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坪:為什么是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而不是以別的國家或城市來命名的雙年展?
季曉楓:因為這是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在文化上都自負得無以復加的民族。外來文化想要在這兩個地方介入都面臨難以想像的困難。區別在于,一個強大的傳統仍然充滿活力,另一種強大的傳統已經死水一潭。其實,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從她被命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兩個藝術家群體,兩種特點此消彼長,很有意思。在意大利,新事物的成長是困難的,但是長出來之后就可能迅速茁壯;在中國,新事物的成長是容易的,但是長出來之后迅速僵死。但愿我們的藝術家們,能打破這個魔咒。
陳家坪:你是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總監,為了我們的藝術生活,中意雙年展組委會團隊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季曉楓:總體而言,組委會的工作方針是以藝術委員會的各項決策為核心,統籌各種社會資源,把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做成文化藝術領域最具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展覽。工作目標則著眼于規劃設計雙年展的長期發展戰略和運營模式,尋找最適合的展場和籌集較充足的資金,提供便利的參展和看展服務,以及高效率組織展覽相關的活動。具體的幾項工作內容包括:1、對藝術家的服務:向藝委會邀請的中意兩國藝術家提供最安全便捷的作品運輸和布展服務,保障人員和作品安全;2、對參觀者服務:充分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平臺,廣而告之,提供全面、準確、廣泛的信息宣傳和票務服務,保障現場安全;3、為贊助商和收藏者服務:通過藝術委員會協調藝術家關系,為贊助商和收藏者提供藝術顧問服務,在展覽順利舉辦的前提下保證資金提供者的效益最大化。
陳家坪:我們知道,這次2014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第二屆雙年展,請問這次舉辦雙年展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季曉楓:雙年展獲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對此,我深有感觸:一、關注文化藝術的有識之士越來越多,這是人性的本質;二、只要一件事情被證明是真正有價值的,就會有諸多價值觀趨同的人和機構來支持你;三、市場是建構公共價值最好的合作者。中意雙年展,在初創的第一屆獲得了來自廣東順德的幾位企業家和收藏家的慷慨資助,使得中國藝術家及其作品可以遠渡重洋去意大利與那里的藝術家進行對話,成為2012-2013年度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今年在北京,我們通過純民間的市場化運作,獲得了更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798藝術工廠、百年印象、楊•國際藝術中心和北京市塑料三廠文化園區免費提供了展覽場地,德國最大出版集團之一斯普靈格出版社提供畫冊出版支持;中國最大重竹材料供應商永林竹業免費提供大量的展場板材;還有眾多的大學生志愿者紛紛加入到中意雙年展的工作團隊中來。
同時,特別需要感謝的是雙年展的發起藝術家們。當前的藝術市場環境使得我們諸多的藝術家突然間變得很忙,頻繁地應付各種邀約和展覽,但是他們仍然視中意雙年展為今年最重要的展覽,積極準備并傾力奉獻。這些社會力量都在確保雙年展的成功舉辦。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從一開始就在追求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和制度,請你談談這方面的體會和感想?
季曉楓:中意雙年展的發展模式和制度:每兩年一屆、展覽的公共屬性、展示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創作成果和市場化公平參與的運營模式,是所有雙年展的共同特征。中國-意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既然以雙年展命名,也必然在這個框架中運營,同時加入創辦者和運營方的創造性工作。
與世界各地其他雙年展由政府或者非盈利性的藝術機構主辦有所不同,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由中國和意大利的兩家商業性藝術機構共同創辦并承擔主辦方的職能。這樣就把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徹底放在了一個藝術市場的環境中,通過商業化資源系統來建立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模式,并且這種模式與中意雙方兩家機構的未來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藝術前沿、市場化和民間運營,這些,在國內目前的市場環境中,當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具備了充分的優勢。你的展覽辦得不好,不具備公共價值,人們不可能會愿意買票參觀。這與當前藝術市場中諸多的展覽恨不得倒貼錢請人來參觀的主流指導思想完全背道而馳。但是展覽一旦辦好,參觀的人群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這個雙年展就真正具有了市場意義上的突破,是一種內在的制度性突破,成為一個標桿。而事實上,人們需要一個愿意自發去看的展覽,哪怕花錢買門票。如今的藝術市場中,多少人對各種展覽已是避之唯恐不及!
關于發展模式,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想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一個平臺項目,雙方合作者-意大利的Artantide.com和中國的在3畫廊當然有自己關于未來發展模式的考慮,比如一個商業與公益兼具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同業聯盟,比如中意兩國私人美術館收藏顧問系統的建立與發展,等等。但是作為一個開放平臺,我們希望能從雙年展中受益的首先是愿意花錢買票參觀的觀眾,能讓他們從中獲得真實、直接,對藝術創作有啟發的前沿信息,建立對真正純粹藝術的感知和喜愛,這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也同時是其他任何所謂商業的和非商業的模式得以順利建立的基礎。
我們同時希望,我們的合作者和贊助商能共同建構這一基礎,并且能在這一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和運營能力,建立各自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陳家坪:這次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要達到一些什么樣的目標,才能說它的舉辦是成功的?
季曉楓:用一些什么樣的指標來定義中意雙年展的成功:首先就是觀展的人數,這也是任何藝術類展覽的一般性指標。我們有一個數字,希望能在雙年展期間達到。同時,中意雙年展也非常在意專業人群的評價。我們希望積極的、正面的評價越多越好,當然我們也準備好了接受專業人士的批評和幫助。有多少人在談論中意雙年展,這個也很重要。最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參加中意雙年展的藝術家中,有多少人的作品能夠被更多地收藏。這個指標在國內的各類所謂公共藝術展覽中極少作為重點目標提出來,而事實上在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收藏起到了非常核心的根本性作用。而這個市場中的核心買家,并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大款買家,而是世界各地重量級的美術館館長和買手。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長期持續地發展下去,在你看來,必須具體哪些基本的條件?
季曉楓:要想長期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是一個充分開放的自由市場環境。長期而言,我們不能總是把太多在藝術史中明顯具有創新價值但不符合審查制度的作品排除在外,在這個環境真正形成之前,我們無從判斷它的持續性。對此我們必須誠實,對于藝術市場,尤其如此,沒有文化的自由和開放,就沒有文化市場,更不存在文化創意產業。其他的條件則取決于主辦機構的決策能力、管理技術和工作效力。我們有一支經驗未必豐富但是非常勤勞、運營能力極強又兼具深厚的人文情懷的管理團隊,這是我們非常自信的主觀原因。
陳家坪: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對我們今天的藝術發展和藝術生活意味著什么?
季曉楓:我們只是希望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是一個引子。作為世界級文化藝術中心城市的北京,希望看到優秀藝術展的觀眾規模越來越龐大,但是很遺憾,我們的藝術機構并沒有創造出真正大規模的、長展期的、持續舉辦,作為深化文化之都影響力的藝術展覽。我們希望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只是一個良好開始。我們在展場的選擇、藝術家和作品策展布展以及媒體宣傳的安排中,也充分照顧到了公眾,而不僅僅是藝術小圈子內的需要。用盡可能照顧公共性展覽的方式和推廣途徑,對一部分普通觀眾或者藝術愛好者的視覺經驗和藝術觀念產生一點點面向未來的影響,我們認為這是對雙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編輯:huangyaqiong