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靈麗 1989年生,四川成都人,201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獲學士學位,先后于北京、成都、重慶、臺北等地參加聯展。2012年獲今日美術館“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金獎,2013年獲凱撒新星今日美術館大學生提名展金獎。 他的夢想絹本設色105cm&ti…
推薦關鍵字 馬靈麗 藝術家 水墨
馬靈麗
1989年生,四川成都人,201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獲學士學位,先后于北京、成都、重慶、臺北等地參加聯展。2012年獲今日美術館“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金獎,2013年獲凱撒新星今日美術館大學生提名展金獎。
他的夢想 絹本設色 105cm×75cm 2013年
時間里的空間講述
繪畫,這一藝術門類發展至極簡主義、極少主義之后,陷入了“終結”的困境,中國傳統水墨在全球化的多元語境下,以多種途徑實現現代轉型。實驗水墨、都市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定義的出現,顯示出水墨在當下的蓬勃發展。以徐累、徐累為代表的新工筆藝術自覺推動了傳統工筆的現代轉型,消解傳統慣性的束縛,拓展工筆語言的表現維度,為年輕藝術家們的創作打開自由創新的通道。
影 絹本設色 110cm×80cm 2013年
馬靈麗這位1989年生的年輕藝術家,正是在上述水墨語境中,以水墨為媒介,秉承傳統工筆技法,試圖用創作構建智性審美通道,呈現新的視覺經驗。不論是畢業創作《時間寫的詩》,還是《寓言》系列以及最近的8米長卷《觀》,她對藝術的敏感,對時間與空間的探索,都已獲得認可。傳統與當下、西方與中國、現實與想象等二元論的話語或思維模式,在她的創作思考中早已消除界限、混融一體。繪畫與裝置的門類區別也被取消,在絹本繪畫裝置《時間寫的詩》里,她充分利用絹的半透明性質,同時結合光線以及一定的空間距離,將絹本背面的繪畫投影至墻面,并與絹本正面的繪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實與虛,前景與后影,遙相呼應。作品形式突破了繪畫的傳統空間,不再局限于架上,而是延伸拓展至墻面。繪畫題材從象征派詩人蘭波的《長夜》到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比利時小鎮,從一片青蔥草地到一棵直立的樹,內容簡約卻豐富,以亮色為主,使畫面清新純粹。
在作品里,她不是消費青春式地敘述自我成長,也不是表達紛繁社會語境中個體的焦灼與不安,而是展開對藝術的重新思考與探索。《時間寫的詩》中,時間不再凝固靜止,而是流動之姿。觀者的觀看一改被動式接受變為主動探尋,從絹本前景畫面延伸至墻上投影,再回到觀者自身,時間在觀看過程中被放慢、延長,空間的距離疊加了前景與后影,形成多義的觀感空間。作品《觀》以手卷形式呈現,共描繪兩組圖像:一組是一只死鳥每間隔30°視角的特寫,共12幅,為虛描,以白線造型;另一組是人走動過程中腳步的相對靜止狀態,共12幅,為實寫,敷色渲染,兩組繪畫交錯間隔排列。移步觀看中,死去的鳥因角度轉換竟有了旋轉的動感,人的雙腿則類似電影的逐個鏡頭,進入運動狀態。在這件作品里,整與散、一與繁、生與死、虛與實、靜與動等諸多相悖相生的概念被藝術家靈巧地組織建構,為作品提供更多闡釋空間。在她三礬九染的傳統技法里,繪畫不再是靜觀退守的審美態度,而是探討此在的空間關系,動態、片斷、混雜狀態里表述現代性的時空經驗。
1921-2 絹本裝置 60cm×41.5cm 2014年
“筆墨當隨時代”,在“表現”、“抽象”、“象征”這些業已失效的美學概念下,馬靈麗的創作正是對固定思維的拒絕。她不描繪廣闊的社會圖景,不渲染名山好水,不摹寫牡丹芍藥,而是進入生活的微觀層面,探究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進入藝術的系統結構,探究空間與時間的呈現形式。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一切神圣的堅實的信念和規范都變得曖昧不明時,她開放的探索和實驗精神,是藝術家主體以溫潤堅韌的穿透力,串連起碎片化的現代性生活、彌合個體與世界的斷裂,是藝術對庸常的超越及詩性向度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