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肯定不是那種把藝術當成宗教的藝術家,更喜歡游戲的態度。我覺得對藝術的態度有三種,有的是當宗教一樣的,有一種是純粹的實用主義者,為各種服務的實用主義者。還有一種游戲的態度,就是像玩一樣的,沒有其他的想法是最開心的。如果在游戲態度中間穿插實用功能,就更有意思了。
藝術家 薛松
《飛的更高》 2013 薛松作品
在藝術圈兒,有那么幾位靠玩兒火玩兒出花樣來的,薛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薛松的創作過程非常枯燥,把畫冊撕開用火燒,燒成的碎片變成了他作品的語言和素材,然后根據構思粘在畫布上。
不停地燒,不停地粘,一段長時間的重復勞動以后,出了一身汗,就覺得開心了。這樣枯燥無味的創作,也許只有像薛松這么寡言少語的人才能應付得來。
最早父親要我學音樂
99藝術網:你怎么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的,比如說這條道路什么最吸引你。
薛松:我父親是一個音樂老師,最早是想讓我學音樂。小孩的時候,學了很多樂器,但挨了幾次打也沒有學成。因為剛開始基礎是很乏味的,最多的一個樂器學了三星期,就煩了。
我覺得還是畫畫開心。那時候我家住在中學的院子里,院子里面有一個小團體,一群比我大幾歲的哥哥們經常聚在一起畫畫,跟著他們玩覺得特開心。
那個時候正是開始恢復高考的期間,開始上初中了,父親就不愿意我學畫畫,覺得這個沒啥出路,那時候的觀念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那時候我已經迷上了,不想上別的課就只想畫畫。后來父親也擰不過我,打也沒用。
我家是小地方的,沒錢花,也沒有什么好的老師,連石膏像都是一個緊缺資源。如果誰有幾張素描照片或者石膏像都會覺得他很牛,還得拍他馬屁。
后來能考上上海的學校已經感覺很幸運了,因為是我自己選擇的,就拗著一根筋得,也比較勤奮。
《與羅斯科對話之八》 薛松作品
《文字游戲》 薛松作品
管理員幫我溜進教師閱覽室
99藝術網:你接受的是怎樣的藝術教育?
薛松:我從小很喜歡上海,除了小城市對大城市的向往外,主要是當時喜歡看《三毛流浪記》,感覺上海是太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就覺得想做個流浪漢,像三毛一樣流浪都很開心。
最早在上戲的時候,接觸的也都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東西,但上海的學校好就好在開放的早,然后就開始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那時候學校每年有幾萬美金進口外國的圖書,這一下興奮了。我才發現還有這么多的形式,還有這么多的內容,就打開了很多的思路。而且上戲的老師都是希望你自己發展,不像差的老師那樣要求跟我學。
當時我很愛逛圖書館,那時候還分教師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當時有一個快退休的一個姓蔣的管理員,如果教師閱覽室人少,就悄悄跟我說,快進去看看,我現在很感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