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中國詩歌評論界領軍人物、美中基金會創始人李黎做客新華網,與網友暢談“詩歌、藝術與審美人生”。
主持人:您最近出的一本書,叫《詩是什么》。這本書匯集了您80年中前期的詩評作品。那么,現在的您認為詩是什么呢?
李黎:很多人說你這么多年搞中美文化之間的交流,好像已經很國際化了,是NGO比較活躍的領軍人物,為什么突然出這樣一本書?是你想重操舊業嗎?我出這本書,并不是說我想回高校出書或者專門做詩歌這方面的研究。我出這本書,主要是感覺到大家對詩的關注相對比較少,對審美文化相對比較漠視,商業文化又過于發展。所以,我這個時候突然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詩是什么?”大家可能會突然一楞,大家會覺得我們這個時代還會有詩嗎?
主持人:但詩的存在對我們這個社會來講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黎: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空靈,我在后記里談到宋朝非常著名的詩論家嚴羽有過很精辟的論述:詩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但是恰恰是這種空靈的東西,大家又非常喜歡,因為它里面滲透了很多美的元素。
主持人:詩歌的空靈是所有藝術形式中間的皇冠,超越了其他藝術形式存在,非常抽象。
李黎:正因為它空靈,它給了你無限遐想的空間。如果是寫實的一本書,那這里面很難有想象的空間。詩歌給你的是一種審美意向,這種東西你只能揣摩感受,比如“四月的黃昏里流曳著一朵朵綠色的旋律。”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就是詩歌文化非常發達。正因為如此,我們從《詩經》、《楚辭》、古樂府中看到的,包括曹操他們當時寫的非常優美的《觀滄海》等詩歌作品,都是非常美的。然后再到盛唐的《春江花月夜》,頂峰中的頂峰,后來《春江花月夜》又有舞蹈,又有音樂,其實最原始的就是詩。還有,“三李”、“兩杜”等等的作品,真是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