他也在尋找,他把這個做到頭就會去尋找下一個新的開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