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9-03 16:19:3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華玉清藝術簡介:現任吳承恩書畫院 院長
1958年師從上海戲曲學校沈飄芳、劉福喜老師學習京劇表演藝術,舞臺生活十年
1959年師從于右任、錢瘦鐵弟子劉田一老師學習中國書畫止文革前夕。
1968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離開劇團,從事美術工作。
1998年1月25日 在歐洲荷蘭舉辦“華玉清京、昆人物畫展”
1998年5月 由美國郭宏元先生,在美國舉辦“華玉清京、昆人物畫展”,作品發表于"文匯報"、“中國書畫報”、“香港收藏家”。
華先生,您好。您在什么時候開始想立志成為一位畫家?
在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在家鄉看到一位解放軍畫家盤腿坐在宅前倒下的石獅上,為一群小朋友畫速寫,刷刷幾筆一個人像就出來了,而且一個個栩栩如生,令我十分驚奇、大開眼界,那時候就想我長大了一定要當一名畫家。從此,我對上美術課就特別感興趣,也特別認真,畫出的美術作業多次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你繪畫和學習成長的過程當中,誰對你影響最大?你最佩服的藝術大師是誰?
我的中國畫是劉田一老師教我的,當時他是東海艦隊文工團弦樂隊隊長。其父是國民黨中央委員,他是于右任、錢瘦鐵先生的學生,又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學作交響樂譜、彈鋼琴、拉小提琴、指揮樂隊,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軍旅藝人。他每天從早到晚無閑時,也不講究吃、穿,唯一就是對藝術的追求,他博學、勤奮的刻苦精神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最佩服的藝術大師是錢瘦鐵和周信芳先生。我曾跟著劉田一老師見過他的師傅錢瘦鐵一面。錢瘦鐵的山水畫出自黃山派,書法篆隸寓有奇氣,尤以刻印渾樸古茂而自創一格,民國時與吳苦鐵(昌碩)、王冰鐵,冠有“江南三鐵”之稱,解放后錢瘦鐵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我與劉田一觀賞過錢瘦鐵的一批精品力作,印象非常深刻。我也曾到上海天蟾舞臺觀賞過麒麟童周信芳演出的《烏龍院》,對大師塑造的宋江怒殺閻惜姣的緣由脈絡、心理層次的精彩演繹,至今歷歷在目。這對我以后熱衷于戲曲人物畫的創作,可以說是最初的激勵和動力。
作為一位知名畫家,你已經形成固有風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繪畫風格?
我的京、昆人物畫,有別于諸家畫法,我用中國畫氣韻與形似的手法表現舞臺人物的手、眼、身、法、步。具像與寫意相輔相成,塑造了生、旦、凈、末、丑瞬間的動態美、亮相的雕塑美、凈角的殘缺美,這就是我戲曲人物畫的獨特風格。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靜止的,不然就會僵化,隨著自己藝術修養的不斷提升,對人物的造型、線條的運用、色彩的把握等,在不同時期,我都在努力探索,我的繪畫風格會有所變化。
在旁人看來,學習繪畫的過程是非常單調的,你如何堅持走著繪畫的道路,是否有想過放棄?
我學習繪畫與學習京劇表演藝術是齊頭并進的,我用京劇表演藝術中克服困難嘗到的甜頭鼓舞學畫,用學畫的心得來提高表演藝術,倒也覺得有趣。有位編導看我演出之余在努力繪畫,他不解地對我說:“你在舞臺上開打那么猛烈,現在又能靜靜地坐下來作畫,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叫我感到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老藝術家教導我們要“動如脫兔”和“靜如處子”吧。
學畫確實很單調,堅持走繪畫的所謂“純藝術”道路更難,要大量付出時間、財力,當你的作品未被人認可時,會讓你吃飯、生存都成問題:踏三輪車的、賣青菜的每日盡管收入微薄,但尚能糊口;而繪畫是不能立馬增加經濟效益和改觀生活質量,有時也讓人覺得有點困苦和茫然。所以我特別喜歡看電視劇《長征》,尤其是紅軍在極端困難的時候如何艱苦奮斗、終于走出低谷,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我從中得到啟發,鼓勵自己一定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繪畫。
堅持這條道路這么多年,有什么經驗和心得與大家分享?
創作難,創新更難,難于上青天,這一點不假。“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人都知道的名言,使我受益匪淺。十年的舞臺粉墨生涯和武打設計的經歷,使我熟悉舞臺人物的一招一式,別人難以分辨的各式服飾、盔頭,我就像熟悉西服、領帶、皮鞋一樣,但這只能算是一個方面。要把它變成具有民族風格的中國畫,而不是圖解和照片,這要得力于少年時學習中國畫時的筆墨功夫,嚴格的造型能力、豐富的色彩修養,并在創作時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畫作應不與人同,讓觀畫者一見作品,就牢牢記住我的“這一家”。
現如今的年輕一代,知名畫家很多,能有代表性的畫家卻并不多,你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如今的青年畫家學習條件是一流的,少數成功者因為他們肯下功夫,又敢“深入虎穴”(指生活)。青年畫家要出名、要成功,一定得打好扎實的繪畫基礎。不要傳統基礎沒打好,就走捷徑,搞“創新”,沒有基礎的“創新”是很難有成就的。青年畫家一定要忌浮躁,剛放下畫素描的鉛筆,就按平方尺賣畫了,這也是不行的,因為“科學與藝術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請務必不要忘了這一至理名言。
當繪畫的商業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時候,繪畫本身的價值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一名畫家,如何去平衡?
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為畫家也是人,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我認為,如果你已經有一定的生存基礎了,或者說生活得可以了,就應該舍得花時間、力氣打造精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這是畫家的責任。一個畫家畫作的本身價值要對得起購買者、收藏者,也要對得起畫家自己。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作品,一位地復制自己的作品,不思進取、急功近利是不可能有收獲的,也是不可能有出息的。
這是一個講究創意和創新的時代,你是否會考慮做一些跨界的合作?
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時代,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的豐富,人們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石濤老祖宗“筆墨當隨時代”為我們早就定好了方向。跨界的合作尚未有具體打算,但在今后的藝術創作中我會做一些新的嘗試,如我會從古代壁畫、楊柳青年畫、皮影、神像木雕、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作品、剪紙和“西洋畫”、“埃及畫”、“波斯畫”等中汲取有益的營養,遵照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創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繪畫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定是民族的、中國的,是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