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在這個被西方定義為“母親節”的日子里,著名藝術家谷文達的最新作品《孝道》正式亮相廣東佛山。正是這樣的機會,得以讓我們和這位經常都在倒時差的“空中飛人”谷文達老師進行面對面的訪談。
中國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99藝術網:你選擇在母親節與1054位小學生共同書寫《孝經》,契機是什么?
谷文達:我們都知道母親節是“外來品”,是西方的節日,中國文化中沒有母親節,中國文化中尊敬父母和家庭價值是從孔夫子的《孝經》開始的,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正好是中西合璧;另外一點,用這樣一種公共藝術的形式來解讀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孝之道,不僅要讓公眾感受到中國孝道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將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讓公眾成為當代藝術的參與者,讓藝術走入大眾的生活。
“大眾參與的當代藝術日”,是我的主打觀念,母親節和小學生寫《孝經》是我作品的一種形式。我自己一直在思考中國當代藝術應該怎么樣變成一種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特點就是政府的支持度和大眾的教育及參與度,這才能構成主流文化。假如說當代藝術只是存在于一部分藏家、精英團體里邊,他是不會成為一種主流文化的,所以我要宣傳中國當代藝術怎么走出寶塔尖,建立金字塔的塔底,塔體就是政府和民眾,希望公眾參與中國當代藝術變成一個潮流,我也一直在呼吁:“廣泛的公眾參與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命線?!?
99藝術網:“廣泛的公眾參與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命線”為何這樣說,怎么理解?
谷文達:當代藝術一定有幾個階層,不管在成熟的西方當代文化里,還是在主流文化里都有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中層文化。我感覺我們現在的當代文化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之間缺少溝通,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還是和中國本土的文化有關系,精英文化基本是西方的外來品,西方的觀念、市場主導下的一種行為。如果說中國的當代文化更好的發展,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當代藝術需要和政府之間形成相對的默契,和大眾保持緊密的聯系,不再是一個對立面。你看在西方哪段時間里當代文化和政府是對立的?也只不過是在六十年代嬉皮運動的時候,現在西方當代文化成熟了,也和政府變得默契了,這些我們現在要有。例如,栗憲庭曾經一直作為政府的對立面,現在也經常和政府合作,他很像歷史人物中的“宋江”;前段時間,在上海的一個藝術發布會上,著名收藏家烏里??艘苍诤粲鹾驼畬υ?,對話就是一種參與,當代文化應該有這種包容性,能夠和政府對話,也能夠和民間對話,只有這樣才能主動出擊變成一種主流文化。
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否恰如其分的代表這個時代
99藝術網:您生長在“文革”期間,那段歲月對你的藝術創作有哪些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影響?
谷文達:文革對我非常重要。我早期的作品中,對當代水墨的建樹都是和文革的語言、文革的形式有關系,這個資源是非常珍貴的。實際上我生活里充滿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在中國的,另一個是二十多年在極端資本主義的紐約,這兩個極端是涇渭分明的。我整個創作、整個生活實際上是在這兩個極端無數次的交流、平衡、矛盾、誤解中進行,這就是我的資源和我的想法。現在中國的70后、80后、90后這一點是欠缺的,因為兩個極端都沒有,他們生活在一個紅色時期,生活在中國未成熟況且還在搭建平臺的市場經濟框架里。
99藝術網:你曾被英國藝術史家史密斯稱為“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來自中國的新生代前衛藝術家代表人物”,你如何看待這個評價,及如何理解藝術中的前衛性?
谷文達:從比較寬泛的角度來看我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是自己多謙虛,這實際上是我生長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緣分,這個時代就是大變革的時代,怎樣把握自己,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和你的作品能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至于藝術中的前衛性,我一直認為不管任何時代,只要這個藝術家作品代表了這個時代,那么將一定會載入藝術史,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句話可以說,無論是什么形式、什么風格,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作品能不能恰如其分的、極具代表性的反應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
中國藝術不是美國人、西方人的娛樂產物,而應是我們血液里流淌出來的精神與生命
99藝術網:上世紀80年代早期,你就開始探索實驗水墨,那么現在你是如何看待近兩年中國當代水墨發展的熱度?
谷文達:這個熱度和2008年前后油畫的熱度是差不多的,藝術界、時尚界一定會有這樣一種現象,這是有很多原因在一起的綜合體,有市場的原因,還有西方對我們中國文化發展的介入,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的原因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代藝術三十年之后的現在,是有一個很大的幾乎無意識的潮流。我認為,水墨是出自我們中國的文化,話說回來世界上繪畫語種的兩大體系、獨立的美學體系,也就是油畫和國畫,其他的東南亞、中東、南美的繪畫多少還是西方過來的,他們自己沒有成為一個嚴格的體系,日本畫還是歸到中國畫過去的體系里邊的,包括韓畫也是一樣,中國畫完全有和西方對話的可能性,將來的中國水墨我想應該會有非常重要的話語權,至于重要到什么地步就看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99藝術網:相較于以前你的作品,很多都引起激烈的爭議,現在你的作品卻趨向于緩和、平緩,這樣的轉變,主要原因是什么?
谷文達:這要以整個社會的現狀為背景,曾經二十幾年前,我在國內的第一個個展就被宣傳部封了,勒令不能在北京做展覽,現在政府的美術館又來請我做作品,社會現狀變了,例如,不能說是邱志杰和陳丹青之間一個招安一個非招安,我認為招安是不存在的,當代藝術也慢慢變得有話語權了,政府的領導變了好幾代,容忍度度也增加了,再下一代政府可能就是60后、70后、80后,制度肯定會不一樣。
我們中國藝術的將來,真正的藏家和市場一定是在中國,假如中國經濟上有斷層我們也就完蛋了。西方的藏家很多都是賺完錢就跑,他們不會從本質上推廣我們的中國文化。中西結合固然重要,但中國當代藝術不是美國人、西方人的娛樂產物,它是中國人自己血液里流淌出來的精神與生命。中國藝術的未來與真正崛起還是要從我們民族文化的內在去探尋挖掘。作為中國人,必須要推廣我們的文化,因為我們永遠只能依靠于我們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