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時刊》創刊已近30年,上過雜志的書畫藝術大家,已有數百位之多,在這么多藝術家中,主編梅吉順老師很少會用“儒雅紳士、才華橫溢”來贊賞書畫家,趙鉦是第一位。筆者在另外一座城市聽聞趙鉦,是因為他作品的價值,一位經營畫廊多年的朋友告訴筆者,在當地,趙鉦老師的作品非常受歡迎,價格一直在漲……
趙鉦究竟是何人?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與同事有幸在12月份約到了趙鉦老師,在趙老師家中,對他進行了采訪。
生活中,少不了詩情
在著名畫家的頭銜旁,趙鉦還有一個多數人不知道的頭銜——詩人。
趙鉦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是晚清的秀才,常年在揚州坐館,父親是教師,兒時,趙鉦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尤愛詩詞,從懂事起,就背誦了很多文筆秀美的唐詩宋詞和歷代名篇。至今,《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長篇詩詞,他仍張口即來。
1993年,趙鉦進入了江蘇省詩詞協會,在日常工作中,他接觸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詩人,趙鉦頗為感激地說:“正是他們,擦亮了我心靈的光芒”。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他如饑似渴的學習起了詩詞格律,將詩詞名句抄在小本上隨身攜帶,于車上、路上反復吟讀背誦。
一邊是勤奮學習,一邊是大膽創作,創作之余,趙鉦還拿著自己的作品請單位的詩詞專家們指教。短短時間,趙鉦的詩詞創作水平進步神速。趙鉦創作的第一首詩《東南大學“六朝松”》可謂一鳴驚人,該詩取材于生活,發乎情止乎景,恰到好處,受到了同行們的好評。
《東南大學“六朝松”》:悠悠往事渺如煙,翠柏青青不計年。欲問六朝遺韻跡,虬枝且伴老龍眠。
東南大學的“六朝松”高9.58米,圍2.65米,古勁蒼籠。該樹本為柏檜,因傳為六朝遺株,故稱“六朝松”。六朝松矗立在東南大學校園西北隅的梅庵之旁。主干筆挺,外皮斑駁,像一個歷經滄桑、飽經憂患的老者,六朝松現已成為了南京市的著名景點。
“我是以詩人的眼光來對待周圍的環境,感悟身邊發生的事情的,生活就是一首詩,生活的最好狀態,便是詩意的生活”。他解釋道,《易經》的宗旨便是和諧,這與詩很相近,生活中處處有詩,關鍵在于發現,詩就是美,先發現美,后才有詩。
某日,趙鉦上班路上途徑江蘇省作協旁的一間飯店,工作人員在搬運食材時,一不留神掉出了一只大龍蝦,趙鉦巧遇,偶得之,甚覺有趣,便養在了辦公室里。咨詢過飯店工作人員后,他得知龍蝦愛吃河蝦,故此,他為龍蝦準備了2只河蝦,供其一周享用。悉心飼養了一年多后,這只龍蝦長得雄壯威武,個頭足有10厘米長。趙鉦談及此處,甚是自豪,拿起手邊的茶杯比劃了一下。
“本是入廚佐酒鮮,偶然漏網得流連。年來喂養多雄健,際遇從來一瞬牽。”這首《魚簍中爬出龍蝦》便是趙鉦在此情此景下創作出來的。關于龍蝦的詩詞,趙鉦還創作了許多,讓筆者甚覺有趣的是《小桃紅——街頭偶拾龍蝦》:當衢逞勇學螳螂,挺戟揚須樣,欲待攜歸訝相撞,氣昂昂,請君入甕休辭讓。低吟淺酌,拈毫戲寫,絹素駐龍驤。
1993年到2013年間,趙鉦創作了一千多首詩詞,發表在全國各大詩詞刊物上,并出版了多本詩詞集《詩書畫緣》、《畫境詩情》等。趙鉦的詩,用詞豐富,只字間場景描寫生動活潑,作者的豐富趣想往往能讓讀者浮想聯翩。這就是趙鉦,一個滿腹詩書又不失趣味的人。
坐臥間,揮不去畫意
走進趙鉦的書房,朝南敞亮,墻上掛著幾幅完成不久的猴畫,書房里堆疊著各類書籍,一張大大的畫案上,鋪著幾張早上練習的毛筆字。縱觀筆、墨、紙、硯、筆洗、水壺等器物無一不精致。看罷,只覺這是一位勤奮、有品位的畫家。
趙鉦12歲拜師學畫,近年以書法入畫,精研筆墨,特別是揣摩林散之先生的筆法:把平拖、提按、使轉的動作三維同步進行。更由于他在車上、枕上長期不懈地努力練習,終于悟出筆墨在絞轉、生殺中特有的韻味,使墨彩生花。“毛筆的用筆精髓,便是手握時的絞轉,這在中國書畫界是秘而不宣的訣竅。”
趙鉦無論去哪兒,都會帶上幾只鉛筆,有時會帶著與毛筆桿粗細長短相近的樹枝干,勤加練習用筆的使轉、手指的靈活度,以及駕馭毛筆的本領。正說著,他從公文包里掏出了一支鉛筆,三根短樹枝。“只有苦練,才能將絞轉更好的運用到筆法中,睡了一覺,早上醒來后,發現有鉛筆頭在被窩,那是很正常的事兒。”趙鉦笑著說。
趙鉦的生活充滿趣味,且很有古意。他會在冬日雪后,收集梅花樹干上的雪,他稱之為“天落水”,并將其藏于狗頭壺中,供其一年研墨使用。每次取用,他都頗為小心地將其滴入端硯中,用徽墨細細研磨。“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研墨中,開始一天的工作。”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徽墨的墨色深沉莊重、潤味悠揚,上等安徽績溪胡開文超細油煙墨更是散發著讓人心曠神怡的淡淡香氣。趙鉦每天都是先練字、再畫畫,以恬淡的心境染翰揮毫,這個步驟堅持了多年未變。從研墨到畫畫,這一系列都是他在為“心靈之墨”做準備工作。“繪畫是一種高貴的創作,在創作材料、心理上,先要把自己高貴起來,典雅起來,作品才會不凡不俗!”趙鉦解釋道。
正當筆者沉浸在怡人的墨香中時,趙鉦微笑著問我們:“想看猴子身上長毛嗎?”我們還未及反應,趙鉦便以蒼勁有力之姿,僅用幾筆就畫出了猴子的身軀與四肢,一筆勾勒出了猴子的尾巴,只見他在畫好猴子后,將毛筆中飽含的墨水潑在猴子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剛還瘦骨嶙峋的猴子,一下子成了一只毛茸茸的頑猴。在為勾勒出的猴子臉部填色時,趙鉦用朱砂墨自己研磨,“我自己購買的朱砂墨材料高檔,墨色紅中帶黃,墨質細膩。這樣的色澤在朱膘中屬上乘顏色。”趙鉦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從水到墨到筆,每一步都一絲不茍。
趙鉦10歲便開始畫猴子,尤知猴性,工猴圖,有“猴仙”之謂也,他所畫的猴子造型各異,靈氣逼人。多年來,他為觀察猴子在大自然的活潑姿態,深入到了西雙版納、峨眉、張家界等著名的靈長類保護區寫生,行程數萬公里,畫稿萬幅。他善于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畫猴表達人類的情感。1987年,他的40余幅作品應邀參加加拿大溫哥華“加華博愛會”個展;1992年春,以猴為主題的作品,在臺灣省舉辦展覽。
在趙鉦家中有一面“毛筆墻”,墻上掛著數百支材質各異、粗細不同的毛筆。讓趙鉦頗為自豪的是,他自創了“筑鋒”這一筆法。筑鋒,其精髓就是,毛筆尖在紙上如同蜻蜓點水般輕輕觸碰,在多次點提中,提寫出一個點。這個創意源自他生活中的經歷:建筑工人用十字鎬在地上挖坑,多次搗挖之后,地上才能挖出了個坑。在動物界,“森林醫生”啄木鳥也是以無數次的啄鑿把樹干里的小蟲子捉到。以“筑鋒”寫字,一個點由無數個提按組成。如此筆法,可以達到力透宣紙的效果,書法作品也會更有韻味。“掌握運筆之法,在轉筆時調整筆鋒,使提按、使轉同時進行,所用時間較長。”趙鉦補充道。在一張小小的宣紙上,趙鉦示范了以“筑鋒”來寫橫豎等筆畫。聊完“筑鋒”,他筆式一轉,在原有筆畫處畫出了一株梅花樹,樹干下兩只麻雀正凌空飛舞。《梅雀迎春》趙鉦所用時間,不過一分半鐘。
趙鉦用了“用功甚細”四字來形容他平日的練習。他說,寫字要“入味”,創作時,要達到無紙、無墨、無筆、無法的境界。相較于普通書畫家,趙鉦身上有著詩人的特質。他更善于發現生活中、行走時、坐臥間的詩意與美感。
今年10月,趙鉦去常熟考察詩詞教育,當地虞山腳下有一個大池塘。清晨,有很多人圍著大池塘跳舞、晨練。在清澈的池塘里,兩條一大一小紅色的鯉魚正在嘴對嘴的“相濡以沫”,身體靜止不動的狀態保持了十多分鐘。“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此美景,讓趙鉦一下有了創作靈感,回家后他當即創作了《相濡以沫圖》。
2003年8月,趙鉦被盱眙縣人民政府授予了“盱眙縣榮譽市民”的稱號。趙鉦被稱為“中國畫龍蝦第一人”,2003年第三屆中國龍蝦節舉辦之際,趙鉦現場揮毫潑墨,在短短兩小時間,畫出了26幅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蝦圖,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在當天的晚宴上,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熱情地向趙鉦敬酒,說:“畫家要喝酒,喝酒之后畫得就更好了!”
20年前,趙鉦開始畫龍蝦,其用于研究龍蝦畫法就花了近15年時間。趙鉦畫龍蝦,以抓住龍蝦形態的大感覺,信手揮筆,有筆有墨,隨性而發,并非謹細刻畫,一味地追求形似。趙鉦說,沒有工筆就沒有寫意,如今看似隨手勾勒出的寫意畫,其創作者的功底正是由多年的工筆畫基礎支撐著。
趙鉦擅長以丹青妙筆寫山水風情、花鳥千姿、世間百態。他曾說作畫“要常想詩的境界”,他懂得詩書畫的相通相融,一直以詩、書、畫三絕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他的藝術實踐,融合了詩書畫聯的各自特長,兼收并蓄,糅為一體,使得筆下的文字、花鳥、物態色調勻稱,疏密和諧,靈動鮮活,盡妍畢顯,栩栩如生。
藝術家要更懂生活
趙鉦的畫案上,放著一本厚厚的《中國美術史》,這是他正在閱讀的一本書,“我很喜歡看書,晚上讀著書中的理論,構思著第二天作畫的內容。細細研究前人的畫譜、畫論、書論、美術史、佛經、詩畫,很有樂趣。”
趙鉦在研究書畫之余,生活中的菜譜也是他研究的對象,夫人最愛吃的一道“蟹黃獅子頭”便是他的拿手菜。趙鉦告訴筆者:“做獅子頭,要選用豬身上的肋條肉,先把肥瘦肉分開,要注意,肥肉要細切粗剁,這樣在烹調過程中才會出油;瘦肉要粗切細剁,這樣肉不易散。分開剁好后,再把肥瘦肉合剁,并將蟹肉、蟹黃混在肉末中。待到剁好,放入調料后,搓成若干個肉圓子,這時就將青菜梗子用油煸一下作為襯底,將肉圓放在上面,再用大片青菜葉蓋在肉圓上,最后用大火蒸……”聽著趙鉦認真且生動的描述,筆者感受到了一位藝術家對生活最淳樸的熱愛。
離開畫案,趙鉦最喜歡做的,就是幫助夫人做飯,“藝術家要懂生活”,趙鉦笑著強調。
書畫家的創作時間較長,有時會持續好幾個小時保持一種姿勢。因此,平日的鍛煉尤為重要。趙鉦的養生法門便是——打太極拳,每天晚上7點半到8點半,是他的運動時間,打楊氏太極拳24式、42式、48式和陳氏太極拳75式這四套拳。趙鉦自豪地說:“剛柔并濟的太極拳法,我常能運用到繪畫的筆勢之中。其實,我們在創作時練的是站樁功,這不僅是作畫的基本功,更是長壽的基本功,打太極拳時的馬步,練的便是站樁功。”趙鉦在創作時站立的最高紀錄是6個小時不動彈。
談及自己成功的因素,趙鉦深思過后說:“一、要有堅持不懈的韌性,要有恒心;二、方向要清晰,目標要明確,要有定性;三、要有學佛的精神,有一顆平常心;四、有意識地提升作品的內涵,學畫是為詩,作詩亦是為畫。”
采訪結束時,趙鉦對筆者說:“生活中,要常懷奉獻精神,生活中,苦而變樂,如此生活便是詩,這才是詩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